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 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50 题号:511383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祆教、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

——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材料二

在毛泽东的治国理念中,对外开放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且开放只是偏向于苏联和东欧国家“一边倒”的开放,一旦国家间关系出现变化时,就马上进行封闭和收缩。中苏关系破裂时,中国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局面就消失了。在“文革”期间,毛泽东甚至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名,把一切对外开放的交流活动都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划上等号,一度完全停止对外技术引进和资金交流。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后,中国开始向西方开放。

——摘编自卢昌军《邓小平与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对外开放的表现,并指出唐朝对外开放形成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并分析该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政权,完成工业化,中国共产党进行了积极探索。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毛泽东在1949年宣布他的外交政策: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推出这一政策不仅有意识形态的共性,也有实际的考虑:新生的人民共和国需要依靠苏联的援助和保护,以防止像布尔什维克革命后发生在西伯利亚的那种西方列强的干预。因此,毛泽东在1949年掌权后不久,就前往苏联寻求一项友好同盟条约——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出国。“莫斯科-北京轴心”正式缔结于1950214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十年大部分时间里对外政策的基石。史太林(斯大林)给予毛泽东一项军事同盟和三亿美元的贷款,并答应派遣专家帮助中国进行工业化和军事现代化。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述建国初期中国实施的外交政策及其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1952年下半年到1953年春、夏,粮食购销紧张。用什么办法解决粮食购销问题,成为困扰当时国家领导人的一个严重问题。陈云在比较了各种方案后说:“如果继续采取自由买卖的办法,我看中央人民政府就要天天做‘叫花子’,天天过‘年三十’。”他认为“只能实行第一种……其他办法都不行”,因为不这样做,“只有把外汇都用进口粮食,那么办,就没有钱买机器设备,我们就不会建设了,工业也不要搞了”。

——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你认为之后国家对粮食及农业采取了什么政策,有何影响?
2020-08-09更新 | 3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它要求以史料为依托,对历史重大现象、重大发展变化形成一定的认识。它不仅要求考生回答史实,还要把史实与结论之间的关系阐释清楚。做到论从史出,史论之间的关系一致。阅读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1942年《纽约时报》在一篇社论中满怀希望地说,尽管美国最初遭受了损失,但它决不是孤立的,“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长期以来一直备受美国蔑视和施舍的中国人迎来了最佳时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美国的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敌人、恐怖”成了中国的代名词。

——摘编自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

材料二美国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曾这样评价尼克松—基辛格外交思想:“这对奇特的搭档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四十到五六十年代“美国人中国观”演变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美国对中国外交政策演变的标志性事件。

2018-04-11更新 | 7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伊始,为增进中外之间的了解和联系,中国积极参加了各种国际展览活动。从1951年至1957年,中国共参加了20多次国际博览会以及多次大型国际展览会,以下为中国这一时期参加重要国际展览活动的概况:

1951年布拉格国际博览会:捷克斯洛伐克作家联盟机关报《人民报》在一篇文章中说:“我们从博览会中所了解到的,是一个解放了的而且正在建设中的中国。这是一个伟大民族的伟大国家,是我们的和平阵营中的同志。”

1953年印度尼西亚国际博览会:在博览会期间,参观中国馆的人数达到五十万以上,是博览会举办过程中观众参观最多的展馆。中国馆展示了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鼓舞了广大侨胞,使他们“感到无限亲切和自豪”。

1956年巴黎国际博览会:在博览会举行期间,有八十万观众参观了中国馆。在最后两天,平均每分钟有一百八十人涌入中国馆。一位参观者写道:“看见这一切,是多么使人高兴!我们希望建立中法之间的关系和友谊。”

1957年卡萨布兰卡国际博览会:《卡萨布兰卡人报》的报道称:“在我们看来,中国馆至少是博览会中最令人惊异的馆之一。因为它展示了五千年来的文明和生产方面现代化装备的光辉进步。而且并未因这种进步而失去几千年来世代留传下来的艺术风格。”

——摘编自夏松涛《1951-1957年新中国参加国际展览活动的形象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以上国际展览中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展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参加国际展览对新中国国家和社会建设的意义。
2021-02-22更新 | 7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