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太平天国运动 > 太平天国的评价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53 题号:10882332
从不同的视角,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材料一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资本主义列强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和封建主义的过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将表格中所列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归类。

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洋务运动。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发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材料二:“运动一开始就带着宗教的色彩”;“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对立停滞与腐朽”;“显然,太平天国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但是……这个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

——马克思

材料三:太平天国“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

——孙中山

材料四:洪秀全是中国近代向西方探索真理的先进人物之一。

——毛泽东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马克思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化。分析马克思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并说明我们可从中学习马克思怎样的治学态度。

(2)材料二、三都否定了太平天国,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3)与前三则材料不同,材料四是如何肯定太平天国运动的?

2017-12-22更新 | 8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什么是幸福?达到幸福的途径是什么?中西方思想家众说纷纭,形成了不同的幸福观。阅读材料一: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

孟子主张:“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荀子认为:“荣辱之来,必象其德。……故言有召福也,行有召辱也,”主张以修养德性来“召福”;朱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放弃私利。其中,“多子多福”和家族“香火”旺盛成为个人幸福观的显著标志和重要体现。

在西方,以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思想家们认为人生幸福具备三个条件:身体、财富和德行,而德行最根本。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性和美德,就决不会有幸福,幸福在于善行。

材料二:近代中西方的幸福观

在近代,中国人的幸福观日趋多样化,有人把国家的独立富强当作终身幸福而奋斗,从太平天国运动到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些思想家以批判三纲、提倡自由、平等为前提,逐步形成了注重利群且倾向合理利己的求乐免苦幸福观。

1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在欧洲,功利主义流行。“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形式上所接纳和欢迎的幸福观。在功利主义者看来,个人利益是人类一切行为的依据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快乐和幸福的重要内容就是获得和占有财产,在这种原则的驱使下,欧洲载着利炮的坚船驶向各个大洋,在大肆劫掠别人财富的同时,在世界各地升起了自己的旗帜。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有何共同之处。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在践行“求乐免苦幸福观”和实现民生幸福方面,各提出了什么构想?这些构想并没有真正实现民生幸福,根本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试概括近代中国和近代西方幸福观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2017-12-17更新 | 5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1)请以前一个过程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列举后一个过程中不同阶级开展的斗争。
材料二   有人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它使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恩格斯也说:“中日战争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的但却是逐渐的革命化了”
(2)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
材料三   史料研习、理论指导、问题研讨和社会调查是学习历史重要方法。请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近现代中国民主建设的发展进程。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它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即实行责任内阁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3)请运用上述方法回答以下问题:
①文中属于原始史料的内容是什么?
②文中属于史料解释的内容是什么?
③文中属干历史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2018-07-22更新 | 9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