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 工商业的管理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77 题号:6051219
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回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管子治国》

材料二   宋朝商品货币经济非常发达,与这一时期商贸政策的多元化是密切相关的。伦理范畴内的“贱商”观念虽仍然存在,但经济领域的“重商”也不得不行,故这一时期的商人即使身穿布衣,在大多数时间内仍能积极经营。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三   在明清时,……封建官府的政治垄断性,也影响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封建官府推行各种商业经济制度,并强迫商人遵循。他们为了垄断食盐、茶叶等专卖商品的市场交易,经常发布各种行政命令,强制推行专卖制度,禁止民间商人的自由经商活动;为了控制垄断市场,他们建立牙行制度,强迫规定民间商人的交易活动必须通过牙行这一中介进行;为了征收关税,稽查商货建立了榷关,强制规定商品的贩运路线。封建官府的政治垄断性严重损害了商人的利益,打击了他们的商业积极性。

——赵广举《浅论明清重农抑商政策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


(1)据材料一,概括管子对农商关系的基本认识及其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时期“商品货币经济非常发达”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归纳明清时期政府“政治垄断性”的具体表现。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农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和后期的不同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帝王,他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请结合下列材料探究他的功绩。
【图示中的历史】


(1)这两幅图示都体现了汉武帝在政治上实行了一种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有何作用?
【史料中的历史】

“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

——《汉书》


(2)这段史实记载了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有何深远的影响?
【钱币中的历史】

图三
(3)图三是汉武帝时期所铸的什么钱币?除此外汉武帝在经济上还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
【评价中的历史】

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

——毛泽东


(4)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他在位时西汉进入了怎样的局面?结合毛泽东的评价,用一句话来评价汉武帝。
2019-09-04更新 | 10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钱币自商代起源后,钱币形态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时间特征
商晚期到春秋初期形态上比较原始;开启后世钢铸币先河;没有出现文字。
春秋初到战国晚期钱币上出现文字,以纪地为主;种类进一步增多;钱币的标准化为各国统治者所重视;出现圆形化趋势。
秦统一到唐中期由纪地变为纪重;钱币的形制初步统一;出现具有高级铸币形态性质的年号钱币;大小钱币的兑换进一步明确。
唐中期到清朝覆灭钱币的质地多样,宋朝出现纸币,明清时期以银为主;少数民族铸币深受汉族铸币的影响;对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产生重大影响。

——摘录自张宏明《钱币》

材料二1935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各方面的具体工作逐渐展开,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金融调整。中国是个银本位国家。美国在三十年代前期采用的白银政策,严重地危害了中国金融。美国高价收购白银,致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中国金融界受到世界白银价格波动的影响而动荡不稳,从而直接危害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共计发行1亿元“金融公债”作为三行的基金。1935年11月3日,又推行法币政策。规定以三大行发行的法币代替市面上流通的银元,禁止白银在市面上流通。以后一切完粮纳税及公私款项的支付,一律禁用白银,同时宣布白银国有。这样,法币就成了全国统一的货币。法币的币值与银价脱离,不再受世界银价涨落的影响,从而稳定了金融。金融界的充实与稳定,银行放款的增加,使投资工业变得有利可图,这便刺激了资本家投资的欲望,从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摘编自《1935年那段被遗忘的历史——南京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钱币演变的趋势并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调整货币制度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2018-01-18更新 | 12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材料 唐宋以来饮茶之风遍布南北各地。宋初建榷茶制度。“采茶之民谓之园户”“置吏总之”“令民茶折税外,悉官买”,“民敢藏匿不送官及私贩鬻者,没入之,计其直百钱以上者杖七十……商人向京师榷货务输金帛,换“引”去沿江榷货务算买茶叶,再赴指定地点销售。逐渐确立官购商销的六榷货务、十三山场的茶叶专卖体制。此法被称为“交引法”或“入中法”。

1112年蔡京主持茶法改革,规定:茶引的印造权和发卖权统归中央太府寺,置合同薄注籍,发往都茶务销售。商人买茶引后,到所指州县直接与园户交易,经当地市易务点检后,装入政府统一制作的“笼篰”内并封记。商人在茶引所定期限内卖完茶叶,回都茶务缴回茶引。都茶务官员对合同薄销引,中报太府寺。这种榷茶制度被称为“茶引法”或“合同场法”,历经北宋末年、终南宋一代都没有大的变化。

——摘编自李恩宗《论宋代榷茶法的变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初年“入中法”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中后期“茶引法”的突出特点及实施的意义。
2020-07-02更新 | 9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