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 >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9 题号:21551029
坚持道路自信是中共领导人民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民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难,探索出了革命新道路,但是在一段时间里并没有被党中央认可和重视,反而遭到中央的点名批评。1930年6月9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主张城市中心论的李立三说:“在全国军事会议中发现了妨碍红军发展的两种障碍:一是苏维埃区域的保守观念,一是红军狭隘的游击战略。最明显的是四军毛泽东同志,他有整个的路线,他的路线完全与中央不同。”

——摘编自刘宝东《从城市到乡村——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及意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民革命失败后,关于中国革命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内出现了怎样的不同观点?

材料二   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1949年3月毛泽东作的报告

(2)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是哪次会议提出的?指出其提出的时代背景。

材料三     到本年(1952年)底,我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27.2亿元,比1949年增长77.5%,较历史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长20%,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已超过历史最高水平,钢的产量为134.9万吨,……1952年国家财政收入为183.7亿元,支出为176亿元。职工的平均工资比1949年增长60%—120%,农民的收入也增长30%以上,人民生活得到初步改善。

——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五十年大事记》

(3)根据材料三,用一句话概括我国1952年底的经济状况。结合所学,概述党和国家为促使该经济状况出现所采取的具体经济措施。

材料四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9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

——《复兴之路》解说词

(4)为实现材料四中所述的“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怎样重大的战略决策?中国农民的“首创精神”是怎么体现的?

材料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黝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5)依据材料五,概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唯枪耳、炮耳、船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梁启超

材料二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自经此次之实验,国中贤者,宝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厌弃专制之心,因以明确。吾人拜赐于执政,可谓没齿不忘者矣。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15日),

《青年杂志》第1卷第6号

材料三   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我们分析它发生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有买办豪绅阶级间的不断的分裂和战争……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的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对洋务派的评价,并指出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开辟的革命新道路,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中国近代社会各阶级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启示。
2023-02-20更新 | 6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洋务派以“西学中源”说为由,抵制顽固派的阻挠,设立同文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实行“自强运动”。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不仅大力主张“西学中源”说,还将其改造成为“中体西用”说。维新派又打着孔子和尧舜禹的旗号鼓吹变法。梁启超说:“言西政,必推本于古,以求其从同之迹。”要建设民主政治,设置议院,首先要考证“议院于古有征乎?”梁启超于1902年写《古议院考》,论证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类似议院(包括上议院和下议院)的机构和议员的设置。“虽无议院之名,而有其实也。”康有为等不少清儒都将中国上古的尧舜禹时代比作西方的民主、民权时代。

——摘编自黄敏兰《近代开放史上的“西学中源”说》

材料二   1840年到1940年是中国人对民主认识和实践的一个重要阶段。新民主理论是中国人民一个多世纪政治实践的理论结晶,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建立的政治制度是现行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该理论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840~1890年是准备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人对民主的零星片断的感性认识时期;1890~1927年是探索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人开始在实践中学习、认识、理解民主的时期;1927~1940年是形成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对民主形成自己的新民主理论的时期。

——摘编自郎茂锋《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派、维新派把“西学中源”作为其探索的理论根据的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三阶段形成的新民主理论成果,分析其形成对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意义。
2020-02-17更新 | 5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提议建立专门的党内监察机构。1918年设立工农检查院,旨在提高其在行政部门内部开展监察工作的效率。然而在国内战争末期,列宁迫切希望改组工农检查院,提出要在党内建设监察制度,设立中央监察委员会,独立开展工作。 此后,俄国存在着两套并行的监察机构——工农检查院和史央监察委员会。自1920年后的近三年里,两部门分别负责党和苏维埃的监察工作。监察权由两个部门同时行使易导致职责不分的情形。因此,列宁提议两个机构合并,增进同群众的联系,使工作更加“接地气”。

——摘编自姚天宇《列宁关于党和苏维埃监察制度构建研究》

材料二   苏俄的监察制度对中央苏区有着明显的示范作用,随着苏维埃运动在中国的进展而移植到苏区。中国共产党为了保障监察机关取得实效,首先在监察形式上除采取自上而下的监察方式,还积极吸纳列宁所倡导的“应该有多种多样的自下而上的监察形式和方法”。中共同时也制定了一系列包括宪法在内的各种法律法规。中共各级领导人还极力倡导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毛泽东在此期间大声疾呼“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苏维埃时期中共依据不同的革命形势要求,及时地修订了相关法律条文的规定,适应革的需要。

——摘编自谢建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监察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列宁设立和改革监察机构的动机。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央苏区监察制度的特点,并分析苏区监察制度建立的影响。
2023-01-13更新 | 12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