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 探索认识的奥秘 >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17 题号:1451699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人多地少,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一大批科学家毕生致力于提高我国的粮食产量。“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是袁隆平的一个梦想,他曾说:“全世界有一亿六千万公顷的稻田,如果其中有一半稻田是杂交稻,每公顷增产两吨算,可以增产一亿六千万吨粮食,能多养四到五亿人。中国的水稻将为人类的粮食安全作出贡献。”但杂交水稻的培育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这曾是西方学者的普遍共识。袁隆平偏偏要啃这块“硬骨头”。50多年来,袁隆平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他在试验田不断发现并解决新问题,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使我国的杂交水稻产量节节攀升,2020年亩产突破1500公斤。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推广至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杰出贡献。


(1)结合材料,分析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研究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2)上述材料对我们追求真理有什么启示?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五四运动100周年。新中国的诞生,为中国人民把各项方针政策的构想付诸实践,奠定了前提、创造了条件。

材料一 70年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勇敢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和实践经验,并根据实践发展的新要求,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重大时代课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重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国70年社会主义的实践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材料二   准确判断与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发展变化,是一个国家制定正确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是关乎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

历史时期

时代背景

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

1956年(党的八大)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全面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重新正确认识国情,纠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改革开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017年(党的十九大)

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人们生活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转变,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全局性、结构性的深刻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


(1)结合材料一,建国7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二,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过程。
2019-10-13更新 | 127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某省有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潮泊、沙漠等多种自然形态,生态环境十分脱弱。该省在住进生态环境治理的过程中,认识到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提出加大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力度。同时,通过科学改造利用,增加生物物种多样性;以有限的人工干预手段,实现森林、草原、动物资源和谐共生。

材料二2019年,该省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为进一步了解扶贫政策落实效果,查找阻碍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的主要因素,该省省委调研组深入贫困地区蹲点调研。在走访7个乡镇、8个村、12户就贫户和3户贫困户后,调研组得出一个基本判断;随着扶贫产业的快速发展、保障扶贫政策的深度覆盖,贫困地区脫贫质量稳步提高,大面积、规模性返贫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局部或个体返贫的风险依然存在,为此,需要把健康扶贫做得更扎实、加大中低产农田改造力度、提高自然灾害防御能力。


(1)结合材料一,运用规律的知识,说明该省是如何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取得显著成效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说明蹲点调研对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意义。
2019-12-26更新 | 329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疟疾是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人类一直在寻找治疗疟疾的有效方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带领她的团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靠简陋的设备,从包括动物、植物、矿物在内的2000多个药方中筛选寻找抗疟有效提取物,都没有成功。后来,他们从西晋葛洪“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中得到启发,利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经过191次试验,终于成功分离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后经全国2000多个病例验证,青蒿素被确证为“高效、速效、低毒”的抗疟新药。如今依托人工化学合成技术,青蒿素已实现批量生产,上亿人因此而获救。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结合材料回答:屠呦呦团队研发青蒿素的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2017-06-25更新 | 6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