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17-2018学年福建省莆田市莆田第六中学高三文综一模历史试卷
福建 高三 一模 2018-05-16 24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经济史(旧)、文化史(旧)、政治史(旧)、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史 、史学热点、选修(旧)

一、单选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 《周礼·司徒教官之职》规定:“司市,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这说明了周朝
A.工商业为官府所垄断B.有较规范的市场管理制度
C.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D.百姓弃农经商现象很普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2. 东汉时期,引经注律极为兴盛,如叔孙宣、郭令卿、马融等儒学大师通过释字求义把儒家思想灌输到法律之中,使汉律的概念更为准确。这反映了当时
A.法律走向儒家化
B.实行外儒内法的统治方式
C.儒法已合为一家
D.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3. 宋元时期,政府统一发行的纸币成为全国普遍流通的货币。明朝以后,纸币逐渐被白银所取代。国民政府前期实行法币改革,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归国有。这反映了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货币的变革B.宋明时期货币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货币近代化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D.国家统一稳定有利于货币的统一
2021-10-28更新 | 674次组卷 | 16卷引用:宁夏银川一中2017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训练(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4. 宋代开封府官员赵孚上奏:认为庄宅买卖中屡出现诉讼纠纷,其缘由是“衷私妄写文契”,建议朝廷“集庄宅行人,众定割移,典卖文契各一本,立为榜样。违者论如法”,得到宋太宗的批准。宋徽宗时,政府印卖田宅契书。这表明宋代
A.开始承认土地买卖的合法性
B.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官方契约
C.政府对物业交易进行了干预
D.政府出台措施抑制土地兼并
2019-09-27更新 | 423次组卷 | 23卷引用:2017届湖北省黄冈市高三3月份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5. 五口通商后,西方的火柴、煤油等日常生活用品进口量不多,在“华人之心目中,尚以为其为奢侈品,惟少数富有之家及头脑较新之人,始能购置耳”。到了1880年代,进口量大大增加,相当多地区的人们已经使用这些洋货。对此,英籍税务司班思德说“人民习尚渐有变更,概可知矣。”这表明当时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状况
C.列强凭借着低关税倾销商品
D.中国整个社会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
2017-06-12更新 | 259次组卷 | 19卷引用:宁夏银川一中2017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训练(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6.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须做“言之有物”,即有“情感”、“思想”的文章;而对于当时青年“不思奋发有为”,但只知“发牢骚之音”的“暮气”给予了严厉的批评。这说明当时
A.民族危机严重
B.出现尊孔复古逆流
C.强调文学应自由讨论
D.社会急需思想变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7. 1936年7月,中共中央发出的《中央关于土地政策的指示》规定:“一切汉奸卖国贼的土地财产全部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粮食、房屋、财产一律没收,没收之后仍分给耕种份地及必须的生活生产资料”;“生活情况很坏的小地主的土地不没收”。其旨在
A.维护土地革命成果
B.建立新型农村生产关系
C.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D.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8.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它反映了
A.小农经济封闭性的要求
B.工业化水平高的要求
C.农业必须走合作化道路
D.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9. 古雅典法律要求提前公布大会议程,便于人们了解要讨论的事务。对于重要的问题,公民大会可两次投票,第一次所做的决定可能在下次会议上被更改;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告。其目的是
A.打破雅典公民的特权
B.扩大下层公民的政治权利
C.强化公民大会的权力
D.减少直接民主的不良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10. 17世纪末,当发动“光荣革命”的辉格党、托利党的领袖们制定《权利法案》的时候,国王拥有行政权和联盟权,但到了19世纪中期,国王终于沦为很少过问政府事务的偶像。这一变化是由于
A.内阁制和政党政治的发展
B.启蒙思想深刻影响了英国
C.人民革命力量的不断推动
D.工业革命对民主政治的推动
2018-05-10更新 | 155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2.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通过宣言把斗争矛头指向反对任何形式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1989年第九次首脑会议,与会各国提出了开启南北对话以改善发展中国家地位及加强南南合作等主张。这一变化表明
A.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
B.多极化趋势加强使霸权主义威胁得以解除
C.第三世界根据国际局势变化调整战略目标
D.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不断缩小

二、材料分析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莎士比亚的作品把新兴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的故事搬上舞台,通过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的热情讴歌,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莎士比亚创作初期,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的统治时期,当时英国是世界上的海军强国,经济繁荣,文学璀璨辉煌。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君主往往是反面角色,尽管如此,伊丽莎白女王并不阻挠莎士比亚创作,反而支持莎士比亚剧院。

莎士比亚戏剧在17世纪陆续传入德、法、意、俄和北欧诸国……形成全球范围的西方戏剧文化圈。随着英语覆盖地域的剧增,莎士比亚戏剧迅速膨胀为世界性的戏剧遗产。

材料二受当时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异端思想影响,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以情反理”,《南柯记》《邯郸记》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秩序的批判意识和否定精神。汤显祖的戏剧题材范围比较狭窄,作为一个正统的士大夫文人,他的表现对象只是其熟悉的科举官宦生活,表达的是传统儒人的思想感情,其作品影响力局限于文人圈。

汤显祖遵循曲牌体戏曲规范进行创作,按照严格的曲律格范进行曲牌填词,运用的是雅化的文言曲词工具,其作品受到同时代和后世文人的极高赞誉,但在广大普通民众中难以产生共鸣。莎士比亚有着熔铸生活词汇的天赋,广泛采用当时蓬勃兴起的市井民间语言:民谣、俗语、俚语、古谚语等。

——摘编自《汤显祖和莎士比亚——16世纪戏剧双星的文化际遇》


(1)根据材料一概括莎士比亚进行戏剧创作的有利社会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经久不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异同。

三、论述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名校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西方,科学才成为一般社会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只是在西方,哲学家——科学家与匠人才实现联合,互相促进。学者和艺术家强烈反对中世纪的整个生活方式,努力创造尽可能与古典时代的生活方式相似的新的生活方式。若无西欧的缩小匠人与学者之间鸿沟的有利社会环境,人类学识上的这些成果独自原不可能引起科学革命。匠人在文艺复兴期间并不像在古典时代和中世纪时代那样受鄙视。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四、材料分析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15. 材料在清末“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形势之下,旧有的文化价值体系,包括以皇帝年号纪年体系为表征的时间观念,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康有为宣扬孔子纪年,将其视为国家创制的重要方面,以维护当下的政治权威。刘师培提出黄帝纪年之后,革命党人群起响应,以图将清统治者与华夏民族区分开来。民国建立,孙中山通电全国使用公历。新建的民国政府还通过对各种新式节日的庆祝,来显现现实政治权威。在民国时期,改换阳历因与民众的传统文化习惯相悖引起民间诸多反对,政府改换阳历的努力遭遇极大挑战。

——摘编自朱文哲《清末民初的“纪年”变革与国家建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清末民初纪年变革的主张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民初纪年变革。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16. 材料1945年7月,美国进行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核试验。苏联和英国也先后于1949年8月和1952年10月进行了核爆炸试验。为争夺核优势,美苏核试验次数不断增加,由此产生的大量放射性尘埃对全球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1954年4月,印度总理尼赫鲁首次提出停止核试验的建议。1958年1月,43个国家的9000位科学家向联合国递交一份集体签名的呼吁书,要求立即签订一项停止核武器试验的国际协定。联合国大会也多次通过决议,敦促美、英、苏三国尽快举行停止核试验的谈判。

121963年8月美、英、苏三国在莫斯科签订了《部分核禁止条约》,它的主要内容是禁止任何国家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任何核武器试验和爆炸,条约无限期有效。中国当时发表声明,对该条约的欺骗性予以揭露,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国在1997年也签署了该条约。

——摘编自《百度百科•部分核禁止条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部分核禁止条约》签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对《部分核禁止条约》态度的变化,分析导致中国态度变化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唐玄宗即位时精勤于治,在吏治方面革故鼎新,兴利除弊。为整饬吏治,玄宗对监察制度加以改革并发展。御史台发展出殿院、台院、察院。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的职责是“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御史台完全独立于三省六部等行政机构,可以对中央和地方的百官进行监察。台院设侍御史6人,职掌推荐、弹劾等事。殿院设殿中侍御史9人,监察对象是包括丞相在内的殿廷百官的活动,维护朝廷礼仪秩序。察院设监察御史15人,职掌是分察百官,巡按州县。御史台和三院的运行依据是《唐六典》,该法详细规定了御史台的员额、品级、权限及其与其他机关的关系。同时集传统法典之大成的《唐律疏议》成为御史履行职责、纠察犯罪、弹劾百官的主要法律依据。

—摘编自陈洪权《论我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1)根据材料,指出唐玄宗时期御史台的职责,并归纳唐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对监察制度进行改革的出发点,并简析唐玄宗推行这一改革的作用。

2017-06-12更新 | 61次组卷 | 4卷引用:宁夏银川一中2017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训练(二)历史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经济史(旧)、文化史(旧)、政治史(旧)、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史 、史学热点、选修(旧)

试卷题型(共 17题)

题型
数量
单选题
12
材料分析题
4
论述题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经济史(旧)
1,3,4,5,11
2
文化史(旧)
3
政治史(旧)
4
中国近现代史
5
世界史
6
史学热点
7
选修(旧)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单选题
10.65商业的发展单题
20.6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单题
30.65宋元的商业   明清的商业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民族工业 单题
40.65宋元的商业 单题
50.65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单题
60.65新文化运动单题
70.6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单题
80.85三大改造单题
90.65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单题
100.65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权利法案》和代议制  英国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单题
110.65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单题
120.65不结盟运动单题
二、材料分析题
130.65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作品和思想  元曲
150.65维新变法思想
160.65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  当今世界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170.65唐太宗
三、论述题
140.65科技进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