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55 题号:413686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音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讎,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西汉初年地方行政区划图(部分)

材料三     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兵自重,多次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时方镇缺帅,稍命文臣权知。……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太平治迹统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述王绾、李斯在地方管理体制上的主张及其理由。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最终采纳了谁的主张?材料二反映了西汉初年地方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此制度在汉初带来怎样的政治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采取了哪些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2)根据材料三,赵普“劝上革去其弊”中的“弊”指什么问题?概括材料三解决该问题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些措施。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或监察的活动。春秋战国时的御史已兼有监察的使命。但这个时期尚未产生专门的监察机构。秦设置御史大夫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的同时,地方设立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官吏。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御史台直接受命于皇帝,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纠。隋设御史台、司隶台、竭者台,分别负责内外监察。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后增至十五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地方设监司和通判,直属皇帝。元朝,地方设行御史台,统辖二十二道监察区,还制定了一整套监察法规。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清朝,地方监察沿用明制。
材料二 宋代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
材料三 “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明史·职官志》)
清皇太极下诏:“凡有政事背谬及贝勒、大臣骄肆慢上、贪酷不清、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倘知情蒙蔽,以误国论。”
——《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九十八
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点。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政治方面的重要影响。
2016-12-13更新 | 8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考试以文章致身,考生只要能“把笔为文,则可屈折以求自达”,而不必考虑名节操行的高低,从而造成了士人阶层其风从“必采名誉”“舍利取义”到“唯以治生为急务”的转变。科举考试的这一特点,无疑对宋代求利之风盛行的大环境下的士人们从商以求利的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宋代士人不仅以已之长从事开书肆、卖文画等行当,甚至到海外一试身手,还有“江淮间虽衣冠士人,狃于厚利,或以贩盐为事。”。……··应试队伍非常庞大,但取士名额却极为有限,乃至许多州府竟然出现了“或五六百人解送一人”的现象。士人们落第之后,很可能陷入的是功名不成、衣食无举的尴尬境地。在这种情况下,经商易致富且见效快的现实,必然会吸引士人或出于治生的需要,或出于仕途的挫折侧身其间,从而使科举制度与士人经商二者之间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耿丽华《科举制下宋代商人的社会流动及“士商对流”的出现》

材料二 在制定中华民国的政治纲领时,孙中山在主张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之外,另加考试权和监察权,形成“五权分立”。专门提出考试权的独立,即要设立独立于其他四权之外的考试机关,专管官吏的选拔和作用,“以五权分立救三权鼎立之弊”,“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象这样的政府,才是世界上最完全、最良善的政府”。

——姬丽萍《试论孙中山与民初文官制度的初创》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举制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孙中山有关独立考试权的论断。
2021-03-05更新 | 21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郡县学官,毋得出自选除。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自布衣以至宰相之谢事者,皆可当其任一。其人稍有干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曾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1)材料一反映的是唐朝哪一项地方统治形式?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制度的特点。
(2)对于材料二所述制度,顾炎武以为其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而孙中山则认为它“就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你更赞同谁的观点?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019-03-04更新 | 9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