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4届甘肃省酒泉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甘肃 高三 三模 2024-05-18 10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荀子以主张人性恶而著名,这与孟子所主张的人性本善正好相反。表面上看,荀子对人性的评价很低,而事实上恰好相反,荀子的理论可以称之为一种文化哲学。他的理论主旨是认为,一切良善和有价值的事物都是人所创造的。价值来自文化,而文化则是人的创造性成就。因此,在宇宙中,人和天地同等重要。

荀子认为,天、地、人是构成宇宙的三个力量,它们又各有自己的作用。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这是天、地的作用。至于人的作用,则是运用天时地利以创造自身的文化。

按照荀子的看法,人性也应当受到教养,没有经过教养就不可能成善。在《性恶》篇中,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荀子的人性论虽然与孟子的正好相反,但是他也同意孟子所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他自己也说过涂(途)之人可以为禹,即路上的普通人也可以成为禹。这种一致,让有些人认为这两位儒家并无根本的不同,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在孟子看来,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善端,人只要充分发展这四善端,就能成为圣人。而荀子的看法是:人生来不仅没有善端,相反地倒是具有恶端。在《性恶》篇中,荀子一方面认定人生来就有贪图利益和感官享受的欲望,另一方面也肯定人生来又有智性,可以使人成善: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也就是说,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而荀子认为涂之人皆可以为禹,是因为人有智性。

沿着荀子的思路,势必要引导出这样一个问题:人怎样才能够在道德上达到善呢?既然人生来就有恶端,那善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荀子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首先,荀子指出,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组织。若没有在社会组织中的合作和互相支持,人就无法改善自己的生活。荀子认为,从个人生存的角度来说,每个人的生活都需要靠各种行业的物品供养,但是一个人不可能兼通各种技艺,一个人也不可能同时管理各种事物,所以人不能脱离社会,否则就会陷入困境。荀子还从人需要在竞争中求生存的角度指出,人们需要联合起来,才能制服其他动物,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由于这两种原因,人们需要社会组织。为了使社会组织起来,人们需要有共同的行为准则。这就是。儒家一般都重视礼,荀子则特别强调礼。是由何而来的呢?荀子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这就是说,先王制定礼,就是为了杜绝社会和思想的混乱。

荀子还说: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在这里,荀子指出人类社会各种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人们所爱的和所恨的都是同样的东西。假如有一个人喜欢征服别人,而另一个人喜欢被征服,那么这两个人和睦共处便不成问题;或者人们所喜爱的东西十分丰富,如同空气那么多,那也就不成问题;又或者人们在生活中隔得很远,互不相干,彼此之间的问题也会简单得多。但是,世界并不是如此理想。人们必须在一起生活,又无法避免竞争,于是对每个人的欲望都不能不加以节制。的作用就是规定应有的节制。有礼,才有道德。遵而行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违而行的人就是没有道德的人。

荀子还提出了另一方面的论证。他认为禽兽有父子,有雌雄,这是自然。在人类社会里,有父子关系、夫妻关系,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产物。这不是自然的恩赐,而是人类的精神成就。人应当有社会关系和,因为只有它们才使人异于禽兽。从这个方面的论证看来,人的道德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由于人的需要。

在儒家思想中,的含义十分广泛,它可以指仪式、礼节,也可以指社会行为准则。在荀子的有关论证中,更多的是指后者。这时,所起的是规范作用,在人满足欲望时,对人的行为加以规范。而在用于礼节、礼仪时,有另一种作用,就是文化教养,即净化人的情感,使它纯洁、典雅。在这一方面,荀子也做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一切良善和有价值的事物都是人所创造的,对人性评价很高。
B.荀子虽然在人性论上与孟子秉持相反的主张,但是同意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
C.荀子认为,人的各项能力都远不及动物,所以人要联合起来,才能制服动物,在竞争中求得生存。
D.关于道德的起源问题,荀子进行过论证,他指出人类由于异于禽兽,所以需要道德来加以约束。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将天、地、人视为构成宇宙的三个力量,三者各有作用,其中人的作用就是运用天时地利创造文化。
B.在孟子看来,人成为圣人的必要条件是人具有善的本性,而其充分条件是人充分发展仁、义、礼、智“四善端”。
C.荀子认为,物质匮乏是人类社会出现问题的根源,当物质极大丰富,人的需求都得到满足时,很多社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D.在儒家思想中,“礼”可以指仪式、礼节,也可以指社会行为准则,荀子的有关论证主要侧重于作为社会行为准则的“礼”。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论述荀子的人恶论,再进一步阐述荀子关于“礼”的观点,逐层深入。
B.文章在引用荀子原文后,常会加以解说,使读者能清楚地理解荀子的观点。
C.第八段用假设论证法,借人们熟悉的生活现象,从反面论证“礼”存在的必要性。
D.文章通篇都将孟子的相关观点作为对比,来论述荀子的观点,使之更加鲜明。
4.下列选项中,最符合荀子对人性看法的一项是(     
A.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B.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C.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D.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非独染丝然也,士亦有染。
5.自孔子开始,儒家就非常重视“礼”,荀子对“礼”做过很多阐述,请结合本文简要概括荀子关于“礼”的论述。
2024-05-18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酒泉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在小区遇见谁

范小青

我在一家代理公司上班。

现在我手里的这单活,是去代望老人。不过单子不是我本人接的,我接到的已经是我公司自己制定印刷的十分规范的访问单,等我完成了看望任务,被看望者在访问单上签上名字表示认同,我的任务就算完成。

说心里话,接到这单活的时候,我自然而然地想起我的父亲母亲,我和我父母不在同一个地方生活,我也有一段时间没和他们联系了。但是千万别以为我会动一点儿恻隐之心,千万别以为我会赶回家去看望他们,或者也让别的代理公司代我去看望他们。

决不!

我父亲是小镇上的小学老师,我母亲是小镇医院的护士,他们退休以后的工作,就是一起关心除了我的内心想法以外的所有关于我的一切。

最后一次和他们通电话大约是两个月前,或者是一年前,也或者是其他什么时间,反正内容都是一样的,时间就显得不重要了。他们威胁我说,如果我再不能踏踏实实地稳定下来,他们就要搬来我所在这所城市来指导我、监督我。我也严词威胁,他们立刻服软了,哀求我说:你明明知道我们来不了,大城市的生活我们不能适应,生活成本那么高,我们还要省下钱来供你买房结婚生子。

和天下许多成年未婚子女一样,他们不来纠缠我,已是上上大吉,难道我还会送上门去引颈受戮?

我还是赶紧代表客户去看望他家的老人吧。

我先看了看单子上的情况介绍,这才发现,委托人没有名,只有姓,王先生,恰好和我同姓;委托我们去看望的人,也一样,王先生。

我按图索骥,很快找到了单子上填写的地址,是一个年代已经很久远的住宅小区。

我先照着访问单上留的客户电话打过去。电话响了两声,有人接了,我说:请问是王先生吗?对方说你打错了就挂断了电话。

我走到小区的门口,上前把访问单递给小区保安,请教他说:麻烦你帮我看一看,这个地址到底有没有问题。他一看:没问题呀,就是你刚才进去又出来的那幢楼嘛。

我在外面随便吃了点儿东西应付一下肚子,耗掉些时间。我越想越不能甘心,再次拨打了那个电话,电话铃只响了一声,就有人接电话了。我赶紧问:是王先生吗?对方说:是。终于找到王先生了,我心里一块石头落地,但很快我又问道:王先生,为什么我中午打电话时你不承认?他说:中午不是我接的。我更觉不可思议,说:难道你家里的人不知道你姓王?他说:他才不是我家里人,一间朝北的小屋收我八百块租金。

废话少说,我直奔主题,不仅确认他姓王,还确认了他们确实知道儿子委托了人去探望他们,他们正在家翘首等待呢。我心想,这回看你再往哪儿跑。

我赶紧上楼进门,果然是一对老人在一间朝北的小屋里,屋子很小,光线很暗。我乍一眼看过去,怎么觉得他们有点儿眼熟,我奇怪地说:咦,我在哪里见过你们?他们对我竟然也有同感,说:嘿,你好面熟啊。

明明是熟的,却又想不起来,明明就在眼前,却又觉得遥远。我有些沮丧,只好玩老一套的把戏,套近乎说:老人家,原来你们是租房子住的,你们不是本地人啊?那老人说:我们原来一直是住在一个小镇上,离这里很远,我们的儿子很有出息,大学毕业后就留这里工作了,是公司白领。我觉得这下对上号了,赶紧说:这就对了,你们的儿子很孝顺,他工作忙,抽不出时间,何况最近又出差了,所以委托我们代理公司来看望你们。

老两口很高兴,除了不停地感谢我,还主动跟我聊了他们的情况。那老先生说:我在小镇上当了一辈子小学老师。我一听,心里居然瞎跳了一下。那老太太又来戳我心惊,说:我从前是镇上医院的护士,后来退休了。

我感觉有点儿不对劲,随便应付了几句,就想提前结束任务了。我拿出访问单请老先生签名,老先生爽快地签上名,我接过来一看,竟然和我父亲同名。我心里忽然有一点儿异常的敏感,赶紧编造说:这访问单需要老夫妻双方都签名。他们也信了,老太太也麻利地签上名。我再一看,竟是我母亲的名字。这回我彻底惊呆了,再仔细看他们,我认出来了,怎么不是我父母亲呢,他们就是我的父亲母亲呀。他们难道不认得我了吗?我也在访问单上签了自己的名字,其实这名可以回公司结算时再签的,但我提前签了。我把访问单递过去给他们看,他们一看我的名字,笑了起来,说:这不就我们儿子的名字吗?你不就是我们的儿子吗?

我和我的父亲母亲互留了新的联系方式,就和他们道别了。

我的任务完成了。我告诉老板说:今天巧了,我上门代看的居然是我的父亲母亲。

我老板看了看访问单,跟我说:你父母的名字是你签的吧?我吓了一跳:这怎么可能?我老板说:你自己看看,跟你的笔迹一模一样的嘛。

我老板见我紧蹙眉头,过来拍了拍我的肩,鼓励我说:这就对啦,当初我看中你的,不是你的工作能力,而是你的想象能力,我果然没看走眼,你编得很赞。

我不服呀,我冤大了呀,我说:老板,你凭什么说我是编的?我老板笑道:那个小区本来是一个无人区嘛。

原来,我去的那个小区,早几年就准备改造了,住户全迁走了,资金却掉链了,就成了无人区。

但是,那张委托单是哪来的呢?

这太好解释了,是我自己填写的。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很长时间没有给父母打电话了,“我”虽然不会赶回家去看望父母,但想着让代理公司代“我”去看望他们。
B.父母希望“我”工作稳定,生活稳定,而忽视“我”的内心想法,这与父母在小镇的工作性质和经历有一定关系。
C.父亲生性吝啬,所以在“我”的想象中,父亲会因为“一间朝北的小屋”收八百块租金而对房东心生不满。
D.老先生签名很爽快,老太太签名也很麻利,此细节既体现他们对“我”服务的满意,也暗示他们已经认出“我”。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介绍了“我”的工作流程,提到“被看望者在访问单上签上名字表示认同”这一细节,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B.委托人和委托“我们”看望的人都不具名,只写了姓,且“恰好和我同姓”,这让后文的情节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
C.本文与赵树理《小二黑结婚》语言风格相同,多用口语,生动传神,幽默风趣,如“引颈受戮”“编得很赞”等。
D.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便于描写“我”的心理活动,抒发“我”内心的情感,直接展现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隔阂。
8.“我”为什么要自己填写“委托单”?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9.在阅读本文后,有同学列出了两个关键词:“无人区”和“荒诞”。请结合本文,对这两个关键词作简要解说。
2024-05-20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酒泉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赵襄子之时,以任登为中牟令。上计,言于襄子曰:中牟有士曰胆胥己,请见之。襄子见而以为中大夫。相国曰: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晋国之故。襄子曰:吾举登也,已耳而目之矣。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遂不复问,而以为中大夫。襄子何为?任人,则贤者毕力。

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也。绝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于贤。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者之船骥也。释父兄与子弟,非疏之也;任庖人、钓者、仇人、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故伊尹、吕尚,而天下知殷、周之王也;菅夷吾、百里奚听,而天下知齐、秦之霸也。岂特骥远哉?

(节选自《吕氏春秋·知度》)

材料二: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

周威公问于宁子曰:取士有乎?对曰:有。穷者达之,亡者存之,废者起之,四方之士则四面而至矣。穷者不达,亡者不存,废者不起,四方之士则四面而畔矣。夫城固不能自守兵利不能自保得士而失之必有其间。夫士存则君尊,士亡则君卑。周威公曰:士壹至如此乎!对曰:君不闻夫楚乎?王有士曰楚傒胥、丘负客,王将杀之,出亡之晋,晋人用之,是为城濮之战;又有士曰苗贲皇,王将杀之,出亡走晋,晋人用之,是为鄢陵之战;又有士曰上解于,王将杀之,出亡走晋,晋人用之,是为两棠之战;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杀其父兄,出亡走吴,阖闾用之,于是兴师而袭郢。故楚之大得罪于梁郑宋卫之君,犹未遽至于此也。此四得罪于其士,三暴其民骨,一亡其国。由是观之,士存则国存,士亡则国亡。子胥怒而亡之,申包胥怒而存之,士胡可无贵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

【注】①计,全年的帐簿。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城A固B不能自守C兵利D不能自保E得士F而失之G必有H其间。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指料想,与《促织》中“岂意其至此哉”的“意”意思不同。
B.听,指被重用,“则告诉不许”的“许”表示被允许,两者用法相同。
C.垂,指流传,与成语“永垂不朽”的“垂”意思相同。
D.道,指方法,与《离骚》中“来吾道夫先路”的“道”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赵襄子任命任登担任中牟令,后来任登推荐了两个贤人,赵襄子见了之后就任命他们为中大夫。
B.材料一指出君主用人上存在的问题,就是委任人官职却不让他做事,让他做事却又与不了解他的人议论他。
C.材料二认为贤才对君主至关重要,国家没有贤臣,就好像鸿鹄没有翅膀,即使国君有远大理想,也难以实现。
D.材料二中,周威公不能理解贤才的重要性,宁子以楚国为例来说明,楚国曾不重视四个贤才,导致了四次战败亡国。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绝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于贤。
(2)穷者达之,亡者存之,废者起之,四方之士则四面而至矣。
14.赵襄子为什么对胆胥己不进行深入考察就直接授予官职?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
2024-05-18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酒泉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恨 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于上元元年(760年)在成都所写。②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③草木变衰,指秋季。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④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千里”从空间着笔,写离家之远,“五六年”从时间着笔,写国家动乱之久。
B.颔联交代了诗人前往蜀地的时间,“老”字表达了诗人希望终老蜀地的愿望。
C.尾联写诗人听到唐军乘胜追敌的消息,表达了对尽快平定叛乱的期待之情。
D.本诗把诗人的遭际和国家命运结合起来,语言质朴,言近旨远,辞浅情深。
16.清范大士《历代诗发》中指出,“五、六言颠倒错乱,极形思忆之状”。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
2024-05-18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酒泉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被动句解释了屈原发“怨”之声的缘由。

(2)柳永在《望海潮》中极力描写杭州风物,“________________”写钱塘江大潮壮阔,“______________”写百姓笑逐颜开。

(3)“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的这首诗作开启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悲秋”先河,后代文人深受其影响,创作了很多通过描绘秋景来表达悲秋之情的句子,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5-18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酒泉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里是地处秦岭蓝田县的普化镇,一株曾经胸围五米、身高二十四米的巍峨楸树,或许连自己都不清楚究竟在这里站立了多久。然而,三十二年前,这株古楸遭遇了生命中的一劫,它被雷电击中,继而引发熊熊大火。呼呼的火焰,吞噬了主干的树心,生长了几百年的木质部,瞬间,年轮,不知所踪。

巨大的树冠,也在猛烈的大火中轰然倒塌,只在树干的北侧,留下一截参差的树皮,树干南面的树皮几乎全军覆没。这是蓝田土地上生长了几百年的楸树在这年夏天里发生的最的一幕。

残留的树皮,三四米高,被烧得黑乎乎的,像一只从灰烬里伸出的巨手。从南向北看,这半圈树皮,更像是向天张开的黑色嘴巴,吐露着幽怨与恐惧。浓得化不开的黑色,在口中涌动,仿佛这棵楸树在呼叫,在呐喊。天有不测风云。灾难来得,孤独的个体,哪怕庞然如它,也是如此的脆弱。

都没有料到,第二年春天,已经空心了的手掌般的树皮上,竟然抽出了新枝,长出了鲜嫩的新叶,迎风招展。这棵空心树,它竟然神奇地活过来了!是的,它的坚韧顽强,让自己劫后重生,它了过来。脆弱不等于软弱,敢于直面险境,重塑自我,这株古楸树,倒因此活成了强者。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谁都没有料到”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在唱歌?”王大愤怒地吼道。
B.“他们都不在家里。”张宇发现爸妈不在家,就跟爷爷解释了没人接他电话的原因。
C.没有失意的时候呢?在失意的时候,我们更要振奋精神,努力向前。
D.人有生老病死,都不能违背这条自然法则。
20.下列选项中,与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024-05-18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酒泉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宇宙深处,存在着一种神秘而强大的天体,它的引力极其强大,甚至连光都无法逃脱,这就是黑洞。黑洞的形成源于恒星的演化。当一颗恒星燃尽了核燃料时,它会发生剧烈的引力坍缩。这个过程的结果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发生超新星爆炸,

黑洞有一个特定的边界,穿过这个边界的物体将无法逃脱黑洞的引力。黑洞内部的一个密度无限大且物理规律暂时得不到合理解释的被称为奇点的点使得人们对黑洞充满了猜测和疑惑。

信息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即物质的信息不会被创造或销毁。然而当物质进入黑洞后,我们似乎失去了关于它的所有信息,这引发了科学家们之间的争议——黑洞是否

1974年,霍金提出了一个有关黑洞辐射的理论,即霍金辐射。,黑洞并非完全黑暗,而是会发射一些微弱的辐射,这意味着黑洞会逐渐失去质量,并最终蒸发殆尽。霍金辐射为信息守恒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但科学家们仍在进一步探讨其真实性。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改写成五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24-05-18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酒泉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张载

从来如此,便对么?——鲁迅

上述材料给你怎样的启发?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05-18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酒泉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篇名句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6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65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6-9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吕氏春秋》  《说苑》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杜甫(712-770)  羁旅思乡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修辞手法  熟语(含成语)  词的语境义选择+表达
21-220.65变换句式  情境补写表达题组
六、作文
230.4引语式材料  理性思辨  批判精神  反思 反省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