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 经济体制改革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企业改革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91 题号:541967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材料二民国初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产品销售量示意图(见图4)

材料三联产承包责任制……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较大规模的商品化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这种趋势,预示着我国农村经济的振兴将更快到来,从而为实现党的十二大战略目标提供更加有力的条件。

——摘编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诗中描述的生产方式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初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产品的销售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作用。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经济政策的调整是时代变迁的影,受制于诸多因素,又将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早期(15世纪末至18世纪初)的圈地运动中,除了圈占大片土地作牧场外,还有一种形式的圈地是为了更有效地耕作而小块土地的圈占……始于18世纪晚期的圈地运动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法律框架内,议会通过圈地法令进行圈地的。(晚期圈地运动)变共耕的公地为大块相连的农场,以采用新的比较科学的耕作制度进行规模化经营。

——黄少安、谢冬水《“圈地运动”的历史进步性及其经济学解释》

材料二   国会于19382月通过了一项新的《农业调整法》,此法规定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5种主要作物的生产者规定产定额,并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给予补贴。为防止生产过剩,价格猛跌,政府还给予贷款,以便农民将准备出售的农产品暂时贮存,以待善价。刘绪贻《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材料三   真正的改革先锋不是国营企业,而是些落后的、被边缘化的群体。在这些“边缘革命”中,意义最为重大的变革是在中国济最为薄弱的环节农业中爆发。中国政府于1979年着手改善农业环境,然而真正意义上农业改革是自下而上展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业改革过程中极其重要,从长角度看,农民重新获得的经济自由对发展农村经济的意义要重大得多。

——摘编自(英)罗纳德哈里科斯、王宁著《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推行圈地运动的目的。结所学知识,归纳圈地运动对英国工业化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归纳罗斯福新政时期农业政策调整内容,并指出罗斯福调整农业政策的实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重新获得“经济自由”的措施和“经济自由”的含义。
2021-06-28更新 | 4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改革开放后,杭州市航民村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粮食增产了,但仍有少数人靠几口大锅买上白布和染料,进行染布生产。后来村民们商议,想开个漂染厂,用机器染布,增加收入。村集体到上海印染厂买了淘汰的旧设备,靠村民开山打石,建造了厂房,1980年挣了14万元……1982年盈利达百万元。后来他们觉得买布料漂染不如自己办纺织厂能更多挣钱,于是他们滚动发展,陆续办起棉织厂、丝织厂、毛织厂、无纺布厂,后来又办起化纤织造厂。厂子办多了,农民又种承包田,又在厂里上班,矛盾很多。农民提出收回承包地,组织少数的农业工人,村集体投入,上千万元购置了沿钱塘江岸围垦的500亩土地,改造山坡地、低产地,统一规划了林、田、渠、路,陆续办了村的农场和猪、鸡、鱼荞殖场,购置了耕种、插秧、收割、加工机械,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农业工人每人平均年产粮食3万斤,产值4万元,不仅解决了本村人的口粮,而且年年完成国家定购任务,每年向市场提供大量肉、鱼、蔬菜。

——摘编自张毓琮《从一个村的变化看农村改革开放30年》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航民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乡镇企业的突出作用。
2021-07-20更新 | 13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图是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的“生死状”,现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其上面的文字为“我们分田到户,家家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交的公粮,不在(注:应为‘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注:应为‘坐’)牢刹(注:应为‘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们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生死状”出现的历史背景。
(2)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中国农村经济体制调整有哪些史料价值。
2021-07-19更新 | 3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