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 赫鲁晓夫改革
题型:单选题-单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381 题号:4051774

相似题推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下表为苏联20世纪50年代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状况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年份总产量生荒地的产量其他地区的产量
195382.526.955.6
195485.637.348.3
1955106.847.759.1
1956127.663.364.3
1957105.038.166.9
1958141.258.482.8
A.新经济改革使粮食产量逐年提高B.集体农庄规模扩大提高农业产量
C.政府政策调整引发粮食产量变化D.国营农场和农庄开始实行租赁制
2021-03-28更新 | 388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赫鲁晓夫执政后,从1956年起,改变了过去集体农庄只能在年终发放报酬的办法,改为每月发给农民一定的款项。从1957年起,农庄开始逐步取消实物报酬的形式并推行货币形式的报酬,到1960年,货币在苏联农庄庄员报酬中的比重已提高到62%。这说明改革
A.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B.建立起了计划经济体制
C.改变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D.打破了斯大林模式束缚
2021-09-23更新 | 617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 (0.4)
【推荐3】斯大林逝世之后,马林科夫执掌了苏联党政大权,提出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方针,包括反对个人崇拜、健全法治,改变不合理的国民经济结构、加强企业经济核算制,重申列宁“与不同社会制度和平共处”的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紧张的国际国内形势。但在赫鲁晓夫等人的反对下,新方针很快失败,马林科夫被迫辞职。结合材料信息和后续历史发展,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斯大林模式根深蒂固、不可动摇B.赫鲁晓夫等试图固守斯大林模式
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尚未全面暴露D.新方针方向正确,启发后续改革
2022-03-24更新 | 58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