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甘肃省定西市临洮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
甘肃 高一 阶段练习 2024-04-20 8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观众基础,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中国传统戏曲创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主题鲜明。戏曲中既讲述神话传说,叙写儿女情长的故事,也记载家国天下的历史,传颂忠孝节义的典范等等。同时,戏曲艺术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追求和深沉的精神追求。戏曲舞台虚实相生、以形写神的大写意,表演程式化美学的规范技巧,钟情“大团圆”结局的写作构思等等,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对和合共美的追求;从戏曲的戏文唱词中,我们能体察到戏曲主人公的爱国情怀、传统美德,感受到作者惩恶扬善、褒忠贬奸的鲜明爱憎,领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精气神。

中国传统戏曲又是一门具有高度综合性的创作艺术,它广泛汲取其他艺术的精华,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角色类型和表演风格。在中华艺术发展的长廊中,戏曲塑造了生旦净末丑各行当中多彩的人物形象。比如,《定军山》中威武的黄忠、《穆桂英挂帅》中英姿飒爽的穆桂英、《连环套》中粗豪侠义的窦尔敦等形象无不家喻户晓,让人们经久不忘。

曾几何时,作为一门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艺术,传统戏曲也面临着发展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无形中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生存压力、事业危机造成了许多人紧张、浮躁的心态,使得人们难以静心慢慢品味这门缓慢古老的艺术;各种娱乐方式也在冲击着传统戏曲,“瓜分”着本已为数不多的观众,爱听中国戏曲的大部分是老戏迷,可能与他们难以接受其他娱乐方式有关。

另一方面,不仅是外部生存环境恶劣,戏曲自身也存在诸多亟需改进之处。就形式而言,戏曲唱腔缓慢,还保留了大量方言,许多观众难以听懂,舞台局限也比较多;在表现内容上,总体说来则是创新不够,很少出现优秀的戏曲作品,有些剧本内容还有待改进,或是说教色彩浓郁,或是老生常谈,不符合新时期的审美趣味等等。由是,有些传统剧场发展长期不景气,甚至停业、倒闭;许多戏剧演员工资收入低、待遇差,很多年轻人最终放弃这项事业,纷纷转行,造成戏剧演艺行业人才青黄不接等等。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了中国戏曲事业的发展。

作为中华民族流传千年极富特色的艺术瑰宝,中国戏曲面临的窘况让多少中国人担心,甚至忧虑叹息。中国戏曲只有奋起求变,才能走出一条生存之道。

(取材于刘琦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将戏曲唱腔与流行音乐相结合,歌曲《万疆》听来别有韵味;用粤剧“唱”一部电影,影片《白蛇传·情》给观众带来全新观影感受;融户外园林真人秀和戏曲实景演出于一体,戏曲文化节目《最美中国戏》让观众获得沉浸式体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创新实践赋予戏曲更立体、更多样的现代化呈现方式,满足了观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戏曲现代化,是在遵循戏曲美学和艺术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融入时代精神、现代理念和当代舞台表现手段,实现戏曲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观众审美相契合。戏曲现代化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戏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传统戏曲独特的艺术创作中融入多样化的现代元素,能有效呼应时代审美要求。“戏曲+电影”“戏曲+歌曲”“戏曲+动画”等创作形式让戏曲以更亲切、更接地气的方式触达更多人群,能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观感体验,激发更多群体的情感共鸣。比如,某视频网站播放的《上元千灯会》将传统戏曲与流行元素结合,以灯塑景、以戏传情,呈现了一场戏曲盛宴,颇受年轻观众喜爱。

戏曲传播全媒化是全媒体时代戏曲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媒体改变着人们的信息接收习惯,网络直播、虚拟现实、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对剧场艺术产生了较大冲击,同时也为戏曲发展、特别是戏曲传播打开新天地。一方面,线上直播、视频剪辑等数字手段极大丰富了传统戏曲的表现张力,使戏曲吸引了更多的观众。比如,不少戏曲院团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云直播”,通过弹幕与观众互动,“圈粉”年轻观众。另一方面,戏曲可以借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平台辐射更多人群。新媒体条件下,受众同时也是传播者,好演员、好作品借助新媒体,其传播量可以实现几何级增长。比如,“上戏416女团”(由上海戏剧学院京剧表演专业的5名女生组成的传统戏曲组织)通过短视频平台,运用京剧唱腔演唱歌曲,风靡网络。

有人说“年轻人不喜欢戏曲”,这句话似乎对年轻人颇有微词。深层思考戏剧发展问题,其实年轻人喜不喜欢戏曲,关键在于戏曲能否创新创造、有效推广。上世纪90年代起,河南戏曲界开展的《程婴救孤》《焦裕禄》《风雨故园》《苏武牧羊》等戏曲作品进校园演出活动,引起青年学子的强烈反响。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认识戏曲全貌,充分感受戏曲魅力,进而爱上戏曲成为戏迷,这些年轻戏迷,说不定以后有机会成为专业的戏曲工作者。只有争取到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才能为戏曲艺术可持续发展蓄足内生动力,这或许是中国戏曲发展的必由之路。

正如京剧大师梅兰芳所说:“一个古老的剧种,能够松柏常青,是因为它随时进步。”现代化传承的传统戏曲,连接绵延千年的审美积淀与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正以更加多元、更为丰富的艺术表达持续散发时代魅力。

(取材于邓剑洋、周子健、陈涌泉等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传统戏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戏曲讲述的都是真实的故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B.中国传统戏曲吸取了多种艺术门类的精华,表演风格独特,追求程式化美学。
C.中国传统戏曲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生旦净末丑各行当人物特色鲜明。
D.中国传统戏曲拥有着流传千年的悠久历史,面临发展的瓶颈,需要求变突围。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导致了人们不能静下心来慢慢品味中国传统戏曲。
B.大部分中国戏曲观众为老戏迷,是由于他们难以接受其他的娱乐方式。
C.因为内容上缺乏创新,陈旧老套,中国传统戏曲没有出现优秀的作品。
D.有些传统剧场不景气,戏剧人才青黄不接,制约中国戏曲事业的发展。
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蛇传·情》用“粤剧+电影”的新型呈现方式满足了观众沉浸式观影需求。
B.《上元千灯会》从内容与形式上将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元素进行了创新性融合。
C.“上戏416女团”在短视频平台用京剧唱腔演唱歌曲,可以辐射到更多的人群。
D.《风雨故园》等中国戏曲作品进校园演出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戏曲的魅力。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戏曲的演艺人才正逐渐流失,如果不重视培养青年从业者,那么中国戏曲艺术的长期发展必然会受到重大影响。
B.《焦裕禄》这样的戏曲作品,既能体现出中国传统戏曲独特的艺术追求和深沉的精神追求,又符合现代人的价值取向。
C.在全媒体时代,只有借助网络直播、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开展“云直播”,传统戏曲才能发展振兴,吸引到更多的观众。
D.依据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观点,中国戏曲要实现持续性繁荣发展,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做到与时俱进。
5.材料二第二段,作者为什么说“戏曲现代化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戏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固穷

[日]井上靖

当晚,我们就在原野上的一个小村子过夜。这一天途经的所有村庄都荒无人烟,不知是上面命令他们撤离的呢,还是自己逃离家园的,总之,所有的村落都如同蝉蜕,剩下一具空壳,令人惊栗。

第二天拂晓出发,傍晚抵达颍水支流岸边。这两天基本上按照子贡制定的方案行走,再往前就要进入河间地带,颍水、汝水的支流一条又一条地横亘在我们的面前,而且几十年未遇的大洪水正在泛滥,淹没了所有的道路,使我们进退不得,举步维艰。

当晚,我们在颍水支流的岸边过夜。第二天,一个对这一带地形熟悉的年龄最大的随从给我们带路,溯河而上,走了小半日,涉水过河。野宿一夜,然后又走了七八天,虽然绕点弯路,终于抵达蔡国古都上蔡。我在十二三岁的时候,曾经来过上蔡一次,这次跟随孔子重访上蔡,看到古都荒芜黍离,心头禁不住伤感悲切。

这天夜里,我们在原野上宿营,不料遭到一伙吴国溃军的袭击,把马车、粮食、甚至连本来就不多的衣服、棉被等洗劫一空。

孔子为了振作大家的精神,操起琴来。大家都默然无声地倾听着琴声。

“我们不是野牛,也不是猛虎,

可为什么在旷野流离失所?

呵,可悲呀,我们这些被征入伍的士兵,

从早到晚没有半点闲暇。”

不知是谁用低沉的声音合着琴声吟唱起来。一股难以言状的悲哀撕裂着疲惫不堪的这一群人的心胸。

只听孔子说道:“吴国军队把我们的东西抢得一千二净,我们现在唱出了他们的悲哀。他们被征入伍,驱上沙场,又兵败溃逃,饥饿难奈,才抢劫我们的。他们这样跑到陈国内地来打仗,还能不能平平安安地活着回到祖国去呢?”孔子一说完,子路又唱起来。

“我们不是野牛,也不是猛虎,

为什么在旷野流离失所?”

唱完以后,子路说道:“刚才我唱出了我们的悲哀。我们不是野牛,也不是猛虎,为什么这样子在旷野上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呢?”

是啊,这正是我们的悲哀。正像歌词所说的那样,我们不是野牛,也不是猛虎,但已经在原野上流浪三天了。

过后想起来,我们在原野上的流浪多少还有点精神上的宽裕感。

第二天,所有的随从都分头出去筹集粮食,到了傍晚,只有三个人带回一些,其他人都拖着疲倦的身子一无所获、空手而归。这一带的村庄也全剩下一个空壳。

入夜,大家围坐一团。晚饭后,有几个人又唱起歌来。

“我们不是野牛,也不是猛虎,

为什么在旷野流离失所?”

年轻人两三个两三个地轮流着唱歌跳舞,他们大都当过兵,歌声唱出了他们痛苦的心情。一夜过后,第二天起来一看,除了三四个年纪大的随从外,其他人早已无影无踪,不辞而别、中途逃脱了。

“年轻人全跑了。”

一个没走的随从说,听说前头到处都是陈国的军队,大家害怕抓丁,连夜逃跑了。

孔子一行一下子冷落下来,失去了生气。我们在河间地带艰苦地往西走去。

西行、西行,但困于陈国,怎能顺利西行!搞不到一粒粮食,偶尔经过一两个荒村,翻箱倒柜,就是能找到吃的,也非常有限,大家每人一份,平均分配。这么点东西自然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我们就这样挪动着,大概离开陈国国都后八九天的样子,我们摇摇晃晃地到达一个村庄,大家实在支撑不住,一个个都倒下去动弹不得了。

我们仰面躺下,发现头顶上伸展覆盖着巨大的桐树枝柯,浅紫色的花朵缀满枝头,在我们这些流亡者看来,显得那么怪诞虚幻又富丽艳美。

不记得是到达村子的当天还是第二天傍晚,太阳已经坠落,余晖还在四周荡漾返照。我躺在桐花舒放的树下,子路、子贡、颜回都在离桐树不远的池畔或坐或卧地聚在一起。孔子也端坐在桐树底下,不知道什么人给他找来一块毛皮铺垫着。

这时,突然——我是这样感觉的,子路站起来,步履蹒跚地走到孔子跟前。

孔子正用指甲弹拨乐器,琴声悠扬动听。

“君子亦有穷乎?”

子路没好气地甩了一句,好像他在生气,也许他真的在生气。如果大家这样子不明不白地饿死在这里,那我们以前的所作所为算是什么呢?子路一定发火了。而且,孔子这样的人忍饥挨饿,这无论如何使他感到悲哀和气愤。

“君子亦有穷乎?”子路又问了一遍。

孔子停止了弹琴,把脸转向子路,说道:“君子固穷。”

他的声音洪亮有力,口气坚定,使大家吃了一惊。他又紧接着说:“小人穷斯滥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小人穷困的时候就会紊乱,不能自己约束自己,而君子就不会紊乱。

令人肃然起敬。我站起来,又重新端坐好。子贡也站起来,走到我跟前,正襟危坐,低沉地“啊”了一声。

我觉得,这是对孔子的赞叹、是对孔子的赞仰,听了孔子这句话,得到最大的满足,什么饥饿死亡,再也无所畏惧。

这使我感动,子贡、还有子路又怎能不深受感动呢?子路对着孔子深深地俯首,然后使劲地扭转过身子,张开双手,开始缓慢地、富有节奏地摇摆起来。

那时,子路大概哭了。“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一想起老师的这句话,饥饿算得了什么?!饿死又算得了什么?!子路感到高兴——不如说他深受感动,情不自禁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起来。

我自己又一次痛感到再也离不开老师。对于饥饿,即使饿得筋疲力尽,孔子所表现出的凛然之态实在壮美,令人倾倒。

第二天,子贡想法筹集到几天的粮食,大家才幸免挨饿。

(节选自井上靖《孔子》,本文标题为命题者所加)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到孔子一行人所经过的村庄荒无人烟,根据后文孔子一行遭遇吴国溃军的袭击等内容,可知是战争导致村民背井离乡。
B.小说重点描绘了孔子困于陈蔡间的两个情节,一是遭遇抢劫后,人们唱歌表达情绪,二是大家饥饿得无法行走时,孔子开导学生。
C.小说都是通过子路的问话来表达随行人员对颠沛流离生活的厌倦和不满,物质生活的困顿逐渐引发孔子的部分学生对孔子的厌恶。
D.小说多次写到军队,意在表现时代的动荡,以及孔子一行人遭遇到的艰难境地,凸显出孔子始终如一地追求理想的高贵品质。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怎能顺利西行”一句道出了人们的焦虑,前途渺茫,随行人员已经或逃走或拒绝前行,为下文写孔子“君子固穷”的言论作了铺垫。
B.小说中“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同时也是孔子的随行人员,“我”回忆着往事,偶尔能从回忆中跳脱出来,对往事作了一些恰到好处的简评。
C.小说写随行的人们饥饿得已经走路困难,或坐或躺着,心生怨愤,只有孔子依然端坐着弹琴,形成了强烈对比,突出了孔子坚毅的形象。
D.小说采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描绘孔子的形象,既描绘了孔子在危难面前的从容镇定,也写到了人们在受到孔子感化后的表现。
8.本文的叙事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本文三次写到不同的人唱歌,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节选自《鸿门宴》)

材料二: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曰: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项羽,沛公事几殆。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大臣震A恐B不见臣等C计事D顾E独与一宦者F绝乎G且陛下独H不见赵高之事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乘,即“骖乘”,古代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在右陪坐者称“参乘”或“车右”。
B.如,意为“如果”,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如或知尔”中的“如”意思相同。
C.让,意为“责备”,与《鸿门宴》中“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中的“让”意思相同。
D.适,意为“往,到”,与《归园田居(其一)》中“少无适俗韵”中的“适”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险境之时,他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
B.樊哙出身低微。他原以杀狗卖肉为生,后跟随汉高祖攻打胡陵、方与成功之后,做了舍人。
C.樊哙忠直可嘉。刘邦晚年患病不见朝臣,樊哙直入宫内,说以赵高篡权一事,使其振作起来。
D.樊哙垂名流芳。可马迁认为樊哙等依靠努力名垂汉室、百世流芳,表达了对他们的赞许之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2)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曰:“无有闭关事。”
14.《陈涉世家》中,陈胜发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从某种程度上说,本文印证了陈胜的说法,请简要说明。
2024-04-20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定西市临洮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韦应物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注】①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②豁:大洞,此指两山交界处的深谷。③游宦侣:在外地作官的朋友。④《庄子·列御寇》:“泛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述了诗人赴任途中,顺洛水向东航行,不知不觉驶入黄河,意境顿开。
B.颔联诗人纵目远望,水天相接,寒树隐约可见,夕阳若隐若现,一片清旷之景。
C.颈联实写诗人舟行所见:伊水岸边,村落孤零,雨霁晴展,北风劲吹,孤雁南去。
D.本诗首联破题,中间两联呼应“即事”,尾联照应题目,表明心迹,构思精妙。
16.有人说“诗歌尾联故作旷达,实则是感伤之语”,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诗人表达的情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