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 探究世界的本质 > 世界的物质性 > 意识的作用 >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题型:单选题-单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27 题号:535397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唐诗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只有正确认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B.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
C.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反映D.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2010高一·全国·专题练习 查看更多[5]

相似题推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推荐1】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这说明(     
①通过自主创新能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物质
②意识因其能动性可以成为自主创新实践的先导
③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发展的基点
④根据规律特点利用规律就能造福人类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1-05-17更新 | 151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推荐2】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过多次辩论。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两人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
①都未能正确处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②均体现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③都坚持意识第一性,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④均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2016-11-26更新 | 100次组卷
单选题-题组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热播剧《大考》以安徽某地疫情、洪灾后为高三学生高考保驾护航为背景,彰显全社会在特殊时期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时代精神,是电视剧主题创作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大考》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让百姓站在舞台中央,展现在这场“大考”中普通人的成长,让观众在接地气的故事中产生了共情和共鸣。这表明该剧(     
①倾听时代足音,让观众汲取精神力量,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获得感
②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充分展示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④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该剧的主创团队坚持化“真”为“美”,真正扎根生活、以现实主义之力直击人物心灵;同时经过艺术化的熔铸与再造,合理设计戏剧冲突,升腾出人物的浪漫主义情怀之美。这说明(     
①现实与艺术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艺术作品以现实生活为源泉,是对其的客观反映
③意识具有能动性,能创造出符合观众需要的作品
④艺术创作是艺术美学与人民群众生活的有机统一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3-01-11更新 | 11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