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广西 高一 阶段练习 2023-12-17 3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政治史(旧)、选修(旧)、中国近现代史 、文化史(旧)、经济史(旧)

一、单选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1. 20世纪初的中国,“新政乃清政府奉列强旨意为洋化中华而办”“新政意在与人民为难,乃害人之举”等言论广泛传播。这种现象反映出(     
A.革命条件成熟一触即发B.国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政府政治威望日益下降D.百姓参政议政热情高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2. 一战期间欧洲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中国报界予以高度关注。1917-1918年,《华工杂志》《大战事报》《银行周报》《欧战实报》等报刊大量报道了德奥罢工风潮、法国罢工运动、英国罢工运动等。中国报刊对劳工问题的关注(     
A.有利于中国工人阶级思想觉悟提升B.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高潮来临
C.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D.掀起了中国反帝爱国的新浪潮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3. 1917年,一位远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在紧张的毕业季,得知《新青年》征稿,便写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这位学生是(       
A.陈独秀B.胡适C.鲁迅D.李大钊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4.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颁行保护租界的十条规则,如不许华人携带武器在租界行走;不得缉捕逃人或潜藏在租界的犯人;不准在租界搜查和扣留偷运、接济敌人军火的外国兵轮;等等。这反映出南京临时政府(       
A.强化了对租界的管理B.注重维护国家领土主权
C.在外交上具有软弱性D.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承认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5. 近代中国城市中普遍盛行“文明结婚”,其吸收并采纳了西方婚礼中的许多仪式或内容,如新娘穿婚纱,新郎新娘互戴婚戒等。但中国传统婚礼中许多合理的或国情化的东西也被保留了下来。如婚礼地点不在教堂而在礼堂,婚礼主持人不用牧师而用师长、不拜上帝而拜父母等。这反映出近代中国(     
A.市民群体的日益壮大
B.社会生活习俗变迁阻力重重
C.中西方文明的对抗和融合
D.民俗的融合与传承性特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6.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是尼采的名言,在五四时期,傅斯年将其翻译为“让每件东西的价值都被你重新决定”,作为支撑论辩的观念;后因被胡适引用而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口号。这反映了当时(       
A.保守派竭力抵制西学B.思想领域路线之争激烈
C.新文化运动得到发展D.知识分子救亡意识增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7. 1920年,李大钊出任北大教授,积极利用课堂与讲座宣扬自己的观点,并说:“此倾向固吾辈所宜知,然各国所有的特色亦岂可忽略”“故中国将来发生之时,必与英、德、俄……有异”。当时,李大钊的活动
A.推动了国人对西学的反思B.为国民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C.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高涨D.有助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成长
2022-06-21更新 | 787次组卷 | 5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8. 1917年4月1日,时年24岁的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体育之研究》,先是指出:“国力苶(nie)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然后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则文明之精神随之。”材料表明
A.民主与科学观念深入人心B.毛泽东主张重塑民族精神
C.增强国民体质是救国之本D.鸦片输入败坏了国人体质
2022-06-12更新 | 663次组卷 | 5卷引用:青海西宁市2022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9. 民国初年,孙中山指出:“又凡政治、法律、风俗、民智种种之事业,均需改良进步,中国始能与世界竞争”。受西方风俗习惯的影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推进社会风习的改良。下列各项属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此类政令的是
①婚姻父母做主   ②严禁买卖人口,禁止蓄奴
③剪辫易服、迫令放足   ④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
A.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10. 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复兴国学”“对抗欧化”的国粹主义思潮,其代表人物往往认定中国文化史上与西方现代文化价值相符合的成分为中国的国粹。据此可知,国粹主义
A.主张中体西用B.受到西学影响C.全面复兴旧学D.提倡民主革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1. 1912年7月,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提出新的教育宗旨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南京临时政府也在《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中强调课程“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这说明民国政府注重
A.培养青年学生国家意识B.研究政治体制的改良
C.引进西方先进教育观念D.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12. 1912年12月,民国政府颁布《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规定工艺物品与方法的发明及改良者可以申请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1915年,财政总长周学熙等投资的华新纺织公司申请在直鲁豫等省享有30年设厂专利权,农商部依据该章程不予批准,民国政府的举措
A.推动了民族纺织工业的起步B.刺激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C.有利于技术创新与经济竞争D.取消了官僚资本的既有特权
2022-05-30更新 | 694次组卷 | 9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2022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13. 武昌起义后,一些先进女性或组织女子北伐队,直接参加革命战争;或组织女子医疗队,参与战场救护工作;或组织女子后援会,为革命军队募捐筹饷。据不完全统计,辛亥革命前后参加各种革命活动的妇女,有姓名可查者有380多人,其中有54人加入了同盟会。这种现象说明
A.女性政治地位得到提高B.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民主革命推动思想解放D.封建伦理道德秩序崩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14. 1920年代初在湖南最畅销的新文化杂志是《劳动界》,销量第二的《新生活》亦是小型通俗刊物,排在第三位的才是《新青年》。刊物的销售情况,反映了
A.《新青年》转向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B.《新青年》宣传新思想遭到人们抵制
C.新文化运动有从精英转向平民的趋势
D.新文化运动脱离普通大众的严重缺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5. 有学者指出,“新文化的新,主要是指域外思潮的引进,人们开始以不同的眼光审视周围的生活,先前被遮蔽的思想都浮出水面”;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们在“张开双眼瞭望世界的时候,传统的思维渐渐被新的观念修正”。这揭示出新文化运动
A.动摇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B.增强了文化创新与发展能力
C.开启了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型D.激发了国人参与政治的热情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16. “这战争,宣告了华夷朝贡体制的彻底崩溃,进而成为塑造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因素。”“这战争”(     
A.导致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客观上有利于“短暂的春天”出现
2023-08-14更新 | 449次组卷 | 4卷引用:纲要上-第五单元测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7. 陈旭麓曾评价某历史事件:“……已经越出康、雍、乾以来厉禁知识分子干预时事的成规,它是民族危机刺激下的集群……举子士人的登场在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更明显地标志着世风和士风的变化。”其中“士风”的变化指(     
A.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B.革命派参与内政改革
C.维新派掌握政治实权D.顽固派宣布实行“新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8. 《资政新篇》的指导思想是“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取资”,它给太平天国运动增添了新的历史色彩,使得这场战争不同于以往的农民起义。下列太平天国的主张体现出近代化的时代特征的是(     
A.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B.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C.凡有仿造外国火车、轮船、器皿者,给予专利鼓励
D.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9. 18世纪末,铜钱(文)与银子(两)兑换比例为800:1;到了19世纪30年代,兑换比例为1700:1。这一现象表明(     
A.清朝对外贸易处于出超状况B.鸦片走私危害社会经济
C.清朝政府财政收入增加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20. 19世纪90年代,在东北亚国际关系中日俄矛盾日益凸显。甲午战争的胜利激发了日本扩张野心,也触动了沙俄神经,招致“三国干涉还辽”。日俄战前,英美列强给日本提供大量贷款和舰艇武器,加剧了局势恶化。日俄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     
A.日本军国主义政策影响B.日俄对东北亚的争夺使矛盾不断激化
C.英美列强的纵容与支持D.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矛盾日益尖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21. 1897年,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任总教习时,强调学生要进行“体操锻炼”。严复根据进化论原理,在《原强》中写道:身体“逸则弱,劳则强”。这些主张(     
A.重视发展近代体育事业B.深化洋务运动的核心思想
C.保障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有利于君主立宪政体确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22. 1904年,梁启超撰写的《新大陆游记》充斥着对中国固有传统的批判精神,渴望“向西方求真理”,1920年,梁启超撰写的《欧游心影录》则是在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弊端有所洞察后,发现中国智慧具有治疗现代病的启示价值。梁启超的这种思想变化缘于(     
A.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B.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扩大
C.民主革命形势的变化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警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23. 1894年,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指出,每年外洋杂货约耗银3500万两,故应“遍开五金煤矿铜铁之来源.广制煤油,自造火柴”。同时,首倡“立宪法”“开议会”.实行立宪政治。由此可见,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郑观应(     
A.突破了洋务思想B.肯定了“官督商办”的做法
C.借鉴立宪派主张D.初步提出“强国御侮”主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24. 张之洞在《劝学篇》自序中反复申明,该书外篇所列学习西方的诸项内容都与六经之旨、三代之义相合,中国“圣经之奥义”“可以通西法之要指”,中国虽未“习西人之技,具西人之器,同西人之法”,但“已发其理,创其制”。张之洞这些言论旨在(     
A.减少学习西方的阻力B.推进洋务运动的开展
C.为戊戌变法提供指导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25. 甲午中日战争后,“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随后德国舰只开进胶州湾过冬,俄国则据旅顺、大连湾。这反映出(     
A.列强侵占中国权益时相互勾结B.俄德加强了对中国的军事控制
C.清政府重视利用列强间的矛盾D.俄国和德国争夺中国山东激烈

二、材料分析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26. 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复就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原理,阐发救亡的论证。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组织联邦共和政体……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

——《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悄忧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日,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


(1)据材料一,先指出严复宣传维新思想的理论来源,再指出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来源。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严复和孙中山在政体主张上的不同。
(2)据材料二,概括国人对西洋文明觉悟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后的觉悟”的核心内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27. 关于辛亥革命时的“大妥协”的问题。

材料       19111912年间以南北议和、清帝逊位和南北政府融合构成“大妥协”……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喻大华即指出,《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这一妥协避免了列强干涉、内战和国家分裂,维护了民族团结,具有积极意义。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材料对辛亥革命“大妥协”的两种评价,你同意哪一种,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2022-08-19更新 | 191次组卷 | 2卷引用: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夯实基础】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28. 关于袁世凯是窃取、篡夺还是合法取得辛亥革命果实的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到袁世凯手里。

——《中外历史纲要》上P111

材料二   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却梦想恢复帝制。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1)材料一和材料二关于袁世凯获取临时大总统途径的叙述有何差别?你认为出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革命党人同意让出政权,袁世凯则答应逼清帝退位并赞同实行“共和”。……袁世凯在得到南方革命党人同意让权的确切保证后,立即对清帝实行逼宫。授意段祺瑞等北洋将领联名通电,要求实行共和,否则,将率军进攻北京。(1912年)212日,清帝宣布接受优待条件,正式退位。……次日,袁世凯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辞职。2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近代史卷》


(2)请以材料三为依据,评价袁世凯获取临时大总统的途径?
2022-08-19更新 | 109次组卷 | 2卷引用: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夯实基础】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宋朝有了较大的发展,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命令、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报,官吏任免赏罚和大臣的章奏文报。宋朝的邸报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版印刷。小报流行于南宋,是一种非官方的报纸。内容以邸报所不载的大臣章奏和官吏任免消息为主,也发表过一些要求抵御金兵入侵的议论。它的出版,受到当时政府的查禁。16世纪中叶以后,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在政府的监督下,编选一部分从内阁有关部门抄来的邸报的稿件公开发售。出版和派送京报,从明朝中叶起,成为一项公开的职业。明末京报曾刊载过去社会新闻。清朝入关后,北京的报房达到十家以上。

——摘编自梁用庐《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材料二   1809年,英国评论杂志《每季评论》创刊,受到了保守主义者的欢迎。马戛尔尼使团之后,过去伏尔泰、魁奈对中国的推崇受到英人的嘲讽与驳斥。《每季评论》经常指责来华耶稣会士在向欧洲介绍中国时隐瞒了耳闻目睹的事实,而仅述及从书本上读到的东西。1821年,《每季评论》对中国的批评有所缓和,比较注重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19世纪30年代以后,《每季评论》密切注视中英贸易与冲突的发展。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每季评论》刊出了长文《中国事务》,讨论鸦片贸易与对华战争问题。它提出用陆军进行远征是不可想象的,对中国的第一次沉重打击应该选择在广州,然后海军沿海岸北上。这种威慑将迫使中国朝廷求和,从而订立由中国皇帝批准的条约。最后它又提醒英国军队,中国人十分诡计多端,不能过分低估他们的力量。

——整理自张顺洪《<每季评论>与英国对华舆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演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每季评论》中有关中国报道内容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19世纪中期英国对华关系产生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到19世纪60年代初,条约制度的潜在力量日趋明显∶外国人控制中国的对外贸易和汇兑;外国的土地出租者在贸易中心(如正在成长为中国主要城市的天津、汉口及广州、上海等地)占有不动产;……条约税则严格限制中国课加外国贸易的税额,……这些因素把中国贸易更加彻底地纳入世界市场,并受到世界市场变化波动的影响。在中国的外国人有人身与财产的治外法权的保护,所以在1860年以后,他们作为清帝国的多种族统治阶级的一部分而能够维持并扩大其作用。其结果与其说是用殖民地方式对中国进行剥削(它着重对原材料和利润的榨取以及为西方官员提供职位),毋宁说是有特权的外国人参与了使中国人生活西方化的尝试。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1)据材料,指出中“条约制度”的含义。
(2)据材料,概述作者对条约制度所持的主要观点。并简要评价。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政治史(旧)、选修(旧)、中国近现代史 、文化史(旧)、经济史(旧)

试卷题型(共 30题)

题型
数量
单选题
25
材料分析题
5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政治史(旧)
2
选修(旧)
3
中国近现代史
4
文化史(旧)
5
经济史(旧)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单选题
10.65清末新政单题
20.65一战的影响单题
30.85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单题
40.65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题
50.65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单题
60.65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单题
70.4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单题
80.4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单题
90.4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单题
100.4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单题
110.65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单题
120.4短暂的春天单题
130.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单题
140.4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单题
150.65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单题
160.65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单题
170.65康梁维新思想单题
180.65《资政新篇》单题
190.65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鸦片战争背景)单题
200.65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单题
210.4严复与《天演论》单题
220.4康梁维新思想单题
230.65早期维新思想单题
240.65洋务运动的含义及兴起的背景、目的和代表人物  洋务运动单题
250.4瓜分中国的狂潮单题
二、材料分析题
260.65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270.6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80.65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290.65报刊业
300.65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