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福建 高二 期末 2019-07-19 36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经济史(旧)、中国古代史 、史学热点、文化史(旧)、政治史(旧)、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世界史 、选修(旧)

一、单选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 西周中期,大贵族矩伯以其部分封地作价,与下级官员裘卫交换朝觐用的物品;贵族格伯则用部分封地以换取马匹。由此可见,当时
A.传统礼制有所松动
B.贵族阶层瓦解
C.私有土地开始流转
D.商品经济发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2. 两广地区出土的先秦青铜鼎以“越式鼎”为主。“越式鼎”造型简朴,铸工较粗,器身大多光素无纹饰;出土时,外底部大多有烟贫(烟凝积成的黑灰)。随葬的鼎数不一,没有定的规律。这表明先秦时期两广地区
A.农业生产落后
B.青铜从铸造注重实用功能
C.贫富差距悬殊
D.尚未受到中原文明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3. 春秋时期,秦人只祭祀自己的先祖白帝少灵。战国时期,秦灵公“作上醇(条坛),祭黄帝作下时,祭炎帝”。这变化体现了
A.宗法制度的异变
B.血缘氏族的解体
C.华夏民族的融合
D.政治联盟的形成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4. 黄老之学活跃于战国中后期,其奠基之作《黄帝四经》以“道生法”开宗明义,申明君主的权力和意志应符合大道的要求,并提出“刑德相养,逆顺乃成,刑晦而德明,刑阴而德阳,刑微而德彰”的主张。材料体现了黄老之学
A.崇儒抑法的学术理念
B.消极遁世的处世态度
C.兼采百家的治国之道
D.背离道家的哲理核心
2019-09-20更新 | 406次组卷 | 18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5. 战国时期,各国的将相及国君的子弟外或多授有一定的封地。这些封君身任要职,权重名大,在食邑内有衣食租税之权,但不得“臣士卒”,封君失官或身死后,“封国食邑亦失”。战国时期的封君制度
A.继承沿袭了分封制度
B.固化了传统的宗法贵族等级
C.是郡县制的特殊形式
D.适应了诸侯兼并的政治形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6. 秦代,官营生产的铁农具除供应官府所需和借予平民使用外,也向民间售卖。前二者属官农具范畴,需刻上所在官署的标记:后者直接卖予平民,不需刻上标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A.官营手工业缺乏统标准
B.盐铁官营政策开始推行
C.政府对小农生产予以扶持
D.私营手工生产尚未兴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7. 汉武帝在实行推思令的同时,还颁行了“非正与乱妾位律”,规定诸侯只能立正妻的长子为世子若正要不能生育,即除国为郡;以庶继位,就是“非正”;以庶充嫡,就是“乱妻妾位”;凡犯此律者皆贬为庶民。这做法
A.造成了律令冲突的混乱
B.迅速清灭了地方的王国势力
C.蕴涵了高超的政治智慧
D.标志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8. 《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土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表彰孝道及善行义举均属乡官三老之职责。由此可见,当时
A.基层治理渗透官方意识形态
B.社会救济程序完备
C.民间教化倡导多元价值观念
D.察举制度雏形出现
2019-07-17更新 | 437次组卷 | 22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9. 两汉时期,存在着以谏(议)大大为代表的大夫类束官和以侍中为代表的侍从类谏官。下表为两者的官秩变动情况。造成这一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时期谏(议)大夫侍中
西汉八百石六百石
东汉六百石比二千石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选官制度的演进
D.儒学地位的上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0. 魏晋以来,民间多以谷物、布帛易物。北魏孝文帝铸太和五铢,诏“京师及诸州镇皆同行之”,结果仅得以流通于京师带。明帝时,“河北诸州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人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币制混乱激化社会矛盾
B.租税制度影响金属货币流通
C.各区域间经济联系断绝
D.分裂战乱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1. 南开皇三年,文帝接受秘书监牛弘“天下不可马上治之”的奏议,下诏求天下之书,凡献一书赐缣匹。经一、二年,图书大备,整理后凡得三万余卷。文帝这一举措
A.促成了科举制度的推行
B.顺应了拨乱兴治的需要
C.推动了雕版印刷的繁盛
D.打击了门阀士族的统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12. 唐代中期,乡村人口不断增加,在诸子均分的家产继承制下农民不断贫困化。这迫使政府
A.改变赋税征收标准
B.鼓励民众发展工商业
C.在全国推广曲辕犁
D.进一步强化均田制度
2019-07-19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3. 唐代在国库管理上曾设内、外两库。外库收受各地正常赋人,由度支掌调配使用,太库掌出纳,比部复核监督;内库为皇帝私库,预算报中书市批,出纳由尚书审计。这反映出唐代
A.官僚机构重床叠架
B.政府收入稳定充裕
C.内朝外朝界限分明
D.财政管理明确规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4. 两宋时期,至少有13位宰相曾遭伶人讥讽,其中就包括王安石、蔡京、秦桧等权相。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舆论环境相对宽松
B.程朱理学占据主流
C.市民阶层力量逐渐壮大
D.艺人社会地位提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5. 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的市舶条例中写道:“市舶的勾当,是国家大得济的勾当。……咱每这田地无用的伞磨合罗、瓷器、家什、帘子,这般与了,博换他每中用的物件来。”其中体现的市舶通商原则
A.反映了当时落后的物物交换观念
B.顺应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
C.说明元政府对商业采取抑制政策
D.有利于促进内外贸易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6. 唐代,进士科从考策问逐渐发展到以诗赋为主要考试形式。元明时,科举考经义而不用诗赋,但后来的八股文实际糅合了律赋的成分,清乾隆时又增试五言八韵律诗。这反映出
A.经义考试逐渐步入颓势
B.明清时期社会浮夸之风盛行
C.皇帝好恶决定科举文体
D.格律测试有独特的考查价值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7. 明清时期的族田主要分为两种,种是通过征收地租专作家族祭祖开支的把田,种是由族内乡绅捐置用以济贫、恤寡和资读的义田。政府对盗卖族田者予以治罪甚至发边充军。政府对族田的保护旨在
A.增加国家的土地税收
B.维护宗法关系以稳固秩序
C.弘扬耕读传家的观念
D.以经济立法打击地方豪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8. 明清时期,佃农向地主纳租的方式逐渐由分成租转向定额租。在分成租制下,地主往往干预监控生产过程;采用定额租制后,逐渐出现“田中事田主一切不同,皆佃农任之”的情况。这一变化反映了
A.农产品的商品化有所减弱
B.佃农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C.佃农成为国家赋税的基础
D.租佃制下地主的剥削加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9. 雍正时,因用兵西北面临时设置军机处。乾隆时,一度罢军机处,后又下令恢复。乾隆重建军机处主要着眼于
A.完善中枢辅政制度
B.协调满汉官员矛盾
C.掌控全国军政大权
D.提高政务处理效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20. 古希腊的四大赛会都源于对奥林帕斯神只的崇拜,全希腊各城邦公民均可参加,但排除外族人;除了竞技运动员,演说家,戏剧演员,雕塑大师和民间艺人们也在赛会期间相聚。这表明古希腊的赛会
A.维系了古希腊文化品格的同质性
B.抑制了公民个体价值的实现
C.促成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对外传播
D.进一步推动了政治统一趋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21. 梭伦改革后,庇西特拉图通过武力夺取政权,建立僭主政治,积极发展工商业,坚决镇压氏族贵族,并将逃亡贵族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由此可见
A.中断了政治民主化的历史潮流
B.解决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C.客观上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D.成为了僭主政治的始作俑者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22. 普罗塔拉说:你可以拒绝你不喜欢的职业,但是在人类社会中,不允许任何人拒绝德行,拒绝了德行就是拒绝人性;这种德行并非天生的或自然而然拥有的,而是通过学习和接受教育获得的。这种理念
A.抨击了雅典的民主政治体制
B.冲击了传统贵族的价值取向
C.凸显了个人主义的思想倾向
D.摆脱了封建神学的精神桎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23. 公元前133年,罗马《森普罗尼乌斯农地法》规定:租借国家土地每家不能超过1000尤格(约250公顷),超出的部分须退还国家,租借给需要土地的农民,土地租借权可以继承但不得让渡他人。这法律
A.体现了公平正义的理念
B.违背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
C.推动了庄园经济的发展
D.确保了罗马社会中间阶层的稳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24. 在罗马向外扩张的过程中,城市庇护制(被庇护地区利益受到损害时,庇护人提供帮助,使其免受不公正对待;庇护人多为罗马贵族)发展起来。进入帝国后,意大利和各行省的木地精英越来越多地成为城市庇护人。这变化反映了罗马
A.民主政治有所发展
B.公民法进一步完善
C.统治基础相应扩大
D.对地方的控制削弱

二、材料分析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晚唐以来,江南经济区日渐崛起,至宋代,“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太湖流域“上四一亩,收五六石”,“虽其四之膏腴,亦由人力之尽也”“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宋太祖即位之初便拟定“薄税敛”以奖披商人,仁宗年间订立放松政府专卖品管制的“海行条法”,后南宋朝廷又重中此令。政府制定的各色税目,致使穷乡僻壤的农民也不得不入市。仕官之人则“纤朱怀金,专为商旅之业,日取富足”。江南市镇不断兴起,“市井繁阜,商货幅辏”。

——摘编自传宗文《宋代的革市镇》

材料二   明代后期,江南市镇蓬勃繁荣。南浔镇“烟火万家”,时人称之“虽镇,一都会也”,作为生丝集散地,各市镇商人皆运送蚕茧前来出售,这些生丝在国际市场上被称为“湖丝”或“辑里丝”。盛泽镇则是“以绫绸为业”的大镇,“农家织绸,卖于绸庄,为该地农家经济之主要收入,农田收获,反漠视之”,镇上机工、曳花(操作提花织机的工人)多达数千人。松江府的朱泾镇经营棉布贸易的牙行多达数百家,带动了各行各业的繁荣。各市镇作坊林立,外地客商“操重贵而来市”。生丝绸缎、棉布等商品在出口贸易中持续增长,远销海外。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


(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江南市镇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宋相比,明代后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并指出制约其未能促成社会转型的政治因素。

三、论述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名校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文化比较上来看,中国文化盖具有极强度之个性,此可于下列各层见之:

一中国文化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

二中国文化自具特征,自成体系,与其他文化差异较大。

三、惟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锦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

四、中国文化上同化他人之力最为伟大。对于外来文化,亦能包容吸收。

五、由其伟大的同化力,故能吸收若干邻邦外族,而融成后来之广大中华民族。

六、中国文化在其绵长之寿命中,后二千余年殆不复有何改变与进步。似显示其自身内部具有高度之妥当性调和性,已臻于文化成熟之境者。

七中国文化放射于四周之影响,既远且大。

——摘编自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依据材料中观点(任意点或整体),自拟论剧,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不能照抄材料,表述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四、材料分析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金世宗完颜雍(1161—1189在位)是金朝的第五位皇帝,在历史上被称为“小尧舜”。世宗时,承平日久,一些猛安谋克(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之民逐渐染上“骄纵奢侈”之风。世宗“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自大定四年起下令以女真字译经史,陆续译出《贞观政要)《史记》《西汉书》《易》《孟子》等多部古书,并下诏“猛安谋克皆先读女真字经史然后承袭”。与此同时,世宗兴女真字学校,并选优秀生百人至京师,习作诗、策;至大定十三年,有二十七人科举及第,成为第一批女真学进士。在对太子及诸王的教导中,世宗要求“无忘祖宗纯厚之风”,认为不通晓女真语“是忘本也”。清代史学家赵翼说:“(金朝)一代文物,上掩辽而下铁元,非偶然也。”

——摘编自吴凤霞《金代兴学与教育发展》等


(1)根据材料,概括金世宗的兴学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金世宗兴学举措的积极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杜佑,以门荫入仕,累迁至宰相。为官期间,其选贤用能,整顿吏治,革除苛捐杂税,救济灾民。杜佑晚年四次上表辞官,终获宪宗批准,病逝追赠太傅,谥“安简”——“宽容平和日安”,“平易不訾曰简”。政事之余,杜佑“夜则灯下读书,孜孜不怠”。唐以前的典章制度史,只散见于纪传体史书中的书志部分。为此,杜佑博览古今典籍,“实采群言,征诸人事”,倾30余载撰成《通典》,全书共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等九门,每门又分若干子日,以朝代为序专述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变迁。《通典》将“食货”置于首位,提出教化之本在于足衣食;屏弃传统史书中五行、符瑞等内容;提出商鞅废井田既使得“国富兵强”、又导致土地兼并等见解。该书为士君子所称,大行于时。(四库全书总日》称其“原原本本,皆为有用之学”。

——据《新唐书杜佑传》等


(1)根据材料,指出杜佑获封“安简”道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杜佑治史的特点。
2019-07-17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经济史(旧)、中国古代史 、史学热点、文化史(旧)、政治史(旧)、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世界史 、选修(旧)

试卷题型(共 28题)

题型
数量
单选题
24
材料分析题
3
论述题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经济史(旧)
2
中国古代史
3
史学热点
4
文化史(旧)
5
政治史(旧)
6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7
世界史
8
选修(旧)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单选题
10.65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  商周时期的农业、土地制度及手工业单题
20.65主要的手工业部门单题
30.65民族主义单题
40.85道家  焚书坑儒的批判和黄老之学单题
50.65分封制的特点与影响  分封制单题
60.65主要的手工业部门单题
70.65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单题
80.65儒学成为正统单题
90.65监察与谏议单题
100.65隋唐的商业   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单题
110.65隋唐的统一单题
120.65封建土地所有制单题
130.65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单题
140.65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单题
150.65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单题
160.65科举制单题
170.65重农抑商政策的背景、目的和内容单题
180.65租佃关系单题
190.65军机处和密折制度单题
200.65古希腊城邦单题
210.65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单题
220.65从泰勒斯到智者学派单题
230.65罗马法的评价单题
240.65古代罗马及罗马帝国单题
二、材料分析题
250.65宋元明清时期城市的发展与特点
270.65其他改革
280.65其他人物
三、论述题
260.65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宋明理学的影响、评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