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 经济体制改革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企业改革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01 题号:200426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工作,获得如此迅速的进展,反映了亿万农民要求按照中国农村的实际状况来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强烈愿望。生产责任制的建立,不但克服了集体经济中长期存在的“吃大锅饭”的弊病,而且通过劳动组织、计酬方法等环节的改进,带动了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纠正了长期存在的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于单一的缺点。使之更加适合于我国农村的经济状况。

——1982年1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材料二   在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后,村民更加关心的是个人自家的田地,而对于修建一些公共水渠和抗旱水坝等水利设施积极性不高,由于这些基础设施的缺乏,结果又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另外由于土地分散经营,各自为政,在对于水源的利用和病虫害的防治方面也存在一些弊端。由于各家各户在防治的时间上不一致,今天你去打药。害虫飞到别的田地,明天他去打药,害虫又飞回到你家的田地,这样防治的效果非常差,自然就会影响到作物的产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散了土地的经营权,使得中国的农业效率非常低下。美国一个种田的人可以养活大约一百个不种田的人,而在中国一个种田的人只可以养活0.5个不种田的人。这种经营方式自然就增加了粮食的成本,使得中国农产品在与国外竞争中处于成本的劣势。

——吴剑平《浅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删的利弊及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趋势》

材料三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

——2013年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农业生产责任制产生的积极作用。
(2)依据材料二,归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弊端。为此,材料三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3)综合上述材料和分析,可得出哪些认识?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即城市从乡村征收贡赋,调集劳役,一般却少向乡村提供产品,……政治上是前者对后者的压迫与控制,经济上则是后者对前者财富和劳力的供应。
——《中华文化史》(上)
材料二 有人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一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
材料三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分析材料一中“古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主要原因。
依据材料一指出这种联系给农村带来的影响。
(2)材料二提及的“退却年代”在国家农工商政策上有何表现? 列宁称这种“退却”让苏俄(联)“打破了坚冰,指明了航向”,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材料三中,后一种“改变组织方式”对中国的城市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2016-12-12更新 | 31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农业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秦汉魏西晋时期,是我国北方旱作农业形成发展时期。秦汉时期引进作物主要是果树、蔬菜类,西汉时期的《氾胜之书》中提到的主要作物有禾、黍、麦、稻、稗等13种,可以基本反映出当时作物种类概貌。春秋战国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大田作物,和夏、商、西周时代一样,粮食作物占绝对支配地位。但粮食作物的种类,虽然基本如故,但其构成及位序则发生了颇大的变化。至春秋末年和战国时代,菽(大豆)已经和粟并列为主要粮食作物。

——据梁家勉主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等整理

材料二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海宁州志》记载:洋柿,实小面红,列在草花属中。《烟屿楼笔记》说“西夷”食之,“华人但以供玩好,不食之也”“至清末叶欧风东渐,国人亦嗜食之”。民国二十四年,《广东通志稿》记载:番茄传入“不过数十年,今则已成为普遍之种植矣”“外国人多腌而生食,广东人皆与肉类煮熟作菜”。民国二十五年《石屏县志》记载:“状元红即番茄,五十年前屏人云有毒,不可食,近年则成为食品佳者。”据民国时期《燕京农讯》记载:“本场所植者每亩约产八千斤……本场所产者平均每斤当洋一分,故八千斤可得八十元。通常三四口之人家有西红柿二株足以供给应用。”

——摘编自刘玉霞《番茄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研究》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及时推进农村改革,解决农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适应的深层次问题,建立健全农民减负增收的长效机制。农业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强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逐渐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农业生产经营科技创新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编《中国国情读本2020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我国北方旱作农业形成期作物栽培发展的特点,从粮食作物的角度,指出中国北方所属的农业区。
(2)根据材料二,指出番茄在中国传播的变化,并结合所学,概述影响番茄在中国传播的因素。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选择阐释:①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解决农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适应的深层次问题”的相关改革措施。从我国人工智能技术与生物技术运用的角度,举例说明“农业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②指出当代中国在粮食安全问题上的方针,概述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安全得到保障的原因。
2022-12-21更新 | 7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在中国革命与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基于国情与形势变化适时制定了积极的方针政策,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在文家市主持召开前委会议,否定了“取浏阳直攻长沙”的主张……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这是中国人民革命发展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编《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1953年就要到来的时候……我国社会生活中又出现和积累了一些新的矛盾……在农村,主要是土改以后农民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对粮食和农产品原料的不断增长的需要。……在城市,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已经经历几大回合……使党不能不考虑加紧和扩大农村的互助合作运动和城市限制资本的措施。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材料三:40年前,安徽省小岗村迎来发展的“第一春”。村民严金昌与当地18位村民秘密签下了分田到户、自主生产的“生死契约”。契约中写道:“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缴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改革模式后来得到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高度认可,随之获得中央政府的肯定,并被推向全国。

——摘编自《中国国土资源报》

材料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毛泽东否定“取浏阳直攻长沙”的原因是什么?“向农村进军”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为解决“一些新的矛盾”所采取的措施,并分析该措施的实质。
(3)材料三中提到的“改革模式”,其经营方式是怎样的?这种改革模式对我国农村发展有何影响?
(4)材料四中的“伟大飞跃”指的是什么?从这一“飞跃”中,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2020-10-24更新 | 6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