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872 题号:1458593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晋、冀、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近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有何作用?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材料二中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
(4)材料四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5)上述内容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怎样的演变趋势?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博物馆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场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8.12—2019.3,国家博物馆以“汉世雄风纪念满城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为主题,展出了河北省满城汉墓的149套722件精品文物(出土文物共6000余件、套)。文物摘录如下:

材料一   


文物名称及用途铭文


金缕玉衣保持尸骨不朽;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五铢钱用于商品买卖五铢


铜镬(huò)
用于烹煮食物
中山内府铜镬,容十斗,重卌(xi)一斤,卅九年九月己酉,工丙造。


错金银镶嵌铜骰(tóu)
喝酒时用来行酒令,俗称“色(shǎi)子”
酒来、骄

注:卅九年九月己酉即中山王39年9月己酉日。

材料二   据史料记载,战国、西汉、东汉都有中山国。战国时期的中山国有8位公(王)。西汉时期中山国有籍可考的10位王当中,刘胜的在位时间是42年,其余的均不到30年。东汉时期有7位中山王,在位时间最长的是34年。

刘胜是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的庶兄。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立为中山王(时年11岁),死于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是西汉中山国第一代王。他的一生享受过无尽的荣华富贵,也亲历了“七国之乱”等血雨腥风。有人说他“乐酒好内(内,指妻妾)不堪任藩臣”,也有人说他“为汉之英藩”。


(1)找出材料一中说明墓主人是刘胜的主要依据并加以解释。你同意材料二中的哪一观点?请说明理由。

20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在德国特里尔举行了马克思故居博物馆重开仪式。博物馆推出了名为“从特里尔走到世界:卡尔·马克思及其思想的影响持续至今”永久主题展。

材料三   重新开放的展览用更多空间展示了马克思及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特别是增加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马克思更加受到关注的内容。新展出的展品包括马克思的扶手椅,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就是坐在这把扶手椅上睡去,从此再没醒来。《共产党宣言》(第一版)马克思亲笔信件和一些私人藏书也首次在此展出。


(2)结合所学,谈谈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从特里尔走到世界”,并影响至今的?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国家博物馆开设了“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型展览。以下是摘自展览馆的材料:

材料四   中国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情况(单位:亿美元)


1983年/
1982年
1992年2001年2012年2017年
中国利用外资911046812111363
中国对外投资040718781583

材料五   中国进出口货物占世界比重(%)


1978年1992年2001年2012年2017年
中国出口货物占世界比重0.82.24.311.112.8
中国进口货物占世界比重0.82.13.89710.2


(3)利用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解读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历程
2019-04-25更新 | 18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国古代的封建贵族领主政治瓦解之后,封建贵族士大夫所承担的以“君子”治国的“礼治”传统,在帝国时代依然是影响政治的要素之一。士大夫不是那种作为君主之权力工具的单纯的官僚,他们横亘于君主与庶民之间,维系着相对独立的“道统”,并构成了以独特机制约束政统的分力。“礼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模式,也是一种文化和文明的模式,在其中贯注了中国古代哲人的整体社会理想,贯注了先民对人类生活状态的独特理解与追求。

——摘编自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材料二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价值支点是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责任的认同,“政治性”和政治利益成为他们的首选。于是,入仕为臣、光宗耀祖和青史留名被他们视为最精彩的人生设计,介入体制并得到体制的肯认和评价,是其自身存在价值的最具权威性的认定。因此,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士大夫站到了政治的中心地带,他们的思维再也离不开对于君主政治体制的认同,“三月无君,惶惶如也”,离开政治他们将“无所措手足矣”。

——摘编自葛荃《论中国传统“士人精神”的现代转换》

材料三在鸦片战争后的中西冲突中,最早提出通过变革以求生存、求自强的,是士大夫阶层。他们虽从传统社会母体中诞生、成长,但并非完全墨守成规,大多数能知耻后勇、自我革新。他们主张在儒学本位的基础上参酌西方文明的优长,形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格局,最终构建中西共存共融的文明系统。

——摘编自任聪颖《试论士大夫精神的发展及其特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士大夫与“礼治”的关系。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士大夫“站到了政治的中心地带”的主要途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士大夫阶层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2023-02-14更新 | 12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辽的版图大约相当于今东北、蒙古、河北及山西北部一带。……辽境内生产与生活方式不同的民族有两类:一类是“耕稼以食,城郭为家“的汉族和原渤海国人;一类是“渔猎以食,车马为家”的契丹族和其他北方民族。……辽的中央官制有南面、北面之分,“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主管蕃事的北面官治契丹公帐、部族、属国之政,办事衙门设在皇帝牙帐之北;主管汉事的南面官治汉人州县军马租赋之事,办事衙门设在皇帝牙帐之南。这就是《辽史百官志》所说:“蕃不治汉,汉不治蕃,蕃汉不同治。”辽所统治的版图,从经济形态上分,大体是三个区域:游牧区、游牧农耕混合区、农耕区,辽的统治者采取以游牧民族为主与农耕民族为辅的二元化体系,上述政治制度二元化就是以此为基础的。
——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有学者称,辽朝契丹国显示出独特的国家风貌,请根据材料指出其独特之处。
(2)简析辽统治者采取“蕃汉分治”的原因和历史作用。
2016-11-18更新 | 100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