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黑龙江省绥化市肇东市第四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黑龙江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10-19 5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中国古代史 、文化史(旧)、中国近现代史 、政治史(旧)、史学热点

一、单选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 在先秦时期,“中国”一词用于指称周朝的施政范围及春秋战国时期诸夏各政权,用于区分不同的人群以及华夏政权。春秋时期,秦、楚不在“中国”之内,而战国时期,秦、楚、吴、越则逐渐被囊括在“中国”的范畴中。这种现象说明先秦时期(       
A.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B.中央集权体制已经确立
C.已出现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D.华夷观念开始受到冲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2. 下面是两汉时期的画像砖。这表明汉代(   
   

讲学传经图                                                          养老图

A.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B.尊老爱幼观念深入人心
C.教育体系在逐步完善D.主流思想影响社会生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3. 北魏吏部尚书崔亮说:“昔有中正,品其才第,上之尚书,尚书据状,量人授职,此乃与天下群贤共爵人也”。可见九品中正制是由州郡中正负责推荐,将各品第人物的详情上报吏部,再由吏部授予职位。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       
A.是对察举制的继承和发展B.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央集权
C.使人才选拔制度趋于完善D.使选官用人之权脱离了君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4. 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说:“枢密之任既重,而宰相自此失其职也”。宋太宗将中书、枢密院共掌文武大权的官僚体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的财、政、军三权分立制,战争状态下则以中书宰相兼任枢密使统筹全国军务。北宋统治者此举意在(       
A.削弱宰相权力
B.防止权臣乱政
C.实行三权分治
D.提高行政效率
2023-06-11更新 | 332次组卷 | 9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第三中学等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5. 苏轼在《李氏山房藏书记》中说:“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唯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由此可知,宋代图书市场的活跃主要得益于(       
A.大一统的社会局B.科举制度的完善
C.活字印刷术的应用D.印刷技术的普及
2023-06-11更新 | 234次组卷 | 6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第三中学等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6. 明穆宗时,明朝封俺答为顺义王,开放十一处边境贸易口岸,史称俺答封贡。明嘉靖时爆发了宁波之乱,加上稍早时,葡萄牙人入侵,发生了屯门之战与西草湾之战,此后,明廷以此中断一切对外贸易,中日贸易从业者生计大受打击遂成海盗。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北方边疆问题完全解决B.西方殖民者在沿海活动频繁
C.政府严厉禁止中外贸易D.东南沿海深受日本海盗危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7. 清朝建立后,在新疆东部地区,实行州县制;在蒙古族聚居的北疆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在维吾尔族中,实行“伯克制”;在西藏地区,实行政教合一;在西南地区,沿袭明朝实行土司制度。这说明清朝(       
A.沿袭因俗而治的方式
B.中央集权体制不断加强
C.边疆治理呈现多样性
D.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8. 据相关研究显示,在维新运动期间主权及权利观念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1897至1900年间,与主权相关的词汇在中文文献中开始大量出现,其中,“主权”出现400多次,“自主之权”300多次,“国权”400多次。这反映出该时期(     
A.民主思想深入人心B.民众赞同政体改革
C.民族意识不断增强D.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9. 20世纪初《革命方略》中说:“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材料中提到的“革命”(       
A.已有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目标B.结束了中国长期的封建专制
C.使中国向西方学习发生质变D.推动了中国政治结构近代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10. 傅斯年曾说:“五四运动过后,中国的社会趋向改变了。有觉悟的添了许多,就是那些不曾自己觉悟的,也被这几声霹雳吓得清醒了,以后是社会改造运动的时代”。傅斯年意在表达五四运动(       
A.促使了国民意识的大觉醒B.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唤醒了青年对自由的追求D.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爱国意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11. 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以陈独秀为代表的部分人认为:“中国革命目前的任务,还是进行国民革命,不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共产党和无产阶级现在都很幼弱,还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力量”。为此,中国共产党
A.制定民主革命纲领B.促成实现国共合作
C.领导创建人民军队D.大力开展土地革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12. 1928年12月,井冈山《土地法》实施,“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一切土地,经苏维埃政府没收并分配后,禁止买卖”,之后,群众欢欣鼓舞,热情高唱:“土地回老家,合理又合法……跟着毛委员,工农坐天下”。这说明土地革命(       
A.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B.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C.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D.使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确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13. 下表是1937—1945年国民政府各项财政收入所占百分比(单位:百万元)。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年度

银行垫款

债款收入

租税收入

其他收入

垫款额

百分比

收入数

百分比

收入数

百分比

收入数

百分比

1937年

1,195

59.46

256

12.74

450

22.41

103

5.39

1938年

853

73.04

18

1.57

211

18.10

85

7.28

1939年

2,310

75.74

24

0.81

483

15.89

231

7.60

1940年

3,834

74.32

7

0.15

266

5.17

1,050

20.36

1941年

9,443

87.81

127

9.71

667

6.20

516

4.81

1942年

20,081

78.10

362

1.41

4,164

16.20

1,103

4.29

1943年

40,875

66.69

3,886

6.35

15,325

25.02

1,191

1.95

1944年

140,090

78.57

1,988

1.11

34,351

19.27

1,863

1.05

1945年

1,043,257

83.05

62.818

5.00

102,252

8.14

47.811

3.81

A.日本侵华中断了中国经济发展
B.沿海地区沦陷严重影响财政收入
C.侵华战争使中国出现通货膨胀
D.战费激增导致政府财政困难加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14. 下面是某一公报的内容,此公报的发表标志着(     
A.中美关系逐渐走向缓和B.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以恢复
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美国断绝与台湾的所谓“外交关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5. 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该讲话的发表
A.反映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B.开启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C.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D.体现了党对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初步构想
2021-06-18更新 | 506次组卷 | 27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曙光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二、材料分析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619年,唐高祖李渊颁布“镇抚夷狄诏”……622年,李渊《赐书高丽王建武书》谓:“朕恭应宝命,君临率土,祗顺三灵,绥柔万国”;同时,李渊又对稽胡和獠人进行镇压。李世民在处理民族关系的过程中,则贯彻和执行了“无为而治”的原则,以远交近攻、以静制动、剿抚并用的策略来处理和周边各族的关系。贞观十四年后,李世民主要采取了武力统一民族地区的“武功政策”,并在这个政策的指导下,发起了统一国家的高潮。

——摘编自梁华《论唐初的民族政策》

材料二 唐兴,初未暇于四炎,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

——摘编自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前期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初对少数民族采取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26月,陈炯明叛变后,孙中山自我检讨,“我们国民党革命了十三年,从未有指挥过自己的军队去打仗,差不多全是利用人家来打仗,一旦利害问题发生了,非但靠不住,而且会造起反来。”基于此认识,孙中山彻底放弃了依靠军阀打军阀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加快创建属于自己的革命军队。

——摘编自马苹《孙中山创建新型军队的积极探索》

材料二   1929年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规定:“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小组,这是红军中党的组织的重要原则之一。”毛泽东总结道,“党的组织,现分连支部、营委、团委、军委四级。连有支部,班有小组。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两年前,我们在国民党军中的组织,完全没有抓住士兵,即在叶挺部也还是每团只有一个支部,故经不起严重的考验。现在红军中党员和非党员约为一与三之比,即平均四个人中有一个党员。”

——摘编自王天宇《中国近现代军事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关于革命问题的总结及所采取的改进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红军中建立党组织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1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37年,奉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成立临时大学,西迁云南,到达昆明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迁伊始,西南联大仅有文、理、法商、工学院,在校学生1506人。而到1945年,西南联大有5个学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电讯和师范)和一个先修班,5个研究所(下设17学部),比西迁前有了极大的增长,前后在校学生约有8000人,毕业生有3800人,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在西迁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学术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百篇,出版了若干很有影响的学术专著。这些著述并非只是书斋里的经学玄论,许多学术理论研究都能够从中国现实社会出发,着眼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兴盛与发展,其中不少思想在中国学术史、教育史和文化思想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杨邵军《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的学术研究》

材料二   北京高等教育部根据中央方针,提出并上报国务院《关于沿海城市高等学校1955年基本建设任务处理方案的报告》。该报告中写道:“减少沿海城市高等学校招生任务,相应地扩建内地学校,提前在内地增建新校等措施……将交通大学机械、电机等专业迁至西北设交通大学分校,准备在两三年内全部迁出”。1956年,第一批上千名交大教职工、家属和学生身背行李,登上了开往西安的专列,历经数年的大规模迁校由此展开。西迁师生员工的车票上,有一行字特别引人注目:“向科学进军,支援大西北!”可见,交通大学的西迁,不是交大一所学校的内部事务,而是国家的重大抉择,具有长远战略意义。

——摘编自彭薇《交通大学“西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南联大成立的背景及办学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国家为什么要推动交通大学西迁。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两个时期高校西迁体现出的共同价值取向。

三、论述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20. 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最初以“国魂”来指代“民族精神”。1899年,梁启超《中国魂安在乎》一文将中国魂的实质视为“爱国心与自爱心”,也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尊自强的品质。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民说》,从公德、进取、权利、自由等方面论证民族精神应该包括的新民特性,希望通过培养具有近代国民意识的“新民”,达到“重塑国魂”的目的。

严复强调忠孝节义“实为国民之特性”,为立国精神之所恃。其主张被企图复辟帝制的当政者所利用,导致了人们对传统文化中腐朽思想与愚昧观念的猛烈批判。陈独秀、胡适等知识分子从西方文化中寻找新的思想资源,民主、科学、自由成为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精神也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摘编自唐海涛《近代中国对民族精神的探索》

材料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中国共产党确定全面抗战的方针,人民民主力量发展壮大。在三大决战胜利之时,毛泽东向全党发出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依靠群众、团结统一、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伟大号召,明确了党的建设方向。

——摘编自俞祖华《中华民族精神新论》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近代中国民族精神”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中国古代史 、文化史(旧)、中国近现代史 、政治史(旧)、史学热点

试卷题型(共 20题)

题型
数量
单选题
16
材料分析题
3
论述题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中国古代史
1,2,3,4,5,6,7,17
2
文化史(旧)
3
中国近现代史
4
政治史(旧)
5
史学热点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单选题
10.65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单题
20.65汉武帝时期统治思想的转变单题
30.65九品中正制单题
40.4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单题
50.4宋元科技 单题
60.4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单题
70.65疆域的奠定 单题
80.65康梁维新思想单题
90.6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单题
100.65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单题
110.65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单题
120.65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单题
130.4全国抗战的开始  正面战场的抗战单题
140.4中美关系正常化单题
150.65新时期的民主建设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单题
160.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单题
二、材料分析题
170.65唐代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180.65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90.65全国抗战的开始  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1949-1976)
三、论述题
200.4民族主义  党史专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