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 文化创新的途径 >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47 题号:73932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习总书记强调,要结合时代特点讲好红船故事,弘扬“红船精神”。近年来,南湖革命纪念馆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创设载体,创建基地,赋予“红船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努力在最大程度上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在依托基本陈列展览讲好红船故事的同时,突破地域限制,精心设计制作流动展板,积极主动地走出去,策划举办临展、巡展活动,把“红船精神”送往全国各地,用“红船精神”来感染人、教育人、激励人。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南湖革命纪念馆是如何讲好红船故事的。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材料一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和人类法治文明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民法典;适应当代人格权的发展趋势,改变了传统民法“重物轻人”的体系缺陷,创设人格权编,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

材料二   为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部署,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于2015年启动了民法典的编纂工作。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随后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在征集了法学界专业人士和普通民众的意见后,对民法典草案做了进一步修改完善,最终于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我国民事权利保护正式进入法典时代。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和“保障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几乎所有民事活动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


(1)编撰民法典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成功案例,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民法典的编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动诠释。
2021-01-13更新 | 210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2015年10月5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以其“有关疙瘩新疗法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历经数百次实验,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另辟蹊径,创新引入西医炼药技法,改进青蒿素的提取方法,用低沸点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中医药走出国门并不容易:那些无法用仪器检验的气、经络、穴位等传统中医理念“说不清、看不明、听不懂,让信奉现代西医的人心存怀疑,甚至否定中医药理论;“一抓一大把,一烧一大锅,一喝一大碗”的传统中药汤服用不方便,让患者难以下咽;中医药标本兼治,但更注重治本,这使得临床治疗中很多方面“治标”的疗效不及西医显著。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应如何更好地推动中医药的发展。
2018-03-11更新 | 42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材料一: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让外界更好认识中国,文化“走出去”无疑是一条“捷径”。“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既是倡导者,也是践行者。他坚持用“海外民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话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讲述中国故事时,一定要注意消解对立思维,在尊重和理解不同价值观的前提下开展对外传播,找到中外价值观的契合点,尽最大程度表达开展对外交往和对外传播的善意。如此,传播效益才能得以最大化。

材料二:讲好中国故事,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将中国的发展理念以人类普遍接受的故事形式传播出去。中国故事,顾名思义,既要有“中国”,又要有“故事”。如果缺乏让外国人理解的叙事方式、一味强调“中国”特色,便成了自说自话;而如果光讲“故事”而忽略传播国家观念,则会让对外传播迷失方向。只有将“中国”与“故事”两者紧密结合,对外传播才能达到积极的效果。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途径的知识,谈谈应该怎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19-10-31更新 | 15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