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选官制度 > 科举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2 题号:1777090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察举制度是自下而上考察和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主要是根据刺史、郡守等地方官和中央的三公九卿、列侯的推荐而选拔官员……在察举制下秀才、明经等科目就已经出现,不同的是察举重德行和门第,考试不占主要因素,当考试成为秀才、明经等科及第评判的决定因素时,标志着其性质发生了根本转变。

——摘编自周奇,金滢坤《论隋代察举制向科举制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选官方式和选官标准角度,概述汉代察举制和隋唐科举制的差异,并指出隋唐科举制最受社会重视的两科。

材料二   5.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他们不因拒绝上述捐献和服务而受到歧视。

6.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利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

——《美国文官法》(18831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简评西方文官制度的弊端。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续汉书·百官志》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离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僧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此制度预有大效。”

——钱穆《国史新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四科取士”所指代的制度并归纳其选拔人才的标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对比材料一,分析选官标准的变化并概括该选官制度的弊端。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材料三中选官制度的积极意义。
2016-11-27更新 | 18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其创始的用意在谨慎选才……但末流所及,仍为权门所把持……权贵子弟依恃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本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而若干不肖中正更逢迎权贵,徇私舞弊……这制度演变到最后,终于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邹纪万《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   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

进士科始盛于高宗时,至玄宗开元以后,益为社会所尊崇。由于参加的士人,不拘资格,因此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开元以前,朝中名士,杂出他途者尚多。开元以后,进士出身者占十之七八,玄宗时,进士考试始尚诗赋

——傅乐成《中国通史:隋唐五代史》

材料三   科举制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的最大合理性在于……“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四   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


(1)材料一中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其选官依据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有知识,指出科举制的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科举制对现代人才选拔有何历史借鉴价值?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制度的意义。
2021-11-20更新 | 6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科举制规定:“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管兵,内外族婚……(严禁)刑家之子、工商殊类(应试)”
北宋淳化三年(922年)下诏曰:应举人“如工商杂人内,有奇人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材料二 清代文人沈垚说:“仕者既与小民争利,未仕者又必先有农桑之业方得给朝夕,以专事进取,于是货殖之事益急,商贾之事益重。非父兄先营事业于前,子弟即无由读书以致身通显。是故古者四民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                                                     
——《落帆楼文集》卷二十四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宋两代科举限制条件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概括材料所反映现象。结合所学评述这种现象提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
2014-06-18更新 | 29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