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6 题号:13286101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孕育并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居民的生活已经颇为自由、放纵,过着享乐的日子。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

材料三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的市发生了什么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原因。
(3)分析材料三中近代上海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糅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一般认为棉花是从南北两路向中原传播的。南路最早出现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闽、粤、川等地区;北路始于西北地区。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播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元代黄道婆改善弹棉纺纱工具,棉品加工更上楼阶。明政府规定有地5亩以上的至少植棉半亩,“十亩以上倍之”,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棉布逐步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摘编自于峻极《棉花加工工业发展历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棉花的特点。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资本家和统治者通过殖民扩张,逐步支配全球范围内的棉花贸易。18世纪初期起,伴随着葡、荷、英等西洋商人从海路纷至沓来,中国的棉花经济体系,已不单纯是一个局限于中国境内的国内经济体系,而开始受到远离国境的异城影响。输华的棉花和由华输出的棉布成为西商的大宗贸易货物。“南京布”在欧洲成为时髦人的衣料,18世纪英国绅士的流行时装中就有使用中国紫花布裁制的裤子。19世纪20年代后,中国土布出口逐步下落。19世纪中期,英国工厂在全球寻找新的原棉进口供应地,加快了棉花的全球化历程,也进一步巩固了英国在全球棉花贸易体系中的中心地位。

——摘编自郭卫东《丝绸、茶叶、棉花:中国外贸商品的历史性易代》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8至19世纪初期中国棉纺织业对西方商业贸易的影响,并分析英国在全球棉花贸易体系中的中心地位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古代到近代棉花利用的作用。
2019-09-05更新 | 18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市场出现的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1913-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

1913年1928年1932年1937年
世界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553221
机器制造业442121
电力15107432
煤炭664343
555432

—引自《苏联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文件汇编》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排名情况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在民族国家之上和之下的层面上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

—钱乘旦《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对自身进行“修补”的?“修正民族国家”在西欧有何表现?

2018-07-12更新 | 5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贸易立国的国家,必须控制海洋,夺取并保持制海权,特别是与国家利益和海外贸易有关的主要交通线上的制海权.要夺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具有占优势的海上实力,即强大的舰队和商船队以及发达的基地网,而夺取制海权的方法是舰队决战和海上封锁.

       ——(美)马汉(1840-1914)

材料二       “1650年,世界的中心是小小的荷兰,确切地说是阿姆斯特丹.”17世纪被称为荷兰人的“黄金时代”,荷兰的发展“奇迹”,造就了“第一个现代经济体”.

材料三       长江深入内地,轮船从海上可直接溯江而行,长江流域与外界来往便捷,对商品的分配和战争的进行都颇具影响。所以,一旦在长江流域建立起了势力,就在中国内地拥有了优势,并且能自由、稳定地通过长江沟通海洋,而在长江地区的商业优势又会加强其他方面的有利地位.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因此,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而中国由此得到的益处也会被更广泛地,均衡地扩散到全国.

       ——编自(关)马汉《海权论》(1890年出版)


(1)据材料一概括马汉的核心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荷兰进入和结束“黄金时代”的原因。
(3)据材料三归纳马汉对“外部海上国家”的建议及其理由,并分析其给中国带来的“益处”?
(4)有学者认为“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但这一潜在的可能此后却未实现。”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0-02-23更新 | 3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