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 商业的发展 > 明清的商业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40 题号:10347613
历史上的奢俭观

材料一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是一以贯之的信条,也是社会各阶层共同推崇的道德风尚和消费观念,被视为国之大脉、家之根基。

明代中期以前,豪富之家不乏骄奢之实例,但就整个社会而言,还未形成挥财斗侈的风气,社会仍以淳朴为本色。晚明社会奢靡之风大起,从名公巨卿到富商大贾皆穷奢极欲,以财自豪,乃至整个社会都竞相仿效,崇尚侈丽。此风“犹江河之走下,而不可返也”。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重商之风日益兴盛,人们的消费观念开始发生转变。

晚清,上海报刊讨论俭与奢的问题繁华之事皆裒(减少)多益寡(富者多消费可增加穷人收入),以有济无之道也。行之何害?禁之何为?此道若得,则上下皆富矣,何至有患贫之时哉?区区节俭又何足道哉?
假设一邦之富人食必糙米,服必布衣,用必粗恶之具,则营业工匠自食其力之人,又何以自鬻其技能?安能各臻于富乎?民不能自富,国又何由富乎?
抵制奢侈观念和社会风气民国初期的上海有人发起成立俭德会,强调“救贫之本,诚非导民以俭不为功”,“吾国民穷国弱至于斯极。夷考其故,皆一奢字为害也……今者俭德会出现,不特挽回薄俗,且于中国前途大有裨益。”
“兴实业以救奢靡”的观点“时处今日,万国交通,民智大启,而欲阻之遏之,使返于上古淳朴之风,为政者势不能家喻户晓,又不能以武力强制……俭者一二,而奢靡者千万也”“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又何怨今世之奢靡”。所以,中国必须大力发展实业,自制各种生活用品,否则“虽节俭而难自振”。

——摘编自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晚明时期社会风气的变化,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中国近代“奢俭观”。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这时不仅南京等传统的发达地区的城市铺行栉比,民物繁华,边塞城市如大同也“繁华富庶,不下江南。”……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乾隆时期,发展较快的手工业行业主要有丝织业和棉纺织业,在这两个行业的生产与流通领域,出现了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明清之际,松江府一带,“所出布匹,日以万计。”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而且远销湖广、江西、两广、陕西、山西、北京及北方边疆地区。北方省份所产棉花,除缴纳租税之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中国、西欧社会经济发展部分数据比较表

——数据来源: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并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态势的总体认识。

2017-06-02更新 | 3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经济活动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艺术创作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人陆楫指出:“吴俗之奢,莫盛于苏杭之民,不知所谓奢者,不过富商大贾,豪家巨族自修其宫室车马,饮食衣服之奉而已。彼以梁肉奢,则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纨绮奢,则鬻者、织者分其利。上之人胡为而禁之?”

——据陆楫《蒹葭堂杂著摘抄》整理

材料二   昆曲的母体是南曲,而南曲是南方众多声腔的总称。魏良辅说元朝有顾坚,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清代雷琳记载却有不同,“昆有魏良辅者,造曲律,世所谓昆腔者,自良辅始。而梁伯龙独得其传,著《浣纱记》传奇,梨园子弟喜欢之。”

——据魏良辅《南词引正》、雷琳《渔矶漫钞》等整理

材料三   梁启超说:“淮南盐商,既穷极奢欲,亦趋时尚,思自附于风雅…夫此类之人,则何与于学问?然固不能谓其于兹学之发达无助力,与南欧巨室豪贾之于文艺复兴,若合符契也。”实际上扬州盐商不仅支持高雅的学术文化活动,而且对一些通俗艺术的发展也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如扬州盐商蓄养昆曲家班对昆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自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江苏戏曲志》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陆楫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概括明清时期苏杭一带都市商业区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昆山腔诞生的两种看法,结合所学,概括“梁伯龙”对昆曲发展所做的贡献。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选择阐述:①分析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蓬勃发展的社会因素,并指出《牡丹亭》的地位及作者。②试以美第奇家族为例,说明“南欧巨室豪贾之于文艺复兴"的作用。
2020-06-07更新 | 13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图2


图3清明上河图(局部)

有人说,欣赏《清明上河图》“恍然如入汴京(东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石渠宝笈三编》

材料二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王崇古在河东业盐,张四维的父亲是长芦大盐商,累资数十百万,张、王二氏联手,结成了盐商团伙,控制了河东、长芦两处盐利,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传统的城镇,商业机能则日渐浮现……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1)说明材料一中图1所示城市的名称及其所处朝代。
(2)从材料一图2、图3中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北宋东京与图1所示城市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3)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
2019-12-12更新 | 3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