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 十一届三中全会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3 题号:6291570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三十年的征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材料一:

图一1978年安徽省小岗生产队签订的            图二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肯定“双包”

全国第一份承包合同书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制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图三1983年重庆开始经济试点的报道       图四1987年7月1日人民日报关于政治制度改革试点的报道

(1)新时期的中国改革是逐步推进、不断深化的。结合材料一加以说明。

材料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演进与思想解放运动和理论发展是紧密相连的,20多年来,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有三次:第一次为拨乱反正、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次冲破了“姓社姓资”的思想禁区和“计划经济崇拜”,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三次突破了“姓公姓私”的理论误区和“所有制经济崇拜”,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一引自(《文化艺术报》

(2)没有解放思想,就不会有改革开放:没有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就不会得到深化。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前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

材料三:1978年和2006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比较表

国民生产总值(亿元)国家财政收入(亿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19783645113257.557.7
20062180713950035.843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反映)家庭生活水平的程度。

材料四: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材料五: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3)依据材料三、四、五,概括指出改革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4)近三十年以来,中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美国)《时代》杂志年度风云人物——邓小平


材料一:

1979年1月1日出版的《时代》周刊说,邓小平获选为1978年度风云人物是因为他把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了,让中国走向世界,同时让世界走进中国。

材料二:


1986年1月6日出版的《时代》周刊说,这一次邓小平再次当选为年度风云人物是因为他对中国持续不断的改革比1985年发生的其他所有事件都更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


问题:
(1)1978年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把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了”,简述其背景及内容。
(2)材料一所示杂志出版当日,中国外交发生了什么事情成为“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的有力见证?
(3)哪些“持续不断的改革”使邓小平再度成为年度风云人物的当选者?
(4)对比观察封面人物的背景,有何显著变化?这种变化能反映出什么?
2019-01-30更新 | 52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口号是一个时代的鲜明印记,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个时期,都留下过许多有着时代特色的口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振兴中华”是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时率先喊出来的。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起草的《兴中会章程》中提出“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他把兴中会的纲领概括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舍众政府。”

——金冲及《辛亥革命: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1)“振兴中华”是个人价值与民族利益相结合的产物。试述这一口号出现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材料二中的口号出现于哪一重大运动中?简述这一运动对民主革命产生的重大影响。

材料三   1949年9月21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作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表达中华民族获得新生自豪而又自信的经典口号。


(3)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史实,从政治、经济、外交三个方面说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历史论断。按要求完成下表。

史实
政治
经济
外交

材料四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加拼命”“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大干了再大干,超产了再超产,奉献了再奉献”“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备战、备荒、为人民”等众多口号深深铭刻在每个中国人心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要想富,先修路”“家养一只兔,不缺油盐醋”“少生孩子快致富”“发展才是硬道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的标语口号,成了大街小巷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少口号还成了口头语,广为流传。


(4)据材料四,分别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口号的显著特点并分析形成各自特点的主要原因。
(5)某班同学围绕“社会是否需要口号”展开辩论。有人说,社会不需要口号,要的是淡定有为;有人说,社会需要口号,要的是激情涌动。你同意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2020-03-20更新 | 3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歌曲能反映和记录一个时代的历史,也可以见证时代的变迁。

1979年,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至今为许多人津津乐道: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

1992年,《春天的故事》又迅速唱遍大江南北: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材料二浙江衢州人朱惠诚,在家乡种了10余年的地,最近他来到江苏张家港市塘桥镇,尽管干的依然是他熟悉的农活,但他每月却能领到固定工资。在张家港,像朱惠诚这样的“农业工人”已有2万余名。

全国总工会的一份调查表明,目前,仅跨地区流动的农民工就有1亿多人,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工人队伍构成发生历史性变化,农民工已成产业工人的主体。

多年来,随着农民工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务工者条件得到改善,生活也越来越好,有的还利用打工时学到的技术,回乡创业,当了老板。

请回答:

(1)材料一《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有何影响?

(2)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农民的角色定位出现了历史性变化,依据材料二概括其变化。

(3)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网是1994年由中共中央党校创办的公益网站。为纪念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请为论坛设计一条宣传标语(字数不得超过20字)。

2018-09-07更新 | 3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