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开辟新航路 >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915 题号:1774306
崭新的开始

材料一: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这两个事件某种程度上把世界上相距遥远的部分连结在一起,使它们能互通有无,增加彼此的快乐,促进彼此的工业,因此,它们的总体趋势似乎是有益的。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遑论全球统一。……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以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问题:
(1)概括材料一、二在看待新航路开辟问题上的相同与不同。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认为“1763年至1914年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根据所学知识,例举欧洲成为全球主人的三项史实。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穆宗隆庆元年(1567 年),实行有条件的开禁。西班牙武装商船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以马尼拉为落脚地,形成墨西哥——马尼拉——中国的太平洋航线,有学者称之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大帆船贸易实际上就是用美洲的金银与其它物产(如玉米、马铃薯)换取亚洲商品,尤其是当时风靡全球的丝绸与陶瓷等为主的中国商品,又称银丝对流

——摘自韩琦《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明王朝的影响》等。

材料二:16 世纪以来,有不少中国商船由广东、福建载着生丝及丝绸开航往菲律宾,另外,占据澳门的葡萄牙人也积极参与中菲贸易,于是中国江浙太湖地区生产的丝与丝织品大量外销,换到不少银子,银与丝遂成为西班牙大帆船在太平洋上长期航运的主要商品。1765 年,一位西班牙官员指出:过去 200 年自美洲运往菲律宾的银子超过 2 亿西元,然后当日留在菲律宾的只有 80 万西元,毫无疑问这些白银大部分都流到中国去了。另有人估计,从 1571 年(明隆庆五年)到至 1821 年(清道光六年),前后 250 年,自美洲运到菲律宾的银子共约4亿西元,其中有一半流入中国,但这项估计仍然偏低。

——摘编自全汉昇《明清经济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帆船贸易兴起的背景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帆船贸易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2021-09-23更新 | 11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放“海禁”,厉行二百年之久的“海禁”政策终于被打破,这次开海在我国古代经济史和对外贸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史称“隆庆开放”。明朝重开“海禁”之时恰值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发端。1565年,西班牙大帆船“圣巴布洛”号由菲律宾宿务岛驶往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拉开了大帆船贸易的序幕:到1815年,最后一艘大帆船“麦哲伦”号开出阿卡普尔科,驶向菲律宾,大帆船贸易持续了250年在此期间,大量丝绸、瓷器流入美洲,美洲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还有食用价值高、产量高的粮食作物,如玉米、马铃薯等传入中国。

——摘编自廖大珂《漳州月港与大帆船贸易》等

材料二   下表为晚清开放的部分通商口岸分布地区。

东部沿海营口、天津、烟台、上海、杭州、宁波、福州、度门、广州、琼州
长江流域苏州、镇江、南京、九江、汉口、沙市、重庆
台湾地区淡水、台南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封闭型国家。外资企业在中国绝迹,中国没有外债,对外贸易份额很小。1978年,中国的对外贸易额仅有300亿美元。但这一时期,中国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都朝着有利于对外开放的方向变化。

——摘编自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尼拉帆船贸易兴盛的历史条件,并简述其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以来中国开放通商口岸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都朝着有利于对外开放的方向变化”。
2021-06-12更新 | 6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遗憾的是,美洲高产旱地作物的传入,……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使中国农业经济走上了一条扩大山地耕地面积的外延式的发展道路,……消除了这些地区人口压力下的内延式发展的技术创新诱发机制;大量亚热带森林变成旱地,种植旱地作物,并使得这些地区“经济多样性和输出能力开始减弱”,成为后世亚热带山地结构性贫困的根源;(同时)……这一切为清代中叶以来的人口膨胀创造了条件;……(也)造成森林大量被破坏……影响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整个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l)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美洲高产旱地作物传入中国的历史条件。归纳这些高产旱地作物的传人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材料二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全球化逐渐影成,出现了经济一体化。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文化的全球互动只会越来越剧烈,文化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着积极的作用,饵对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与民族来讲,文化全球化财可能成为强势国家推行其国家意志的一个手段。……近两年来.受欧美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影响,“逆全球化”潮流不断涌现。……经济全球化在带来繁荣和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贫困、冲突、分配不公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整理自韩雅楠《论文化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等

(2)据材料指出“逆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化全球化趋势带来的影响。

2018-03-16更新 | 6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