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 三大改造
题型:单选题-单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14 题号:11306617
1956年7月22日,《人民日报》报道了九福乡长福村最后一户单干村民朱文章从拒绝入社到主动入社的过程。以前他认为“有耕牛,吃、用、花三不缺,还管什么合作化不合作化呢”,因而拒绝入社。合作社在农业生产和社员收入方面都取得很大成绩,并且合作社在他家遇到困难时主动提供帮助,使他决心加入合作社。这一报道
A.说明了生产关系调整的合理性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
C.对社会主义改造有动员作用D.反映了作者对土地改革运动的认同

相似题推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如图为1956年吴凡创作的《布谷鸟叫了》。该作品反映出当时我国
A.农村生产方式发生一定变化B.妇女基本实现经济独立
C.农村走上人民公社化的道路D.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热潮
2022-04-17更新 | 230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 (0.4)
【推荐2】1956年,在遭受严重水灾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仍达到582.9亿元,比上年增长4.9%。 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1亿斤,比5年前增长19%;棉花总产量达到3280万担,比五年前增长26%。这两年中国农业增产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动
C.贯彻落实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D.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了高潮
2021-08-17更新 | 214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 (0.4)
【推荐3】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绝大多数村庄都有一至两个高级合作社,它们成为乡村生活的新中心,开展植树造林、照顾老人、改善当地医疗条件、推广水泵或新式耕犁、推动扫盲等工作。这说明高级合作社的成立
A.标志着工业化建设的开端B.促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C.宣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D.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2022-01-18更新 | 8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