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 经济体制改革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企业改革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66 题号:2285596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认为,对落后的国家来讲,农民是社会各种力量中“决定性的因素”,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至关重要。在解决战时共产主义的危机时,列宁指出:“现在最迫切的就是采取那种能够立刻提高农民经济生产力的办法。只有经过这种办法才能做到既改善工人生活状况,又巩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摘编自黎明辉《邓小平改革开放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改革的步子要加快(节选)(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会见外宾时的谈话)

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处理好与农民关系”的方法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首先从农村开始进行改革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5年,改革是中国历史发展不变的主题。2013年11月9日至12日,中共十八大三中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全会对中国今后的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全面深化的历史新时期。

材料: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事记

年份主要内容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并开始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安徽、四川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久后在全国推广
1980年国家正式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作为经济特区对外开放
全面平反冤假错案;被破坏的民主政治制度逐渐恢复和完善
1982年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一国两制”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1984年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等十四个沿海城市;同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985年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发区
1987年中共中央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1989年中共中央开始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
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2001年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重大变化。你认为推动改革发展,促进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018-05-13更新 | 7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78年后全国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即“第一轮土地改革”,是建立新中国后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工业化顺利加快乃至中国经济长期保持较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但是,随着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现代化的进展,全国各地出现了农民土地承包权分散、土地经营规模偏小、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等,不能适应当今土地大规模集中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使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这是农村现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这将再次极大地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持续不断的强大动力。习近平强调,土地流转和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农村改革的基本方向。2014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其中第四部分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集中作了阐述。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正式推行农村土地流转新政策,其基本原则: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充分发挥农民首创精神,鼓励创新,支持基层先行先试,靠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坚持依法、自愿、有偿,以农民为主体,政府扶持引导,市场配置资源,土地经营权流转不得违背承包农户意愿、不得损害农民权益、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生态环境;坚持经营规模适度,既要注重提升土地经营规模,又要防止土地过度集中,兼顾效率与公平,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确保农地农用,重点支持发展粮食规模化生产。

—摘编自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17年农村土地流转新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17年农村土地流转新政策的意义。

2017-12-24更新 | 11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系列报告之一》)

材料二

建国初期,我国城镇化水平很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6%。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制度的藩篱,城乡之间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工农业产品不能平等交易,城乡之间处于严格的分割状态。随着国家对工业投入的增加,城镇人口比重缓慢上升,1978年达到17.9%。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使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2008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45.7%。

到2011年末,我国大陆城镇人口6907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注:该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公告)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系列报告之一》

材料三

“民工”:一个过渡性边缘群体(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分析说明图中A到B、C到D期间发展状况出现的主要政策性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城镇化的特点。

(3)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民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业流向二、三产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请结合材料二,为缓解图中“民工”困境建言献策。

2016-11-21更新 | 127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