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抗日战争 > 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局部抗战)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98 题号:1503050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与日本政府的政策无关,是日本陆军先遣部队关东军所发动的战争。政府和军部中央都不愿扩大事端,但关东军却不予理会,对政府弱势外交方针不满的国民却热烈地支持关东军的行动,并捐献220万元给陆军。

——摘自日本历史教科书扶桑社2001年版

材料二   政府现在既以此案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以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

——摘自国民政府《告全国民众书》(19319月)

材料三   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立刻撤退占领东三省的海陆空军!自动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反对帝国主义进攻苏联,武装拥护苏联!反对帝国主义国民党进攻苏区与红军,拥护苏区与红军!反对世界第二次大战!打倒各派国民党,打倒一切军阀!

——摘自1931920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教科书陈述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驳斥。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九·一八”事变后,国、共两党的对日主张并简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代表出生年份革命活动及其特征
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18851902年,自费赴日留学,开始撰写《革命军》。1903年5月《革命军》印行,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明确宣布革命独立之大义在于“永脱满洲之羁绊,尽复所失之权利,而介于地球强国之间”“全我天赋平等自由之位置,不得不革命而保我独立之权”。
行动的少年:聂耳1912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加剧,而社会上流行“桃花江”“毛毛币”“妹妹我爱你”等“靡靡之音”。聂耳、田汉决定创作一首战歌。1935年,他们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广为传唱。“荒山中的三家村里,也有'起来起来',前进前进'的声音出之于村夫牧童之口……长沙的湖南婆婆,汉口的湖北军夫,都能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摘编自孟莹《有关”代”划分问题的相关研究》等


(1)根据材料,分析《义勇军进行曲》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邹容和聂耳的相似历史贡献及体现的时代主题。
2021-01-19更新 | 7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甲午中日战争前,曰本政府出兵朝鲜时,参谋部与外相等就商定了“怎样作战和如何取胜的问题”。负责对朝事务的李鸿章等虽速派兵赴朝,但认为日本是要“与华争体面,兵来非战”。俄国驻华公使向李鸿章表示:“极愿两国撤兵”,“断不容倭妄行干预”。英国对日驻兵朝鲜不满,并劝其对华妥协。这使李鸿章等倍受鼓舞,以为英、俄会以“夹攻”之势,终迫日本就范。日本当局认定,俄国并非袒护中国,而是防其占据朝鲜;英俄矛盾使英、俄不可能联合干涉中日冲突。中日统治者对形势的认识,极大地影响了各自的决策与行动。基于此,清政府将主要精力投入外交,“以口舌文告,日劳精弊神于英、俄……”致使战未开中国便陷入全面被动的地位。

——摘编自李少军《论甲午战争前夕中日统治者对形势的认识和判断》

材料二:从1932年起,国民政府先后制定了《中国北部防御方案》《华北海防计划纲要》及《南京方面之防御方案》等。1935年,国民党在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国防建设”方针,此次大会通过的20余个提案中,大约有1/3着眼于或涉及加强国防设施的问题。是年冬,国民政府与苏联恢复外交关系,蒋介石对苏联外交官称:“如果苏联政府能够促进达到(国)团结,我将感到高兴。”蒋介石首先提出建立国共两党间的联系,缓和与苏联的关系,争取苏联的援助。为改变工业基础薄弱及交通建设落后的局面,国民政府制定方案,加强国防工业建设,修筑公路与铁路,努力统一财政,聘请德国军事顾问团,计划逐年分期训练全国陆军,整理江防与海防要塞,构筑国防工事。

——摘编自袁振武《抗日战争前夕南京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述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统治者对中日冲突的认识并分析其危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政府对日作战的准备工作,并说明其影响。
2019-12-17更新 | 8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尖锐起来,全国民众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 全国各方面纷纷发出通电,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要求国民党政府改革内政,实行民主政治。而国民党置民族危亡于不顾,各派纷争不休,继续对内消灭异己,压迫群众;对外实行不抵抗政策,造成东北沦陷。与之相对,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宣布“对日战争”,提出了“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的战略任务,开展群众性的反日反帝反国民党的斗争。共产党的举动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各个阶层把救亡振兴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各根据地在革命过程中制定和颁布的施政纲领、土地法规及其他法律、法规,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此为基础,中国共产党参照共产国际的建议,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于1931年11月制定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摘编自张兆平、吕治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产生的历史条件》

材料二   参加1954年宪法讨论的人数有1.5亿人次,这次宪法讨论历时3 个月,征求了 100 多万条意见。直到今天,这组数据听来依然让人震撼。1954年宪法的制宪理念、制宪内容与制宪过程以民主原则为基础,反映了民主的基本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1954年宪法第二条的上述规定,在根本法意义上确认了新中国的民主制度,明确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并规定人民实现权力的各种形式和具体保障制度,如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地方制度等。

——摘编自席锋宇《聚焦首个国家宪法日:五四宪法至今仍闪烁耀眼光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诞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4年宪法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和1954年宪法颁布的相似意义。
2024-01-24更新 | 3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