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332 题号:2258409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物弧线或曰人物弧光,译自英文 Character Arc,在罗伯特·麦基看来,是人物的路线,是人物本身性格的发展轨迹或是变化,无论是变好还是变坏。从出发点到目的地,人的发展和变化将形成一条轨迹。在以成长励志、救赎重生、畸变黑化等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中,既需要展现人物个性,也需要勾勒人物心理变化和性格变化的轨迹,因此人物弧线表现的顺畅完美与否,就决定着人物形象立得住或崩塌,决定着影视叙事的成败。

人物弧线的理念滥觞于文艺复兴时期,成长于启蒙文学时期,在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中日渐成熟,在20世纪被电影人所吸纳,被罗伯特·麦基予以总结后被广泛应用于创作实践和影视批评中,对塑造富有艺术魅力的丰盈人物形象至关重要。

在西方文学史上,人物塑造经历了从扁平人物到圆形人物的蜕变。在古希腊时期,《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奥德修斯等英雄形象,其性格往往是刻板定型的。而在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等作品中,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和美狄亚等都是性格鲜明但一成不变的。在文艺复兴时期,作家们开始关注人物性格的流动性。如在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悲剧《哈姆雷特》中,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由一个单纯而充满理想的人文主义者,到父亲被杀后由于局势不明,犹豫多疑延宕,及至通过戏中戏证实了叔父确是杀父仇人,误杀恋人奥菲莉亚的父亲波罗涅斯,及至恋人自杀,被迫与其兄决斗,中毒临死时杀死仇敌克劳狄斯。哈姆雷特的复仇心路变化,体现出一道令人信服的弧线。

18 世纪德国启蒙主义戏剧理论家莱辛,也认识到了戏剧创作中人物性格流动的意义,随着典作《浮士德》等横空出世,才打破了人物形象单一的局面,出现了丰满立体、性格复杂多变的人物形象。

至近代,美国戏剧理论家 B·贝克受在《戏剧动力》中提出了类似于人物弧线理论的动态人物理论,及至德国成长小说的出现以及福斯特圆形人物理论的出现,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物弧线理论的完善。

在今天,表现人物弧线已是小说家和剧作家们司空见惯的写作技巧。百年电影发展史中,人物弧线倍受重视,特别是当罗伯特·麦基在1997年出版的《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中对电影弧线做出界定后,是否表现了人物性格发展轨迹或变化,就成为衡量很多作品优秀与否的圭臬。

人物弧线的唯一特征就是变化,而性格缺乏变化或变化趋近于静态的人物被称为扁平人物。扁平人物几乎是大多数商业类型电影的标配,如《007》和《碟中谍》系列等冒险片、《侏罗纪公园》等恐怖片,主角都是被事件和矛盾冲突推着往前走的扁平人物。

而与之相对的圆形人物,强调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可分为静态的圆形人物和有人物弧线的动态的圆形人物。静态的圆形人物尽管性格丰富立体,但在同一部作品中,他的性格基本没有变化,如电影《复仇者联盟》系列中的反派灭霸等。而有弧线的动态圆形人物,指人物随着遭遇的不公际遇与处境而随之发生变化。文似看山不喜平,人物的塑造也一样,弧线人物因为性格的峰回路转,从而使故事产生跌宕起伏的叙事魅力。个人物弧线变化要有内在联系与逻辑,否则会使人物的弧线流畅性和完整性受损,以致角色行为浮夸失真,剧作叙事线断裂,结构坍塌,成为有硬伤的作品。给人物弧线变化要符合人性遭变的逻辑,真实可信。也即是说,要用充足的铺垫来逐步地表现人物心路历程,细腻而有层次地表现其变化缘由,不能让它一蹴而就。国产现象级作品如《大鱼海棠》《长津湖》等,由于迫使主角性格转化的原因铺垫牵强甚至不足,致使人物弧线顺畅度差强人意而成阿喀琉斯之踵。人物之所以有弧线,是因为现实生活的复杂多变,在时时刻刻改变和雕塑着人的性格。如《小丑》中小丑之所以由善良纯真变得癫狂残酷,充满暴力和仇恨,就是因为哥谭市冷漠的生存环境、社会的疏离和病态的文化氛围导致他好梦成灰。需要注意的是,人物弧线的变化要与环境影响合辙。个性突出、有弧线的圆形人物,即是对现实环境促使人性变化的展示和描摹。

(摘编自杨晓林《影视人物弧线论》,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物弧线”是指作品中人物性格的流动轨迹,关系到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叙事的成败,是许多优秀作品的标配。
B.发端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弧线”理论在20世纪被电影人吸纳,经罗伯特·麦基总结后,被广泛应用于创作实践和影视批评中。
C.“文似看山不喜平”,塑造弧线人物的性格也应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让故事跌宕起伏,充满叙事魅力。
D.国产现象级作品《大鱼海棠》《长津湖》等作品中人物弧线的顺畅度欠佳是因为人物弧线的发生变化与环境影响不合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专家学者的观点对“人物弧线”的内涵进行阐释,为后文论述提供了事实依据。
B.文章采用“横向式结构论述“人物弧线”理论的形成过程,让读者见识了文学作品中具体鲜活的圆形人物。
C.文章通过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来对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进行论述,以突显人物弧线的特征。
D.文章结尾通过引述恩格斯的观点,明确了影视作品要塑造个性突出、有弧线的“圆形人物”的原因和意义。
3.依据文本,下列哪一项不是扁平人物(     
A.《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专横跋扈,趋炎附势,狡猾善变,寡廉鲜耻。
B.《鸿门宴》中的项羽重情重义,豪放直爽,刚愎自负,寡断少谋。
C.《百合花》中的通讯员天真淳朴,善良腼腆,积极向上,勇敢无私。
D.《桃花扇》中的李香君美丽聪慧,明辨是非,侠肝义胆,坚贞刚烈。
4.如今,“表现‘人物弧线’已是小说家和剧作家们司空见惯的写作技巧”。你认为有哪些原因?
5.“现实生活的复杂多变,在时时刻刻改变和雕塑着人的性格。”请结合《雷雨》中鲁侍萍的性格变化说说该理论的具体体现。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国庆期间,全国各地纷纷开发体验游,体验游成为热点话题。如北京敬人文化纸文化乐园体验基地整合现代技术和传统技艺,游客可参观触摸各种纸材,亲手制作手工纸灯、团扇等作品,这种体验更能引发纸张所带来的亲切感。江西的“浴血瑞京”是赣州首个大型红色实景演艺项目,展示了瑞金的苏区历史,促进了红色旅游转型升级,其互动体验式红色旅游景区接待游客占瑞金总旅游人次的80%。西安大唐不夜城步行街,是游客沉浸式体验消费的好去处。街区所有景观都是唐风古韵,除了《再回长安》等常态驻场演出外,步行街上还有许多小型舞台,晚上有杂技、曲艺、民乐演奏等演出,集文化、表演、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游客一秒间穿越千年,梦回长安。体验游的吸引力是文化的魅力。很多传统的旅游资源场所经过文化创新后,散发出新活力,让更多游客有了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创新文化的渠道。

(摘编自《沉浸式文化体验游将成文旅消费升级强劲动力》)

材料二:

2021年春节假期,实景游戏体验馆一票难求。与桌面游戏和电子游戏不同,在实景游戏体验馆中,人们身着戏服扮演不同角色,沉浸式体验让参与者更充分融入故事,切身感受“第二人生”。这种体验式文化消费的“卖点”是提供新奇有趣的文化娱乐体验,实景游戏、VR游戏、陶艺手工、民俗文化游、沉浸式戏剧等都属于体验式文化消费。

体验式文化消费具有个性定制、互动参与、跨媒介的多感官体验等特征。在传统的文化消费中,无论是阅读书籍、聆听音乐还是欣赏影视作品等,都是单向度的,创作与消费是两个独立的环节。在体验式文化消费中,消费者不仅参与创作,也是作品的组成部分,这让消费者的主管能动性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体验式文化消费因而具有唯一性、当下性与不可复制性。另外,体验式文化消费中的互动过程,综合利用包括VR、AR在内的多媒体数码技术,提供跨媒介的多感官体验——如温度、质感、震动等在传统文化产品中很难体验到的综合感官效果,为叙事与审美提供了更多维度。

体验式文化消费的流行有其原因。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更愿意主动参与;另一方面,体验式文化消费能够营造出区别于日常生活的空间与场景,颇具仪式感的形式能够起到放松身心、调剂生活的作用。体验式文化消费以情境化开辟奇妙空间,以沉浸感创造并满足新的消费需求,对提升人们生活质量、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发挥着积极作用。特别是多感官互动的体验式文化消费,更成为人们享受科技成果、展望数字化生活的重要渠道。

长远来看,体验式文化消费还有迭代升级的空间,尤其要在加强设计、优化体验、打造品牌上下功夫,力求提供形式更多元、制作更精良、互动体验更丰富、审美品位更高雅、文化意涵更丰富的优质文化服务。

(摘编自《正在崛起的文化新业态》)

材料三:

当体验式文化消费在某一地区或某一区域形成一定市场时,规模效应会逐渐显现,随着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产业集群将会逐渐兴盛。此外,集群的出现也可产生外部经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大大增加附加值。而在建设产业集群的同时,其地区的城市定位、区域定位也可与之相结合。以体验式文化消费形成的产业集群作为城市定位的重要因素,发掘文化资源的同时展现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对于文化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创新,各种新的体验式文化消费的形式和内容必将趋于多元化。而市场的不断细分,也会因为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产生更多定制式的独特体验式文化消费的类型。如与现代科技和新媒体的紧密结合、一站式的综合性体验式文化消费模式等。同时,体验式文化消费的概念是对文化消费的创新,也是体验营销在文化消费领域的新应用。这两个概念的有机组合,对营销领域和其他消费领域都有很大的启示。体验式文化消费侧重的是文化消费中的体验过程,而在一般的商品或服务营销中加入更多的文化元素,也会使其更加成功。

(摘编自《体验式文化消费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0年国庆期间,全国各地纷纷开发体验游,体验游成为热点话题,尤其是文化元素的加入,更是增加了体验游的魅力。
B.最近,实景游戏体验馆较受欢迎,这是一种体验式文化消费,游客身着戏服扮演不同角色,能从中体验到不同的人生。
C.体验式文化消费与传统文化消费相比,前者是多向度的,后者是单向度的;前者创作与消费相融,后者创作与消费独立。
D.更多定制式的独特体验式文化消费的类型的出现,促进了文化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创新,使消费者产生了多种个性化需求。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西瑞金红色旅游景区打造的“浴血瑞京”实景演艺项目展示了瑞金的苏区历史,让游客了解了红色文化,深受游客欢迎。
B.体验式文化消费虽然类型很多,但吸引吸引消费者参与其中的关键因素唯有其唯一性、当下性、不可复制性和那些高科技手段。
C.体验式文化消费当下流行,主要由于互联网时代让消费者更愿意主动参与和游客在区别日常场景中可放松身心、调剂生活。
D.体验式文化消费需注重情境性空间的创设,满足游客新的消费需求,以后还需进行迭代升级,力求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服务。
3.体验式文化消费的兴起对游客而言有哪些方面的意义?请简要分析。
2021-07-19更新 | 2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非文学因素的介入,使当前文学批评呈现出这样几个特征。

其一是“人情批评”严重。其中既包括作家个人的人情,也包括商业因素介入下的人情。这些因素的介入,严重影响文学批评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个别批评家的文学批评已经看不出文学创作原则,其优劣评价有时建立在个人交情或经济利益之上。一些文学批评活动还成了基于利益考虑的自说自话。

其二是浓郁的圈子化色彩。其典型表现是文学评价偏向社会文化的中心地带,其他地区的文学被严重忽视。近年来受到文学市场、文学评奖等青睐的作家作品,大多数来自中心地带,文学批评就像一束光,照不到其他地方。

其三是远离文学的文学批评方法泛滥。在非文学因素的主导下,批评家们逐渐习惯从非文学角度来进行文学批评。久而久之,从文学角度出发,针对文学自身的批评反而被边缘化。当前盛行文化批评,固然有多种原因,但现实文学批评的非文学化对文学批评有直接影响。

这样的结果是,文学批评逐渐丧失了基本功能,并对整个文学生态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文学批评本来应该发挥“作家—社会”“作品—读者”之间的中介功能,承担介绍、阐释和评论作品的重要任务,廓清一时期的文学面貌,梳理其优劣得失,去芜存菁,将优秀作品推介给大众。但在当前的文学界,一些文学批评已经失去评价作品优劣的权威性,评价的标准不够精确,孰优孰劣的界限模糊不清。以诗歌界为例,每年各种诗歌年选、好诗榜层出不穷,但是究竟何为好诗,甚至何者为诗,都是个问题。如此情况之下,文学批评也自然逐渐失去读者和作家的信任,社会信誉不佳,整体文学生态也随之受到伤害。

各种非文学批评的盛行,文学评价的基本标准不清晰,结果使优秀文学被埋没,影响优秀作家的创作积极性,也影响普通读者对文学的热爱和信心。这对文学的健康发展显然是不利的,中国新文学还处在完善和提高的阶段。优秀的文学批评应该通过对优秀作品的张扬、对劣质作品的淘汰,促进作家不断超越前人,创作具有时代价值、艺术品格和审美风范的优秀作品,促进各种文学样式和文学理论不断完善和成熟。但在目前的文学环境中,完成这一任务亟待努力。

在这种情况下,让文学批评回归文学本体的怀抱,显然非常必要。需要说明的是,精神内涵是文学本体的重要内容,如对人性的重视,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注等,是评价一位作家、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关键所在。

回归文学本体,不是回到纯粹的形式,不是“向内转”,而是对文学独特思想内涵、表达形式的重视。在分析、评价文学作品思想内涵时,主体上还是应该从文学出发。同样,从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形式特征出发来评价文学的艺术性,也是文学批评的重要要求。

文学是美的艺术,特别是语言美的艺术。关注文学的叙事,节奏和韵律等,是文学批评不可忽略的内容。同时还需要立足于文学中心的原则进行文学批评活动,也就是要尽可能排除文学外因素的影响,保持文学在其中的主导地位。这就要减少文学生态中其他环节对文学批评活动的干预和影响,避免让商业因素过多介入文学批评活动中。在文学批评的内在层面,还要始终以文学为中心,坚持以文学为主的基本原则,以及遵循文学的标准。

(摘编自贺仲明《文学批评应回归文学本体的怀抱》)

材料二:

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质量鉴别,价值探究和意义阐发的创造性活动,是引导文学创作、提高艺术审美、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力量。

文学批评向读者所揭示的文学作品的意义,不是凭空杜撰的,也不是生搬硬套的,而是依靠批评家对读者所处时代及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阐发的。在整个文学批评活动进程中,批评家首先是作为一个文学接受者,参与普通读者的文学接受活动,而后才运用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把从文学接受活动中所得的经验和感受,进行归纳、提炼,并上升到理性高度,形成批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批评家告诉读者公众的,就不应该是个人的主观好恶,而应该是根据一个时代的“普遍的理性法则”,对文学作品所进行的判断和评价。这种“普遍的理性法则”,就包含这个时代读者公众的意志、愿望和要求,以及他们的文学趣味和审美倾向等。这就需要批评家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入了解现实关系的各种变动,把握历史发展的进程,把对现实人生和社会历史文化问题的思考,凝聚成一种理性的判断力,以之作为解读作品、评论得失的思想利器。文学批评被人称为“运动着的美学”,也是这个意思。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文学批评家才称得上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或如普列汉诺夫所说,“既是美学家,又是思想家”。因此,批评家应该是读者公众的代言人,或美学上和思想上的代表。

(摘编自於可训《回到文本面向读者——关于当下文学批评的几点看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情批评”只建立在个人交情或经济利益之上,导致文学批评已无客观性和公正性。
B.文学批评的圈子化指的是只关注社会文化的中心地带作家的作品,严重忽视其他地方的作品。
C.文学批评应发挥好中介功能,承担介绍、阐释和评论作品的任务,将优秀作品推介给大众。
D.文学批评应依靠批评家对读者所处时代及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揭示文学作品的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文学批评的非文学化是当前文化批评盛行的根本原因,这也直接导致针对文学本身的批评逐渐被边缘化。
B.各种非文学批评的盛行,使文学被埋没,作家创作的积极性降低,普通读者对文学的热爱和信心受到影响。
C.中国新文学还处于完善和提高的阶段,需要优秀的文学批评激浊扬清,激励作家超越前人。
D.文学批评有引导文学创作、提高艺术审美、引领社会风尚的功能,所以它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3.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材料一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只有那种兼备极为发达的思想能力跟同样极为发达的美学感觉的人,才有可能做艺术作品的好的批评家。”(普列汉诺夫《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
B.“文学批评不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酷评,也不应该套路化,而是始终要回到文学本身,回到谱系中才能谈清楚是非成败。”(刘江凯《让文学批评回归文学本身:对于莫言,莫“言”诺奖,只谈新作》)
C.“我一直期待这样一种文学批评:不虚美,不隐恶,有态度,有力量,以求真的态度介入文本,以生命的热力编织逻辑。”(曹霞《激赏有态度的文学批评》)
D.“文学是人学”是“一切文学问题的总钥匙”,创作家忘记了这把钥匙,就写不出激动人心的真正的艺术作品来。(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如何客观公正地进行文学批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2-11-13更新 | 6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材料一:

不知中国画理,无以言中国园林。中国画与古代建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②绘画和建筑的关系在界画这里形成了一个微妙的交汇点。界画发祥之时带有建筑草图的影子,它以描绘建筑物或者各种精致器物为艺术表现形式,绘制过程中通常需要用界尺来辅助画笔,勾勒建筑物或者器物的轮廓线。由于科学、形象地载录了以建筑及桥梁、舟车等为对象的古代生活原貌,早期界画的使用价值、档案价值或许更大于审美价值,一些早已消失于大火或历史云烟中的中国木质古建,得以如纸上纪念碑一样,被后世铭记、想象和怀念。据《历代名画记》记载,唐朝时官至工部尚书的阎立本既亲自参与设计图的绘制,又熟谙于山水。从他开始,建筑设计中的山水渐渐从原来的宫观效果图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纯的山水画。

③中国古典园林正是以山水的画境为骨架的。山水画与古典园林建造,都基于人们想要亲近自然的愿望。造园大师计成为高官严嵩修建别墅庭院积香炉时,把严大人扔给他的两句宋词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筑出满目风情。唐代诗人王维,不仅创作了画中有诗的山水画、诗中有画的山水诗,还筑建了诗画结合的物质实体辋川别业。所谓善画者善园,善园者善画,山水画和园林在创作手法和思想上相互交织。中国园林重意境,重诗情画意,被称为三维的中国画,其美学境界与中国古代的文学、绘画、戏曲等艺术形态相契合。

④在传统山水画中,画面的主次关系是很讲究的,如果喧宾夺主,画面就会混乱、平板。因此,山水画在构图时,首先要找出有特色的山和树作为主体。如明代戴进《关山行旅图》,画家将主峰置于画面中心,以精细的笔法描绘出主峰挺拔陡峭、直入云天之势;把江渚、远山以及水景放在次要位置,画得简括、浅淡,烘托出主景的雄伟、挺拔。整幅作品近浓远淡,富有层次,工细之中见豪放,雄伟之中见秀气。

⑤古典园林的整体布局也很讲究建筑和空间的主从组合,通过对比实现主次分明、多样统一的效果。如北海公园琼华岛上的白塔,与其前面的琉璃佛殿,在色彩上形成洁白与金碧重彩的强烈视觉对比;塔的弧线造型和高居山顶的位置,更使其成为琼华岛乃至全园的主体建筑景观。颐和园中的佛香阁,则以其巨大体量与四周建筑物形成对比,成为全园布局的主体和重心。此外,形状对比也是园林布局的常见方式。

⑥中国传统山水画最忌将主题和盘托出,主张以含蓄的方式来表达画面的中心思想。要把握好这个火候,的拿捏非常重要。如元代王蒙所作《长松仙馆图》,画面下方近水的岩石与长松交错,松涛阵阵似可听闻,在郁郁葱葱的崇山峻岭中两处有藏有露的山居茅舍,传达了善藏者未始不露,善露者未始不藏的意趣。

⑦中国古典园林为表达园景意境的深邃,也会把某一景物通过山石、建筑、植物等遮掩一部分,使人看不到全貌,产生一种欲显而隐的含蓄美感。如苏州留园的石林小院,由于院墙、门窗遮挡了一部分山石,从院中看到的石林小景便呈现些许神秘感,表现出含蓄的审美情趣。苏州拙政园的花木隔、山石隔等更是运用这一造景手法的典范。

材料二:

①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蕴含的东方审美重新引发建筑界关注,我国一批前卫建筑师及学者开始致力于将园林思维引入建筑设计中,力求将园林式审美意识及空间营构方法移植和转译到建筑创作领域,探索中国当代建筑的本土化实践。

②北京红砖美术馆是一座鲜见的内有当代山水庭院的园林式美术馆,整体设计汲取了中国造园艺术精髓,呈现出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园林式布局。美术馆设计精妙之处很多,一是遵循景观要素的布局法则,恰当处理山石、水流、墙体、植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山林、岛屿、山泉、沟壑等自然意象,演绎出中国古典园林山、水、林、石、人共融的绝妙意境。二是运用大量光影要素,通过变换窗洞口的大小、形状、角度、深度等,利用光影关系弱化空间分界,构成了蕴含东方审美观的共融式古典园林空间。设计者还运用了框景、借景、障景、漏景等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行走其中,步移景异。如美术馆入口设计先收再放,营造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③安徽绩溪博物馆的设计实现了徽州文化与自然山水的有机融合与创新,是用现代建筑技艺与材料诠释江南园林文化、意境与空间的成功案例。整个博物馆参照古典造园法则设计立体化观景路径,池水、假山、瓦墙、水墙、古树、台阶、窗洞等相互掩映,共同构成悠远深邃的中国画式园林景观。

④博物馆屋顶营造了山的意象,金属式混凝土材料的青瓦屋面在雨天呈现深浅不一的色泽,远观如高矮不等的树木,赋予博物馆以山的细节和灵气。主入口庭院的视觉焦点,是一座由片状墙体排列而成的假山。这座片石假山,表面配以水刷石材质,与池岸相融,山池一体,相得益彰。假山之后有粉墙,状如中国山水画之宣纸裱托;再后为瓦墙,其形有如顶部屋山之延伸,层层叠叠,显近远不同之无尽深意。片山想法源于《清明上河图》中特殊的山石绘法,山体形态则源于明代《素园石谱》中的永州石假山”“屋山和越过古镇片片屋顶而望得的真山,让人与这层叠深远的人工造景及自然山景相感应,得以会心不远,达致生命的诗意寄托。

水墙是博物馆设计的又一亮点。最初设计方案是用白灰掺墨方式做出如古徽州传统白石灰粉墙一般的斑驳沧桑的墙面肌理效果,但因墙体外保温层无法像传统青砖一样与外层灰浆吸融贴合,设计者最终选择了水波纹肌理的白色质感涂料,打造出水墙。一道道水墙,恰如中国山水画中将山景分层隔离的云雾水面,它们与池中的真水一起,映衬着屋山和片石假山,营造出深远的意境,成为绩溪博物馆胜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三:

篱苑书屋位于北京郊区接近群山的地方,是一座方形建筑,以方钢作为主要构件,外围护材料使用钢化玻璃,玻璃外侧被4万余根长短一致、粗细相当的柴禾秆密密匝匝地包裹。从远处看,屋前水面、水边栈道、平铺的卵石路围护下的裹满禾秆的篱苑书屋,犹如生长在山谷中的巨型鸟巢。

②建筑内部唯一的隔断是混凝土大门处的玄关,浓缩的入口空间为接下来主要空间的呈现做了铺垫。书屋内部主体空间由大台阶及书架组成,书被摆在台阶下面,台阶成为主要的看书空间。书籍排布随意,读者可以任意抽取自己感兴趣的书,找到一个舒服的座位静心阅读。屋内没有人造光源,阳光透过夹在立面及屋顶玻璃当中的柴禾秆将斑驳的影子投射到室内空间,明亮而温和,读书人仿佛置身于自然。

1.根据材料,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看出具备深厚的绘画素养与文学素养是成为造园大师的重要前提条件。
B.中国传统山水画和古典园林都讲究含蓄美,《长松仙馆图》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C.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被引入现代建筑设计中,是探索中国当代建筑的本土化实践的重要表现。
D.安徽绩溪博物馆的“水墙”选择了水波纹肌理的白色质感涂料是对古徽州传统建筑技艺的继承。
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是全文的中心段,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观点:中国画与古代建筑之间关系密切。
B.第二段中作者列举《历代名画记》中阎立本事例,是为了说明阎立本的绘画技艺高超。
C.第四段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式,论证传统山水画特别注重画面的主次关系。
D.从论述层次上看,四、五段是一个层次,六、七段是一个层次,论证了山水画和古典园林的相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文中所举园林建筑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积香炉庭院的故事说明园林建筑设计可以借古典诗词造景。
B.颐和园佛香阁是全园的主体和色彩重心,与北海白塔不同。
C.苏州留园石林小院与红砖美术馆入口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
D.绩溪博物馆“假山”“屋山”与真山呼应,营造出深远意境。
4.“材料三”第一段的语言具有什么特色?请概括出两点并简要赏析。
5.结合三则材料,写出两条“篱苑书屋”的设计亮点及其中蕴含的设计理念,作为书屋宣传册的文案素材。
2023-05-24更新 | 7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