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11届广东省高三全真高考模拟试卷二文综历史卷
广东 高三 一模 2011-04-07 63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经济史(旧)、政治史(旧)、文化史(旧)、史学热点

一、单选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 春秋战国时期,导致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礼乐征伐自诸侯和大夫出”B.“废井田,开阡陌”
C.“相地而衰征”、“履亩而税”D.“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4)
2. 法国学者加奈隆说:“民众支配雅典,演说支配民众”。说明了
A.加奈隆肯定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B.加奈隆说出了雅典民主的荒诞
C.加奈隆正确分析了雅典民主的特点
D.加奈隆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批评
2011-04-07更新 | 298次组卷 | 2卷引用:2011届广东省高三全真高考模拟试卷二文综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4)
3. 李约瑟对古代中国科技作出这样的评价:“在中国完成的发明和技术发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并因而也确定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以下不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指南针使地理大发现成为可能
B.造纸术有助于人文精神的传播
C.火药推动了欧洲社会历史变革
D.古代四大发明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2011-04-07更新 | 2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广东省高三全真高考模拟试卷二文综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4)
4.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1533—1603)曾经说:海洋和空气为世界人共同享有,海洋不归属于任何民族或任何个人。这段话主要是针对
A.葡萄牙B.西班牙C.荷兰D.英国
2011-04-07更新 | 8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广东省高三全真高考模拟试卷二文综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5.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使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第一次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要素应运而生”。下列说法,不符合此观点的是
A.联邦政府内部分权制衡B.立法权的再度分割
C.各州和中央政府之间分权制衡D.南方诸州与北方诸州的分权制衡
2011-04-07更新 | 9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广东省高三全真高考模拟试卷二文综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4)
6. 图是《潘趣》杂志1860年的漫画《新额尔金的弹子》,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漫画内容的是
A.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B.英国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C.英国侵占中国香港岛
D.英国支持清朝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2011-04-07更新 | 8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广东省高三全真高考模拟试卷二文综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4)
7. 阅读《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简表》,从中能够得到的正确信息应是
A.中国侧重于引进西方自然科学理论
B.中国充分吸收了两次工业革命成果
C.中国近代化从沿海向内地扩散
D.中国逐渐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2011-04-07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广东省高三全真高考模拟试卷二文综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8.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使用的能源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这一伟大变化的自然科学基础是
A.牛顿的三大定律B.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理论
C.量子论和相对论D.道尔顿的科学原子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4)
9. 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能体现在下列哪篇文章中
A.《论持久战》B.《井冈山的斗争》
C.《论联合政府》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011-04-07更新 | 69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广东省高三全真高考模拟试卷二文综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4)
10. “对发展经济来说,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造成这种“不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搞阶级斗争为主B.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
C.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D.面临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包围
2011-04-07更新 | 69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广东省高三全真高考模拟试卷二文综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4)
11. 下图为康德拉捷夫世界经济增长与衰退的波动周期表,图中周期②和周期⑤的经济增长 波峰分别凸显了“英国世纪”和“美国世纪”的到来,其标志分别是
A.代议制确立、美国成为超级大国
B.殖民帝国建立、罗斯福新政
C.“世界工厂”、“美元帝国”形成
D.垄断组织形成、“冷战”开始
2011-04-07更新 | 69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广东省高三全真高考模拟试卷二文综历史卷

二、材料分析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4)
13. 制度创新、政策调整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全国各地区的商业联系,许多重要商品的贸易,已不再局限于地方局部范围内的狭小市场,而是被入途贩运到很远的地方销售,乃至行销全国。大额交易通用白银,政府财政也以白银为计算单位。在商业资本日益膨胀的趋势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人集团。但他们(商人集团)往往又带有地主、高利贷者的身份,其相当一部分资本转向购买土地、放高利贷或交结官府谋求特权保护,并未投入大规模的商品生产。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17世纪后期)法国正处在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俄国的彼得大帝还在南征北战,建立专制帝国;德国和意大利则四分五裂,人民正期待着强有力的王者出现……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具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的崛起》
材料三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依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商业繁荣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人资本“并未投入大规模的商品生产”的原因。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材料中“历史性的转变”应该是从         社会转向 社会,结合史实从政治、科技两方面概括英国“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的表现。
(3)依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根本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2011-04-07更新 | 3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广东省高三全真高考模拟试卷二文综历史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1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一般认为三男二女较好,五男二女团圆最为理想。倘若做不到,宁愿单生男孩,也不能只生女孩。在传统的血缘宗法制度下,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信念常常压得那些子嗣为艰的人喘不过气来。况且在很少社会保障的条件下,尚能靠儿子养老送终,即所谓“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从家庭地位讲,多生男孩,将来或读书做官,或出门经商,最起码也可做到在乡里人多势众,不受欺负。而生女孩,下层民众认为女儿将来是人家之人,要倒贴一笔嫁妆费,故称女孩为“赔钱货”。……西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诏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汉代人口税中有一种算赋,是15岁至56岁的男女成年人交纳的,每人一算,120钱。惠帝这个法令使15岁至30岁的未婚女子多交算赋,且迭常人的5倍。也就是说,你不出嫁,不生育,那么应该生育的子女的人头税就要你来负担。
——《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风俗流变》
材料二 公元1500年,伦敦的人口不过5万,1600年人口增至20万。1700年增至70万。1800年英国本土人口加上移民约为2000万,英国人口快速增长。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代保证家庭稳定生育,导致生育率居高不下。英国由于人口增加快,每年增加大量年轻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英国的工业发明者大多是一线年轻工人,要是这些人仍然在土地上谋生,是不可能有机会作出发明的。有大量的脱离土地的劳动力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而这又是人口压力逼出来的。人口压力逼出了英国工业革命。……
——《大国崛起与现代化》
材料三 毛泽东“人多力量大”的人口观念在战斗中形成,适应了当时革命战争的需要,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是正确而必需的。……新中国建立至后来朝鲜战争爆发时期,毛泽东的人口观基本与革命战争时期一致。……1958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急于求成的“大跃进”“左”倾错误,毛泽东指导思想中的“唯意志论”被歪曲和过分夸大。在“人定胜天”思想的作用下,毛泽东又再次将“人多力量大”摆在其人口观的首位。他在《介绍一个合作社》中说到:“除了党的领导之外,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到1962年,由于人口政策指导思想的偏差和高生育率的延续,人口数量猛烈增长,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浅析毛泽东的人口观》
材料四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传统生育观念正在悄悄发生着改变。城乡居民普遍接受了计划生育的国策和一对夫妇只要一个孩子的号召。在城市,特别是在知识阶层家庭中,确是自觉地选择了“优生优育”的观点,因为养育子女不仅仅是经济成本问题还有时问问题。少部分人甚至走向极端,即使结婚也不要孩子,建立“丁克家庭”。2001年对农村的一项调查表明:在今天,家庭中男女地位的平等,合理生育或少生孩子的观念正在农民当中逐渐形成。“女儿也是传后人”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生育观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三,概括英国、中国人口政策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两国造成的不同影响。
(3)材料四中,中国人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家庭关系、政策角度分析其成因。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经济史(旧)、政治史(旧)、文化史(旧)、史学热点

试卷题型(共 14题)

题型
数量
单选题
12
材料分析题
2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经济史(旧)
2
政治史(旧)
3
文化史(旧)
4
史学热点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单选题
10.65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单题
20.64单题
30.64单题
40.64单题
50.651787年宪法的背景、内容和原则单题
60.64单题
70.64单题
80.85电气革命单题
90.64单题
100.64单题
110.64单题
120.65“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单题
二、材料分析题
130.64
140.65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