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河南 高一 期中 2024-04-21 28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折柳赠别这一习俗由来已久,古典诗词中杨柳与别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种联系从何时开始建立、其内在的关联是什么,讨论颇多,但仍然不是很清晰。

杨柳与离别最早的关联,论者往往追溯至《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认为杨柳摇曳婀娜的依依之态与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交融在一起,开启了诗歌中以杨柳咏离别之先例。这一关联可从训诂角度考察。《采薇》中描述杨柳之态的依依有两解,一以何楷《诗经世本古义》为代表:依依者,初抽条时,袅袅不定,如欲依倚他物也;二以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为代表:依依,犹殷殷;依、殷古同声。依依犹殷殷,殷亦盛也。今人注多采用第一解,认为指的是柳条柔弱随风不定之貌,其原因一在于今天人们对于杨柳的审美主要就是其枝条低垂、随风婀娜的样子;二在于与表示惜别的成语依依不舍形式上有对应。但结合下句雨雪霏霏霏霏依依相对,从词性看,表杨柳状态的依依应和霏霏一样是形容词而非动词,与成语依依不舍依依恐未必同,依依不舍当与恋恋不舍同,始见于明代小说,其”“是动词依恋之义。从词义看,霏霏形容雨雪之盛,依依马瑞辰考释也非常可信,形容杨柳之盛,也切合《诗经》中对植物状态的惯常描述。故杨柳与离别的关联非源于其婀娜之状,亦非源于西周之时。

折柳赠别起源最可靠的说法还是源于汉代。《三辅黄图·桥》:霸(或作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这是古人有折柳赠别之事的明确记载,提及这一习俗源自汉代,最初是因送客至灞桥作别时折下桥边柳枝赠送,其后这一行为扩展,渐成习俗。后世诗歌中提及灞桥折柳甚多,如唐许景先《折柳篇》:春色东来度灞桥,青门垂柳百千条。

折柳赠别以及由此衍生出诗词中表离别的杨柳意象,其意蕴究竟何在?学者们提到最多的有两种说法,一是谐音,因而折柳相赠有了挽留行人之意。这一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古代除了折柳赠别,其实还有寄柳盼归的习俗《乐府诗集》卷二十五载梁鼓角横吹曲《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描写的是远行者折杨柳枝,可见非挽留之意,而是离情难舍。二是认为与柳树的生命力有关,柳树易栽种,随插随活,故用以祝愿行人适应他乡生活。清褚人获《坚瓠广集》卷四: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事实上,古人赠别时,并非必于柳,亦可赠他物,比如在唐诗中也可见赠松枝者,如戴叔伦《妻亡后别妻弟》:杨柳青青满路垂,赠行惟折古松枝。亦可见赠桂枝者,李白《秋山寄卫尉张卿及王征君会稽》:何以折相赠?白花青桂枝。月华若夜雪,见此令人思。且除了远行送别,其他情境之下也有折柳之说,如诗中也将女子喻为,将男子追逐爱恋她叫作攀折。韩翃《章台柳》: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白居易《忆江柳》: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这些语境下并非利用柳树的生命力来表达祝福意蕴。这两种说法还有一个共同的弱点,虽然论者提及颇多,但查古代文献,却少见痕迹,没有明证,所以难以采信。

唐代诗人雍陶为官简州阳安时,曾因折柳送别事而改桥名为折柳,一时传为佳话,五代何光远《鉴诫录》等文献都有记载。按该事,则折柳意味着情未尽。柳与似乎关联密切。考察唐宋诗词的情况,可以发现人们言及,更多其实是取意于它的枝条和叶子的,从而谐之音。柳树是北方常见的、发芽最早而落叶最晚的树种之一,柳枝青翠时间最长,适合寄情之需,诗歌中有明证说明人们借柳之传达情意。刘禹锡《纥那曲词》:杨柳郁青青,竹疑无限情。周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写离情别恨之诗,提到的都是杨柳之,利用柳色来寄托别

借柳色之来寄寓其,也就解释了可用来寄寓别情之外的其他感情。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出现了青青,出现了,其意都指向了,此为男女爱情。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寄寓的是朋友之情。

借柳色之来寄寓其,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可以用之外的其他植物寄寓别情。如草之色亦,同样可谐音。蔡邕《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而前文所举戴叔伦《妻亡后别妻弟》杨柳青青满路垂,赠行惟折古松枝尤能体现这一特点,虽有杨柳,不及古松之常青,故弃柳枝而折松枝赠与行者。

(摘编自岳海燕《谈折柳赠别》)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虽然古典诗词中杨柳与别情密不可分,但具体到细节,比如何时开始建立、内在关联是什么等还没有真正明确。
B.作者认为杨柳摇曳婀娜的依依之态与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交融在一起,开启了诗歌中以杨柳咏离别之先例。
C.作者认为折柳赠别起源于汉代最为可靠,其根据是现存文献《三辅黄图·桥》中对“折柳赠别”有明确记载。
D.关于杨柳和别情的关联,有一些错误观点“论者颇多”且长期存在,作者列举这些错误观点的论据,也树立了批驳的靶子。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马瑞辰对“依依”的考释,是为了论证杨柳与离别的关联“非源于西周之时”。
B.第四段中“其意蕴究竟何在”的疑问,既给读者提醒,也引出下文的两种说法。
C.文章分析“折柳”寓意,考虑到“柳”的读音、外形、颜色、生命力等多种情况。
D.不管是“柳”和“留”,还是“青”和“情”,其内在的联系本质上是相同的。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柳’可用来寄寓别情之外的其他感情”观点的一项是(     
A.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台城》)
B.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吕龄《闺怨》)
C.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张九龄《折杨柳》)
D.青鸟泉边草木春,黄云塞上是征人。归来若得长条赠,不惮风霜与苦辛。(卢肇《杨柳枝》)
4.文章在写到“柳”与“情”之间的关联时,论证了哪些方面的观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5.本文论证严谨且有说服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4-21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中国地图

侯发山

爷爷曾是地图绘制工程师,绘了一辈子地图,对地图有着特殊的感情。退休后,大多的时间,就是每天对着地图默默地看,有时还自言自语,嘀嘀咕咕不知说些什么。家里有人的时候,不管是自家人,还是外来人,总要给人家讲述地图上地名背后的故事。

其实,①这些在别人听来都是故事,发生在爷爷身上就是事故。那时候,技术条件差,别说是卫星,航空测量都还是空白,需要带上大平仪、小平板仪、经纬仪,实地走访,测量,标记。在河南嵩山测量的时候,被三只饿狼盯上了,它们嗷嗷叫着,似乎不达目的不罢休。爷爷和几个同事当时还是小青年,给吓得哆哆嗦嗦,也没有应对之策,准备给狼当干粮的时候,附近几个砍柴的山民及时赶来,凭借手里的镰刀和棍子吓退野狼。在陕西榆林,正在工作的时候,天气突变,一时间飞沙走石,爷爷赶紧把衣服脱下来,打算盖到平板仪上,结果晚了一步,望远镜的一个镜片被石头打烂了。几乎同一瞬间,爷爷下意识地扑到仪器上保护仪器,结果额头也被飞溅的镜片给划伤了。他到当地医院治疗的时候,认识了那里的一名护士,后来结为伉俪。奶奶曾感激地对爷爷说,若不是嫁给他,把她带进城里,她早被风沙给了——她的家乡在毛乌素沙漠的边缘上,一年三百六十天,有二百天都是风沙……

这些有故事的地方,在地图上都被爷爷的指头给摸得黑乎乎的。可见,分享的次数有多少。

爷爷九十多了,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特别是奶奶去世后,免不了唠叨他的想当年,大家也就见怪不怪,没有人跟他计较。

后来,孙子小兵考上了武汉大学,学的就是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后,干的正是地图测绘。比起爷爷,小兵这一代的测量技术有了飞速的提升,除了航空测量,还利用人造卫星拍摄地貌代替测量资料,换言之,足不出户,坐在计算机前就可以测绘地图。

这天,小兵拿回来一张最新的《中国地图》。

爷爷两眼放光,兴奋地说:赶快挂起来,挂起来!

小兵就把那张老地图取下来,换上了新地图。

爷爷戴着老花镜,趴在地图上瞅起来。他一边看一边念叨:黑龙江,黄河,长江……小兵,伶仃洋上咋有一座桥?新建的?

爷爷,这就是港珠澳大桥,连接广州、香港和澳门的。

这个桥建得好,建得好!爷爷感慨不已,然后趴在地图上继续一点一点地瞅,小兵,丹江口水库咋新增一条支流?我看看,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不对吧,若是支流,到天津这里应该入海啊。是不是搞错了?

小兵扑哧笑了,说:爷爷,这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南水北调?就是当年毛主席提出的那个计划?爷爷扑闪着昏花的眼睛,似乎有点明白了。

对!小兵忙不迭地点头。

爷爷满意地点点头,接下来又趴在地图上瞄起来。忽然,他叫道:小兵,榆林,毛乌素沙漠咋没有了?是不是忘记标了?

是啊,毛乌素沙漠呢?小兵也给吓了一跳,认真地瞅了瞅地图,皱着眉头说,爷爷,要不,咱到榆林看一看?

好!古人为了绘制地图就是实地测绘,③后人常常把地图命名为《禹迹图》,顾名思义,大禹的足迹。绘制地图就得眼见为实,哪像你们,唉!爷爷说罢,又说,只是我的腿不当家,怕是走不动。

爷爷,我开车带您去。

中。爷爷爽快地答应了。爷爷退休后,几乎就没外出过。家人多次说要带他去旅游,他都拒绝了,说:全中国我都跑遍了,山山水水都在我的心里。

小兵开车带着爷爷,一边走一边欣赏沿途的风景。到了榆林,到了毛乌素,望着茫茫无际的林海,爷爷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小兵忍不住说道:爷爷,是真的,这是绿洲,不是沙漠!

爷爷回过神来,说:小兵,是不是你早就知道,故意骗爷爷来的?

小兵憋住笑,说:爷爷,我是知道,但还真没来过……现在都是通过遥感技术来测量和绘制的。

爷爷:今天的技术就这么神奇?

小兵点点头,用自豪的语气说:当然啦,通过采用人工智能进行地图数据收集和分析,目前已经能够高度自动化地生成精度高、要素丰富的高精地图,甚至道路上的虚线都能显示出来……

好半天,爷爷都没说话。末了,他感慨了一句:④我也想再活五百年,在福窝里还没扑腾够呢。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2年第23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介绍爷爷与地图的相关情况,点明爷爷曾经的职业和退休后的种种表现,设置悬念,从而引出下文写爷爷经历的具体故事。
B.从奶奶的寥寥数语中,侧面烘托了爷爷在“毛乌素沙漠”测量工作的艰难,也为后来爷爷一直关注“毛乌素沙漠”埋下了伏笔。
C.文中人物对话很有特色。“对!”“中。”非常简洁、生活化;孙子给爷爷介绍新的测绘技术时,用词专业,符合他的身份。
D.小说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多个角度描写人物的言谈举止和思想感情,使得人物形象真实而自然,生动且鲜活。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①“故事”和“事故”两个词,写出了爷爷的经历在别人看来具有传奇色彩,实则充满了艰辛和危险。
B.句②“吓了一跳”“皱着眉头”写小兵对新地图没有标出毛乌素沙漠故意做出疑惑的样子,实则想引导爷爷去实地考察。
C.句③中爷爷谈到《禹迹图》的事情,既表明老一代绘图者工作中的务实与严谨,也间接批评了现代人不重视实地测绘。
D.句④“五百年”“福窝”分别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爷爷对时代、对事业、对生活的热爱。
8.看到新地图并且亲自求证毛乌素沙漠的情节,表现了爷爷的多重心理,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9.习近平在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工作者要不断发掘代表时代精神的新人物、新现象,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哪些方面体现了“时代精神”。
2024-04-21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欲伐楚,使使者往观楚之宝器。楚王闻之,召昭奚恤问焉:秦欲观楚之宝器,吾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可以示昭奚恤对曰:此欲观吾国之得失而之,国之宝器,在于贤臣,夫珠宝玩好之物,非国所宝之重者。王遂使昭奚恤应之。

昭奚恤发精兵三百人,陈于西门之内。为东面之坛一,为南面之坛四,为西面之坛一。秦使者至,昭奚恤曰:君客也,请就上位东面。令尹子西南面,太宗子敖次之,叶公子高次之,司马子反次之,昭奚恤自居西面之坛,称曰:客欲观楚国之宝器,楚国之所宝者贤臣也。理百姓,实仓廪,使民各得其所,令尹子西在此。奉珪璧,使诸侯,解忿之难,交两国之欢,使无兵革之忧,太宗子敖在此。守封疆,谨境界,不侵邻国,邻国亦不见侵,叶公子高在此。理师旅,整兵戎,以强敌,提枹鼓以动百万之师,所使皆趋汤火,蹈白刃,出万死,不顾一生之难,司马子反在此。若怀霸王之余议,摄治乱之遗风,昭奚恤在此,唯大国之所观。秦使者惧然无以对,昭奚恤遂揖而去。秦使者反,言于秦君曰:楚多贤臣,未可谋也。遂不伐。诗云:济济多士,文王以宁。斯之谓也。

(节选自《新序·杂事一》)

材料二:

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赵简子鸣玉以,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犹在乎?"对曰:然。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曰: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说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又有薮曰云,连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龟、珠、角、齿、皮、革、羽、毛,所以备赋,以戒不虞者也;所以共币帛,以宾享于诸侯者也。若诸侯之好币具而导之以训辞有不虞之备而皇神相之。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诸侯,而国民保焉。此楚国之宝也。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之焉?

(节选自《国语·楚语》)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诸侯A之好B币具C而导之D以训辞E有不虞F之备G而皇神相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是“之乎”的合音,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不识有诸”的“诸”用法相同。
B.图,指谋取,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唯君图之”的“图”意思不同。
C.当,指抵挡,与《鸿门宴》中“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的“当”意思相同。
D.相,指主持赞礼,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愿为小相焉”的“相”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欲伐楚,因楚有卞和之璧和随侯之珠这两件宝物,便以“观宝”为名派使者去楚国探听虚实。楚国的昭奚恤识破了秦的真正意图。
B.按当时的礼节,宴会上的座次以东方为上座。昭奚恤把秦使者当贵宾,请他坐了上座,自己作为宴会的主人居末座,这种安排是合乎礼数的。
C.晋国大夫赵简子故意使自己身上的佩玉发出声响,含有炫耀之意。接下来的“问玉”说明其所关心的不是国家大事,而是生活上的奢求。
D.王孙圉胸有成竹,沉着应对,语气于平淡中见正气,其从容大度的外交家风范,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思想和赵简子形成鲜明对比。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封疆,谨境界,不侵邻国,邻国亦不见侵。
(2)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
14.两则材料中,昭奚恤、王孙圉所谈到的“楚之宝”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4-04-21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二首(其一)

(宋)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注:①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山水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首联写出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交代登楼的时间和天气情况,画面空旷悠远而又寂静苍凉。
B.颔联抚今追昔,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此联宽阔宏伟的意境和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一致的。
C.颈联中“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凭危”指登临高处,是古代文人遣怀的一种方式。
D.尾联中的“风霜”“老木苍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其苍凉气韵与杜诗“艰难苦恨繁霜鬓”异曲同工。
1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24-04-21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