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 法国共和政体和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 德意志的统一和崛起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9 题号:690728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56年,查理四世为了谋求德意志地区诸侯对其子继承王位的承认,确立了帝国的七个选帝侯。他们分别是:美因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萨克森一维膝堡公爵、勃兰登堡伯爵、莱茵一普法尔茨伯爵以及波希米亚国王。最初,美因茨大主教是选侯召集人兼帝国摄政和首相,而来自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则长期担任德意志皇帝。1525年,来自勃兰登堡的选帝侯腓特烈当选为条顿骑士团总团长,他宣布改信路德宗教。随后,腓特烈宣布将条顿骑士团世俗化,改为普普士公国。此后,用腓特烈家族的国王,一直对内实行开明君主专制治国,不断进行农业、军事、法律和教育改革;对外则通过战争和联姻继承的方式不断增强普鲁士的实力。

——整理自《帝国的北斗——德意志七大选帝侯的故事》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普普士的工业在德意志地区占据绝时优势。1849年,代表德意志资产阶利益的法兰克福邦联议会通过宪法试图将德意志皇位授予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但遭到了威廉四世的回绝。拒绝的原因有多种,表面上,他回复议会说没有德意志各邦国王的同意,他无法接受皇位。私底下也担忧会遭到其他邦的反对,担心此举会招致奥地利和俄国的军事干预。到了1862年,在普鲁士下议院会议上,针对许多议员反对增加军费预算支出的舆论,俾斯麦说道:“不要指望用演说和决议解决当前所面时的难题,我们在1848车和1849年就犯了大错。”

—整理自《俾斯麦》和《德意志统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4~16世纪德意志选帝侯的特点,并概括腓特烈家族促使普鲁士实力不断增强的统治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俾斯麦关于德意志统一的构想与1849年法兰克富邦联议会的构想有何异同。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随着洋务运动的逐步开展,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堂等近代学堂出现,留学之风气开始盛行。19世纪70年代后,部分改良人士、维新派代表甚至一些知名的欧美传教士,纷纷以著文、上书等形式建议清政府仿效西方建立学校制度,并提出不尽相同的学制方案。1902年,张白熙被任命为官学大臣,负责制定学制章程,他把学制主系列分为三段七级,学堂课程主要为人伦道德、中国文学、地理外国文、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图画、体操。在学制主系列学堂外,兴办农工业、艺徒、警察监狱、邮电铁路、矿物、武备等专科学堂。这种重视实践与专业课的结合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教育大有裨益。

——摘编自孙培育《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19世纪之后,德国连步广泛建立起由大学到小学的公立学校系统。政府对于初等教育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十分重视。学校设备必须包括:低年级要用的字母表、算盘、足子和黑板、一张德国地图等。在语法班还需要化学和哲学设备。1830年之后,初等学校中将阅读和书写分开教学,实行整体教学。1872年帝国颁布《普鲁士国民学校和中间学校的一般规定》以促进国民学校的发展。与此同时,德国注重义务教育,19世纪末,德国义务教育从6岁到14岁结束。忽视义务教育的父母将接受罚款。

——摘编自张颖《工业化时期德国女子教育研究》

(1)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洋务运动教育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德国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改革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不同的原因。

2018-04-05更新 | 12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1年,恭亲王奕䜣等奏请筹办洋务,引进、仿造外国坚船利炮,以应对内外交困的危局,从而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程——也是近代科学技术传播和各类近代企业陆续兴办的过程。然而,总的来说,当时的清皇朝并没有明确的近代化意向。事实上,甲午战前洋务企业的开办,新式军队的建立以及绝大多数新式学校的创办,大都是得之于地方督抚。而且,当时中国在经济上和技术上非常落后,兴办近代企业,势必要依赖外国的机器设备、生产技术乃至技术人员和信贷资金。一些洋务派官僚又不思振作,甘愿听任外国人的摆布。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瞄准那些对国民经济特别是对重工业和新兴工业的发展具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组织和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如国立物理研究所(1873年),国立化工研究所(1878年),国立机械研究所等。俾斯麦本人对当时的尖端科技“电的进军”的意义并不理解,但他却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尚未掌握的世界高新科技。德国人把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科学研究同生产过程联系起来,互相渗透,相互促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国家”。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现代化起步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德国快速实现工业化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德两国现代化起步的认识。
2021-08-05更新 | 41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俾斯麦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帝国教育法令。德国成为世界教育界瞩目的中心……国家还瞄准那些对国民经济特别是重工业和新兴工业的发展具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从1870年至1900年,德国的工业发展形成一股真正的洪流,德国正是在这期间“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国家”。……一些作为“未来”工业时代标志的新兴产业,像电气工业、化学工业、光学工业等,都得到最早的开发和扶持。

——摘编自丁建宏《德国通史》

材料二   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解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国家的主动性就是而且应该是无可辩驳的。但进而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

——(德)路德维希·艾哈德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1870年至1900年,德国的工业发展形成一股真正的洪流”的原因。结合所学各举一项发明,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在能源和交通领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战后联邦德国推行什么经济发展模式?结合所学,指出“国家的主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2019-10-10更新 | 4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