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73 题号:1451397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年中国与外国主要工业品产量比较

国别
产品中国美国苏联日本法国印度
原煤(万吨)43005083826109397552533282
原油(万吨)20266713788291525
发电量(亿度)46388791244933051
钢(万吨)6187852733484865146
水泥(万吨)14138721019446742266
棉布(亿米)25.291.738.912.911.533.6

——资料来源: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1986)》与《中国统计年鉴(1984)》制作

材料二   据统计,1952年各种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占19.1%,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占1.5%,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占0.7%,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占6.9%,个体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占71.8%。

——《伟大的十年》

材料三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和深入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1980年一二三产业的比重是:30.848.2211985年改变为:29844.525.7,农、轻、重的关系,1978年为27.831.141.11986年改变为:34.131.534.41952——1978年社会总产值每年平均递增7.9%,1979-1986年,社会总产值每年平均递增10.1%,其中最高年增长16.5%。按照社会总产出(国民收入)占社会总投入(社会国定资产+流动资金+劳动者报酬)的比重计算,197834.4%,1986年为36.5%,提高了2%。

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只1121亿元,1986年增加到2220亿元,加上各部门、各地区和国营企业拥有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的1670亿元财力,1986年我国总财力为3890亿元。1986年与1978年相比;农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424元,8年共增加了290元,比1949-197829年的增加额还多出200元,8年来,农村贫困户减少,温饱、宽裕和小康户增加。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一1949年-90年代初》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状况并简述其后经济建设的举措。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84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以来所取得的显著成果。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主要进出口商品占比情况

主要进口商品占进口总值(%)

鸦片棉布棉纱棉花煤油钢铁机器工具其他
1871-1873年37.730.22.83.8-0.90.90.9-22.8
1881-1883年37.022.85.82.1-0.50.31.1-30.4
1891-1893年20.520.514.60.93.72.75.91.80.528.9
主要出口商品占出口总值(%)

棉花其他
1871-1873年52.734.50.10.212.5
1881-1883年46.226.20.20.427.0
1891-1893年26.924.61.24.842.5
资料来源: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1955年版第76页,原据海关报告。

材料二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出口贸易有很大的增长,出口商品结构也有很大的变化。到1957年重工业产品占24.3%,轻工业产品占22.7%,农副产品占53%。除了出口传统的农副土特产品外,还增加了许多新商品,特别是发展了工业品出口,如棉纱、棉布钢材、五金、玻璃、金笔、缝纫机,以及纺织、水泥、造纸、碾来等成套设备,其中有许多过去是要进口的。195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31.03亿美元,比1950年增长了1.73倍,“一五”时期的年平均增长率达9.8%,其中进口额为15.06亿美元,增长了1.58倍,出口额15.97亿美元,增长了1.89倍。从1956年起,扭转了几十年来的贸易逆差局面,实现了贸易顺差。

——摘编自黄晓玲《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五”计划期间对外贸易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021-01-15更新 | 20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成祖以降,“毋论富豪贵介,纹绮相望。即贫乏者亦强饰华丽,扬扬矜诩,为富贵容。”时人张瀚指出:“今也散淳朴之风,成侈靡之俗,是以百姓就本寡而趋末众。”正德、嘉靖以后,徽州“业贾者什七八”,“大半以贾代耕”。店铺里陈列的商品很难看到大宗生产用品,“通都之肆,十室而九,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当时出现了许多作坊和手工工场,但绝大多数是进行消费品生产的。同时,生活以侈靡相高,人情以放荡为快。争讼叠起,甚至公然打家劫舍。“金令司天,钱神卓地,贪婪周极,骨肉相残。”

——摘编自蓝东兴《明朝中后期奢侈浮靡之风刍议》

材料二   195382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厉行节约、紧缩开支、平衡国家预算的紧急指示》,提出厉行节约、紧缩开支的要求与方向:在建设工作中,必须继续贯彻重点建设的方针;精简行政机构;动员党政军民特别是农民节约粮食。《人民日报》96日也发表了同主题社论。厉行节约作为一项国家政令在一五计划中开始实施。全国各大行政区和各省市的国营企业机关迅速进行动员布置。群众性节约运动开始在一些工矿企业单位和农村社会基层中开展。1954年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再次强调了厉行节约与国家资金积累的重要性。19557月,中共中央正式发布《关于厉行节约的决定》。群众性节约运动在各战线全面开展起来。195511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出了节约储蓄的号召。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把节约提升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宏观方针。各地纷纷把增产节约视作1957年工作中心。……国务院指示,增产节约运动深入开展的关键是各级领导干部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积极开展整风运动。……短短五年时间内,全国积累资金高达909亿2千万元,并把它全部用于国家生产建设中。

——摘编自孙钦梅《“勤俭建国”:节约运动与一五计划的实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后期奢侈浮靡之风盛行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时期大力开展节约运动的原因,概括其特点。
2021-12-09更新 | 15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一词何时传入中国,传统的观点认为是二十世纪初,通过日本介绍来的。1870年日本学者加藤弘之……音译了西方“社会主义”一词。戊戌变法后,我国许多进步人士,包括改良派和革命派,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并把它引进到国内。……《万国公报》于1899年将其意译为“安民新学”、“ 养民学”……梁启超从1902925日出版的《新民丛报》第18期开始,把当时日本人通用的“社会主义”一词移植过来。从此,“社会主义”一词在中国书刊中逐步得到使用。

——韩喜平《什么是社会主义?》

材料二   目前我国正处在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的高潮中。……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过去有些人怕社会主义这一关难过,现在看来,这一关也还是容易过的。

——摘编自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1956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二十世纪初进步人士“移植”社会主义到中国的时代背景。指出五四运动前后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先进中国人及其代表作一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这一时期我国推进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举措。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新目标是什么?
2021-04-14更新 | 10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