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4 引用次数:684 题号:56638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府对待商业)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故曰: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白圭,周人也。当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夫岁孰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与之食。……
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凡编户之民,富相什则卑下之,伯则畏惮之,千则役,万则仆,物之理也。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1)结合当时的经济政策分析司马迁思想观点的可贵之处。
材料二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三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贾谊、黄宗羲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的?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历史作用的看法。
【知识点】 高中历史综合库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淮南子》对孔子形象有相当程度的转化和建构,主要有三种倾向:褒扬孔子、批评孔子和改造孔子。褒扬的较多,批评的较少,改造的目的则是将孔子塑造成为道家的代言人。《淮南子》的孔子形象,既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同西汉初期社会思潮有密切联系。通过对比《淮南子》与先秦诸子的孔子形象,发现他们有同有异,其中展示了学术思想从百家争鸣到融合会通的趋势。

——摘编自秦晓《转化与建构:<淮南子>中的孔子形象》

材料二   《史纪》共一百三十篇,其中世家三十篇。可立为世家者,皆是能够辅助君主之臣。孔子尝于鲁国出仕,但未为周臣,然其匡正乱世之心,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当属辅弼股肱之臣。置孔子于世家,在其整理旧籍,使后世学者能有所宗。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天下君主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然其世系井然,至汉尤存,传十余世,代有贤哲,故为世家。

——摘编自潘铭基《论司马迁对孔子生平之考证》


(1)据材料一,指出学术思想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将孔子塑造成为道家的代言人”的理由。
(2)据材料二,概括司马迁将孔子列为“世家”的依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圣化”孔子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孔子形象的主要因素。
2023-09-26更新 | 5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启蒙运动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强大,握有雄厚的经济力量,但是垂死的封建专制制度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为这场运动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法国,参加启蒙运动的学者有200多人。启蒙时期长达一个世纪,涉及哲学、政治学、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各个方面。启蒙运动的进行使西欧和整个世界对民主和科学的认识提高了,理论变为行动、改良变为革命。社会结构、政治权力和政府组织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摘编自周有光《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等材料

材料二   由辛亥革命所唤起的中国社会的希望,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之间形成一种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产生了巨大的波澜,于是而有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想用启蒙手段达到救亡目的。然而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充满战乱苦难,国家利益与人民痛苦压倒了知识分子对自由、平等、民主的追求。为了群体的救亡,个人权利、自由与尊严都显得不切实际,启蒙工作因而受到了牵连。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启蒙运动和中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前)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新文化运动启蒙工作在五四运动后“受到牵连”的原因。
2023-08-07更新 | 5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材料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丞相萧何编制的《九章律》中的“户律”,详细规定了户籍管理办法,实行编户齐民,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将户籍管理上升到法律规范。编户齐民把编户的姓名、年纪、籍贯、爵级、肤色、身长、家口、财产等都详载入户籍中,作为政府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主要依据,编户中的“齐民”即平民,是国家赋役的主要负担者;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迁徙,同时还采取“市籍”来管理市(特定的商业区)内经营商业的商贾户口。规定户籍三年一造,谓之“大比!,并三年上计一次;县、道官吏负责对户口验查和登记,在当年八月“案户比民”,将各户占有的土地及其他财产记入户口登记册内,简称“案比”。每年征赋之前的校核谓之“小案比”。户籍成为人口、土地、赋役三种册籍的合一。实行“乡亭制”,令乡有乡长,亭有亭长,规定他们负责户口管理和基层社会治安等,户籍管理日趋完善和周密。

——摘编自梁慧《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史和特点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和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户籍制度的影响。
2017-12-19更新 | 10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