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高一上期期末综合复习检测卷(一)-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纲要上同步及单元
全国 高一 单元测试 2023-01-04 58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中国古代史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政治史(旧)、文化史(旧)、中国近现代史 、经济史(旧)、史学热点

一、单选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 占卜是一种起源非常古老的宗教仪式,目前发现最早的卜骨见于辽河上游北岸的富河文化。商人则特别喜用龟甲,龟甲是南方筮法的工具。晚商至西周,卜甲之上出现了筮法的易卦,北方占卜与南方筮法这两个不同的系统进一步整合起来了。这反映了(     
A.区域文明交流发展B.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C.国家统一民族交融D.宗教信仰受政治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2. 历史上,春秋时期已有县、郡,大多为国君直属或国君别都。战国时期,县的设置已较为广泛,秦国商鞅普遍推行县制,每县设令或丞为一县之长,由国君直接任免。材料表明商鞅这一举措
A.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B.率先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消除了西周分封制弊端D.完成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3. 唐朝前期,敕授官的范围包括员外郎、监察御史、起居郎、拾遗、补阙等官职。这些官职原本由吏部任命,后来逐渐从吏部铨选中分离出来,转由宰相访择和举荐,由皇帝以敕书任命。这一变化说明
A.科举选官扩大官吏来源B.吏部的职权被宰相侵夺殆尽
C.封建专制皇权有所加强D.皇帝和宰相的矛盾趋于缓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4. 宋朝建立初期在广州设市舶司,是专管对外贸易的官方机构,负责征收舶税。之后,陆续在杭、明、泉、密、秀等州设司,并派出专使到海外各国,招诱外商来华贸易。市舶司收入在建炎二年(1128年)占政府总收入的五分之一。由此可知(     
A.舶税在两宋时成为政府主要税收来源B.两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C.两宋之前中国对外贸易缺乏政府管理D.两宋时期中国商品经济繁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5. 雍正帝要求广大臣僚用密折言事,比如一省之内,督抚、布政使、按察使、道台都可以独自上折密奏。当时除了雍正的少数几个心腹大臣稍敢勇于任事外,广大臣僚都“人人自危,斤斤自保”。据此可知,密折制度
A.减少了政府的决策失误B.助长了官场的因循之风
C.削弱了中枢机构的权力D.消除了君臣之间的隔阂
2021-03-28更新 | 954次组卷 | 17卷引用: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6. 《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历史地理的综合类图书,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下列对此书表述正确的是(       
A.作者是民族英雄林则徐B.宣传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C.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D.是对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7. 19世纪后半期,李鸿章、王韬等人关于“变局”的讨论,在士大夫之间日渐流传开来,而关于“变局”的推断由“数百年”扩展为“千年”乃至“数千年”。这表明
A.西方思想拓宽了士人视野B.洋务运动扩展到思想领域
C.中国社会危机的不断加深D.早期维新思想理论的成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8. 清末“新政”时期开始建立现代社会运作架构,民国初年的北洋政府时期基本沿用清末新政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和审判制度,民国十三年(1924年)国民政府在广州建立,这时民法、刑法等基本法律文本仍大体承袭了清末新政的成果。上述材料表明
A.清末“新政”有利于促进法律的规范化、近代化
B.清末“新政”促进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C.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一样,都是只关注政治方面
D.清末“新政”如果认真实施,一定会推进中国的理性化与专业化
2018-10-05更新 | 751次组卷 | 20卷引用: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真题 名校
9. 《顾维钧回忆录》记载:1912年的北京由“废帝宣统管辖之下的紫禁城”“东交民巷和民国首都三部分组成”;1913年,“(袁世凯)对国民党的活动采取了坚决镇压手段”“临时国会被解散了”“袁(世凯)下令逮捕许多重要的国民党党员”。据此可知,当时
A.推翻君主专制迫在眉睫B.军阀统治丧失基础
C.帝国主义势力异常强大D.民主革命任务艰巨
2022-02-28更新 | 6946次组卷 | 58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河北历史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0. “中国大地从南到北,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巨大的成就”是指(       
A.国共两党实现了党外合作B.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被推翻
C.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解体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1. 1930年,毛泽东提出“以流动游击方式扩大政治影响,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然后再来一个全国武装起义,把红军力量加上去,就成为全国范围的大革命”的思想。这一思想(  )
A.当时在党内得到普遍认同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熟
C.未突破俄国革命模式束缚D.属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重要部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12. 在西南大后方,范旭东准备等建新的制碱公司,但新厂机器被远征军征用,国民政府答应的贷款被要求当成公股。为了企业生存发展,范旭东准备自办银行。周恩来得知后,派人与范旭东协商并决定参与银行等建,从资金上和组织上支持企业渡过难关。周恩来此举
A.促进了后方民族工商业的繁荣B.鼓舞了全国各阶层坚持抗战的决心
C.落实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D.推动民族资本家走上抗日救国道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3. 1960年,中共中央确定了“努力主动地在外交上开创新的局面”的方针。1963年到1964年,周恩来总理出访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加纳等非洲十国,中国对外援助坚持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主权,增进了中非友谊和互信,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据此可知,当时中国的外交
A.具有较为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B.重视发展与不结盟国家的关系
C.为打破外交困局进行政策调整D.致力于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14. 有观点认为:随着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自治县相继达到了国务院设定的设市标准;国家应该通过设置“民族自治市”来鼓励少数民族走出农村、走向城市,以此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城镇化的发展速度。这一观点
A.表明新中国民主政治已经完善B.使“民族自治市”成为新中国民主制度的组成部分
C.对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启迪作用D.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5. 1982年,深圳率先开放一切生活必需品价格,第一个取消各类票证,终结了计划经济体制下近四十年的票证制度。1983年,新中国第一张股票“深宝安”发行,深圳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诞生。这反映了
A.“走出去”的开放战略的成功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经济特区在改革中探索前行D.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地位变化

二、材料分析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海上丝路贸易勃兴和社会经济结构变迁是双向互动的历史过程。宋代“南重北轻”的经济格局、雄厚的制造实力以及领先世界的造船与航海技术为海上丝路的繁盛提供了物质支撑和内在动力,与海上经路联系紧密的工商业文明在江南及东南地区茁壮成长。改变了10-13世纪中国不同文明的竞争格局;原来中原农耕文明与周边游牧文明之间的两强之争变为工商业文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的三足鼎立。不同文明间的诸种竞争张力显示历史演进处于一个分叉路口。

——柳平生、葛平生《试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勃兴的内在经济动因——长论两宋经济结构变迁与三大文明竞争格局形成》

材料二   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一带一路”倡议与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战略构想、江泽民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胡锦涛提出的统筹区域发展,有着密切的逻辑关系。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战略构想,主张优先发展沿海地区,落实第一个大局"的建设,使中国区域发展进入非均发展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新时代国内和国际的现实状况.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在继承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基础上对国家区域发展理论的创新发展,更是站在国际的舞台,为解决世界经济发展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理念所做出的中国式努力.真正体现了一个崛起的发展中国家的世界情怀。

——于畅《“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演进及时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战略构想有何内涵。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21世纪中国政府倡导“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时代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真题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次会议是在全国抗战刚刚开始的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阐明了党在抗战时期的基本政治主张,指明了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的具体道路。……会后,党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变敌后为抗日前线。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民主的模范区。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二   随着抗日战争的推进,特别是国民党发动了多次反共高潮,使广大人民对抗战前途和中国的未来日益担忧。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成为一个关系重大的理论问题。……中国共产党经过革命胜利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反复比较,经过整风运动和《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学习讨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对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科学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乃势所必然。

——引自《中国近代史》编写组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中国共产党召开的这次“十分重要的会议”的名称,说明陕甘宁边区在全国抗日根据地中的地位,请用关键词归纳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作用。
(2)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时期。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毛泽东思想最重大的理论成果及其对“中国向何处去”时代之问的回答。“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乃势所必然”,结合延安整风运动的史实,从端正党内思想认识的角度予以扼要说明。
2022-06-14更新 | 2365次组卷 | 19卷引用:2022年6月浙江高考历史高考真题

三、论述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名校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化的含义是什么呢?就英法等西欧国家而言,所谓近代化就是使社会摆脱中世纪的封建形态而资本主义化。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思想等方面的变革。近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世界各国近代化的历程却不尽相同。和英法等国近代化历程比较,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道路具有明显的特色。

——苑书义《中国近代化历程述略》


请围绕“近代化”这一主题,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阐述中国近代化的转型历程。(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严密)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中国古代史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政治史(旧)、文化史(旧)、中国近现代史 、经济史(旧)、史学热点

试卷题型(共 18题)

题型
数量
单选题
15
材料分析题
2
论述题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中国古代史
2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3
政治史(旧)
4
文化史(旧)
5
中国近现代史
6
经济史(旧)
7
史学热点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单选题
10.65商朝的统治及文化遗存 单题
20.85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活动单题
30.4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单题
40.65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单题
50.4军机处和密折制度单题
60.65魏源与《海国图志》单题
70.4早期维新思想单题
80.6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单题
90.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单题
100.65黄埔军校和北伐战争单题
110.65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单题
120.4正面战场的抗战单题
130.6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成就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单题
140.6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单题
150.65经济特区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单题
二、材料分析题
160.65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改革开放进程  一带一路
170.4敌后战场的抗战
三、论述题
180.65洋务运动失败和评价  康梁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