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河南 高二 期中 2021-04-28 7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易(0.85)
名校

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我认为传承分为两个部分。

就是记录、保存、延续,对于传统文化,就是将其尽可能地原样保存下去。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它延长,尽可能使它符合原来的内容。是无条件的,不需要进行选择,也不需要考虑它有用没用,尽最大可能先保存下来再说。

如果对传统文化的是无条件的,那有人会问,落后的、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传统文化,该不该保护?也要保护。举一个很极端的例子,希特勒当年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现在就被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那么一个罪恶的地方,为什么还要把它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留存呢?因为它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如果这个集中营不保存下来,后人便不能够通过它真切地感受那段历史,了解人性还能恶到那种程度。

因此,我们要尽最大可能把传统文化保存下来,这与被保存的文化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好的还是坏的,没有关系。总之,先把它保存下来,而且要把保存传统文化由不自觉变成自觉,由无意识变成有意识。比如,我国一些农村可能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那里的人比较穷,建不起新房子,只能住在那些古建筑中,古建筑因而得以保存下来,这种保存就是无意识的。可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旧房,建新房,那种对古建筑无意识的保存也就越来越不可能。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又是什么意思?我认为就是继承、发扬,这跟只保存不同,而是要把它发扬光大。当然,不是简单地传承发扬,而是要做到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才叫。仍然以古建筑为例,的话,就是不破坏它,不让它倒,让它存在的时间越长越好。而把古建筑上合理有用的部分用到新建筑上,这就是了。正因为如此,的时候,要有所选择,要选择其中精华的、正确的、有用的部分进行发扬光大,糟粕部分自然是要扬弃的。

中华传统文化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几千年来,它一直在吸收外来、兼收并蓄中不断发展着。比如,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文化就得到了发展扩大,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被吸收进来。语言方面,该地区南方的方言保留了华夏本音,而北方的方言大量吸收了外来民族语言。音乐、舞蹈方面,中原地区更是大量吸收外来少数民族的文化,这些后来都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通过不断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才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形成了海纳百川、整合发展的优势。今天,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更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

(摘编自葛剑雄《传统文化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不管它好坏以及积极、正确与否。
B.所谓“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无条件地、尽可能地把传统文化原样保存下来。
C.所谓“承”,就是继承、发扬,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
D.在“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还要尽可能吸收、借鉴外来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针对“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提出观点,总领全文。
B.文章先谈“传”而后谈“承”,从主到次,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C.在论述“传”和“承”时,文章都借助具体的例子加以论证,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在论述“传”和“承”时,文章都是先阐释其内涵,再进一步论述具体的做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古建筑而言,“传”是尽量延长它存在的时间,“承”是将其合理有用的部分用到新建筑上。
B.相对来说,贫穷其实更有利于保存传统文化。比如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掉古建筑去建新房。
C.只要把希特勒当年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人就能通过它感受历史,认识人性。
D.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文化得到发展扩大,是因为普遍吸收了少数民族的语言、音乐、舞蹈等文化。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学生从中可以汲取成长的重要营养成分。但学生及其家长却不太重视。针对这一现象,有建议指出,要在中高考中增加传统文化的考试内容。这其实还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应试思路。表面上看,这可以提高学校、家长、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但“应对”考试的传统文化教育会偏离初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知,是很难通过考试考出来的。

我国中高考改革都提到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综合素质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需要综合素质评价在大学、高中招生中切实发挥作用。而在推进中高考改革过程中,需要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讲授、灌输,转变为更多的探究、交互,从过去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关注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学校教育也不能囿于教材、课本,而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引领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多感悟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帮助其做一个承继传统的人,成为有根的中国人。

(《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

中办国办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

“我曾经参与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感觉到这是一个不错的节目。因为它能充分调动学生、老师和家长的积极参与意识。在节目制作播出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而《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还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读书对张一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也希望更多的人能静下心来体味阅读。“因为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变化,阅读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人们只能从手机等移动终端上抽时间看一点儿。时间是碎片的,所以读的东西也往往是碎片的。但是,碎片的东西只能作为休闲和娱乐。如果要通过读书丰富和充实自己,还是应该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不受打扰的时间段去读整本的书,真正享受阅读的过程。”某一次出差去厦门时,张一清遇到一个民间的读书会,大家定期约见,交流阅读所思所得,这个发现让他十分欣喜。在他看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公众对于阅读的热情不减。“现在出版的书太多,需要这样的组织和个人起到引领的作用。”

(选自《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述三则材料虽然角度不同,侧重不同,但均谈及了传统文化的话题。
B.材料二指出,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要亲近“下里巴人”,也就是要亲近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
C.虽然电视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但在这些人里,很少有少年观众因此爱上诗词。
D.《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原创文化电视节目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反映了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我国中高考改革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很重要。
B.材料一、三更多地关注学生,认为必须让学生重视阅读,重视传统文化。
C.张一清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一节目的关注度、参与率越来越高,表明现在很多人愿意了解汉字,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
D.张一清厦门出差时体悟到现在出版的书太多,必须有读书会这个民间组织引领公众阅读,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6.传承传统文化有哪几种方式?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加以概括。
2021-04-24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老四

牟喜文

那时,王老四就像祥林嫂一样,镇里人看见她都绕着走。

沙田屿是个三省交界的镇子,镇子不大,二百来户人家。毫不夸张地说,镇南头有人放个屁,全镇人都能闻到臭味。可就是这么个小镇子,却整天人来人往,车流不断。王老四的父母一顺水生下四个女儿,王老四排行老四,父母一看又是女孩,就懒得给她起个好听的名,成天老四老四地叫,也是想把女娃当男娃养哩。王老四模样长得还算周正,高个,细腰,宽臀。可自打丈夫在窑上被埋,三岁的儿子被人贩子拐走后,王老四就像被施了魔法,走到哪儿呼啦一下人群就散到哪儿。

也难怪,这个女人命太硬了!

像配合镇里人似的,王老四在找了儿子两年未果后,回到沙田屿,竟再没掉过一滴眼泪。寒冬腊月,猎猎的北风卷着雪花,肆无忌惮地敲打着家家户户的窗棂,凶残、冷漠。街上,行人匆匆,就连路过的汽车都喘着沉重的粗气,呼出的白烟转瞬间就被风吞没了。镇东头,噼噼啪啪一阵鞭炮声响过,王老四的老四菜馆开张营业了。莱馆还算干净,八张桌子,里里外外就王老四一个人,既当厨师,又当服务员。

王老四真能瞎折腾,败家娘们!有人风言风语。

可不是,等她把丈夫那点抚恤金败霍光了,就更没人要了!有人幸灾乐祸。菜馆开业两个月,除了零星几个过路新手司机,还真没谁再踏进王老四的菜馆。如今,哪个司机没有自己的窝子,一来,嗲声嗲气的姑娘陪着,好茶好水好烟伺候着。临走,还给拿东西,那态度,多好。

王老四一个新来的,咋能争过那些老油条?镇上收卫生费的李大姐劝她说,老四,不行咱报停,歇业三个月,等来年春暖花开人多了再开张。

王老四惨笑了一下,说,李姐,不碍事。

李姐看王老四吧台里有一台新电脑,拍了拍,说,这家伙,真好!恐怕得好几千块吧?王老四笑了笑,没吭声。

慢慢地,王老四的生意好了起来,可让人奇怪的是,路过的司机从别人家饭店出来,都兴高采烈的。可从王老四的饭店出来,却个个红肿着眼睛,低垂着头,满腹心事的样子。按理,吃得不开心,下次就不会再回头了,可司机不但回头,还带来了很多认识的同行。

王老四的饭店难道有啥猫腻?

那还能有啥?还是李姐站出来辟谣,还不是家常菜,就是比别人家干净点罢了。但有一样,王老四的菜馆只接待司机,其他人,一律不伺候。

乖乖,真是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啊,开饭店的挑客人,还是头一遭听说呢!

两年后的一个春天,阳光明媚,风吹在脸上暖暖的。

老四菜馆门前的花池子里,各色鲜花开得正旺,火红的串红,一朵朵、一串串,红得就像天边的霞,娇艳、任性。

这时,一辆警车地停在了老四菜馆门口,王老四养的泰迪狗兴奋地迎上去,围着下来的人,不停地摇着尾巴。

王老四犯事了!爱凑热闹的老头老太太,呼啦一下就把王老四的菜馆和警车围得水泄不通。

一个女人和那么多司机,啧啧,咋样,这回出事了吧!

从警车上下来的,除了镇上派出所的刘所长,还有两个外地男女,其中一个女人抱着一个小女孩,几人拨开人群,快步走进老四的菜馆。

扑通一声,两个外地男女直接给王老四跪下了,说,恩人哪,谢谢您!

这是唱的哪出呀?

王老四也很激动,眼圈红红的,嘴里说,别这样,快别这样。说着,伸手去搀扶两人,可两人说啥也不起来,还让小女孩也跪下,向王老四行大礼。

刘所长笑呵呵地说,好啊,老四妹子,没想到,真没想到,网上大名鼎鼎的老四救助被拐儿童论坛的群主竟是你!更没想到,你竟然把长途司机都发动起来了!

人们这才寻思过味来,不知是谁带头鼓起掌来,一下,两下,接着连成了一片……

时光如芬河水,默默流淌。与此同时,老四菜馆扩大了规模,从平房变成了三层小楼,陆续招了二十几个服务员。一时间,热闹非凡,墙上的锦旗就像红云一样,铺天盖地。

春风送暖,杨柳吐绿,一双双小燕子唱着欢快的歌儿飞回了旧巢。

这天,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衣衫褴褛、风尘仆仆地出现在了菜馆门口。从外面买菜回来的王老四和男孩四目相对,只看了一眼,她就怔在了原地……

(选自《小说月刊》)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菜馆刚开张时生意惨淡,门前冷落,王老四因没有赚到钱而情绪低落。初来乍到的她,根本不是那些满脑子生意经的老油条的对手。
B.王老四在长达十四年时间里,通过开菜馆、招待路过的司机,买电脑,办论坛,共同寻找丢失的孩子等途径,寻找儿子。
C.王老四与样林嫂一样,受镇上人排挤。镇上人是一群冷漠自私的看客,没人愿意与不幸的王老四交往,镇里人看见她都绕着走。
D.故事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经过艰辛的寻找,丢失的儿子终于归来,这种大团圆式的结局是故事情节自然发展的结果。
8.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
9.小说结尾处写到王老四与男孩相遇的情景,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苟晞,宇道将,河内山阳人也。少为司隶部从事,校尉石鉴深器之。齐王(司马)同辅政,晞参同军事,尚书右丞,左丞,廉察诸曹,八坐以下皆侧目惮之。及冏诛,晞亦坐免。惠帝征成都王颖,以为北军中侯。及帝还洛阳,兖州刺史。

汲桑之破邺也,东海王越出次官渡以讨之,命晞为前锋。陷其九垒,遂定邺而还。后讨吕朗,破汲桑故将公师藩,败石勒于河北,威名甚盛,时人拟之韩白。封东平郡侯,邑万户

晞练于官事,文簿盈积,断决如流,人不敢欺。其从母依之,奉养甚厚。从母子求为将,距之曰:“吾不以王法贷人,将无后悔邪?”固欲之,晞乃以为督护。坐法,晞杖节斩之,从母叩头请救,不听。既而素服哭之,流涕曰:“杀卿者兖州刺史,哭弟者苟道将。”其杖法如此。

晞见朝政日乱,惧祸及己,而多所交结,每得珍物,即贻都下亲贵。兖州去洛五百里,恐不鲜美,募得千里牛,每遣信,旦发暮还。初,东海王越以晞复其仇耻,甚德之,引升堂,结为兄弟。越司马潘滔等说曰:“兖州要冲,魏武以之辅相汉室,晞有大志,久令处之,则患生心腹矣。若迁青州,厚其名号,晞必悦。公自牧兖州,经纬诸夏,藩卫本朝。此所谓谋之于未有,为之于未乱也。”越以为然,乃迁晞青州刺史。

越疑晞与怀帝有谋使游于成皋间获晞使果得诏令大构疑隙永嘉五年,怀帝恶越专权,复密诏晞讨越。越与徐州刺史裴盾共讨晞。晞使骑收河南尹潘滔,滔夜遁,及执尚书刘会、侍中程延,斩之。会越,盾败。诏晞为大将军大都督,督六州诸军事,增邑二万户。

(选自《晋书·苟晞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越疑晞与怀帝有谋使/游骑于成皋/间获晞使/果得诏/令遂大构疑隙/
B.越疑晞与怀帝有谋使/游骑于成皋间/获晞使/果得诏/令遂大构疑隙/
C.越疑晞与怀帝有谋/使游骑于成皋间/获晞使/果得诏令/遂大构疑隙/
D.越疑晞与怀帝有谋/使游骑于成皋/间获晞使/果得诏令/遂大构疑隙/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尚书右丞,转左丞”中“拜”指授予官职,“转”指平调官职,“行兖州刺史”中“行”指兼摄,即代理官职或兼职。
B.文中“河北”指黄河以北,与《鸿门宴》中的“将军战河北”中的“河北”所指范围基本相同,与现在行政区域“河北”不同。
C.“邑万户”指食邑万户。邑万户之人被称“万户侯”,泛指高官贵爵,作为封建社会一个特殊阶层,拥有很高社会地位。
D.“会越薨”中“薨”指王侯司马越的死。“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不禄,士曰死。”可谓“死”之等级森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苟晞治理政事有才华。他先后担任过司隶部从事、尚书右丞、尚书左丞、北军中侯、兖州刺史、青州刺史等官职。
B.苟晞带兵打仗有谋略。东海王司马越以苟晞为前锋征讨并平定汲桑,后讨吕朗,破公师藩,败石勒,时人把他比作韩信、白起。
C.苟晞治人执法很严明。姨母的儿子做督护时触犯法律,姨母叩头请求饶儿子的罪过,苟晞没有听从。苟晞依法将姨母的儿子斩首。
D.苟晞为人处事较圆滑。在朝廷政事混乱时,他担心遭到祸患,广泛结交朋友,每次得到珍贵物品,都快速运送,拿去送给京城中的权贵和亲友。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冏诛,晞亦坐免。惠帝征成都王颖,以为北军中侯。
(2)若迁青州,厚其名号,晞必悦。公自牧兖州,经纬诸夏,藩卫本朝。
2021-04-24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秋山中作

王 维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 ①这首诗疑作于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当时他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②尚平:字子平,东汉朝歌人。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实。③蛩:蟋蟀。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才不敢累明时”写出了诗人的谦虚,他认为自己没有才华,就不拖累圣明的时代了。
B.诗歌通过“故篱”“蝉声”“柴门”“空林”“白云”等意象,交代了诗人生活的山林田园环境。
C.诗歌符合律诗对对仗的要求,颈联中“草间”对“山里”,“蛩响”对“蝉声”。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于音乐美。
D.颈联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临秋的蟋蟀响急,薄暮的寒蝉声悲,照应题目,写出了早秋山中的安静空寂,给人一种萧索落寞的感受。
15.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020-09-18更新 | 134次组卷 | 4卷引用:(新教材)课时分层作业7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2020年秋高中语文统编版上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