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3 题号:816288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是茶的故乡,《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华阳国志》指出西周时茶叶成为贡品。汉朝,茶叶是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唐宋时期,茶业昌盛,“人家不可一日无茶”,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本草纲目》写道:“茶苦而寒,最能降火…令人少睡有力,悦志…清头目。”中国茶文化在形成发展中,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以雅为主,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如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等,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摘编自关剑平著《茶与中国文化》等

材料二   茶叶在英国发展年表17世纪30年代,中国的茶叶被荷兰商人带到英国。在很长的时间里,茶对于英国人而言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陌生饮品。163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首次到中国广州运茶。1652年到1667年,英国取代荷兰垄断了中国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极佳的中国饮品,有治疗头痛、增进食欲、补充营养等功效…18世纪初,茶叶取代丝绸成为中国出口商品的第一大宗,欧亚贸易进入“茶叶世纪”。1795年,戴维斯在《英国农工状况考察》中提到:麦芽酒太贵,牛奶也喝不起,在恶劣的天气与艰苦的条件下,唯有茶能让他们咽下干面包,茶是他们不可或缺的饮料。1799年,英国茶叶消费量达2300万磅,需求势头迅猛

——摘编自郭孟良著《中国茶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茶叶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茶叶在英国迅速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不同时期出现的社会现象,一定程度上了反映社会发展的状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诗人刘迎在诗中写道:“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宋辽夏金时期,几个政权并立,政府在边疆上设立的收税市场叫榷场。)
(1)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材料一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材料二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2)依据材料二,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概括明清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
材料三 1644—1683年,清朝执行了比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民间商船出海贸易,显然是针对沿海抗清势力而采取的非常措施。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先前所面临的“反清复明”问题已经烟消云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正式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南京)设置海关,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在这些港口沿线及邻近地区,也都允许进行对外贸易,例如广东的潮州、高州、雷州、廉州、琼州等四十三处,福建的厦门、汀州、台北等三十多处,以及浙江、江苏沿海多处港口都是开放的。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下令关闭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广州一地通商,并且对丝绸、茶叶等出口商品的出口量加以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口贸易规定了许多禁令。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从对外贸易的角度概括清朝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17-11-22更新 | 2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清一代,贸易受到政治的影响。官僚政府和外国商人以官商为媒介进行贸易,它既满足了商人的经济发展要求,也保障了官僚集团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在该贸易制度下,官府不再直接经营或主持外贸,所有贸易经营都由十三行商人负责。中央政府通过让渡对外贸易权力,换取官商的责任:贸易税收,商船进出口的管理与服务,参与管理外贸,管束外商与外国船员,贯彻政府的有关政策法令,办理中外交涉。伴随贸易规模不断增大,英商试图摆脱清政府“以官治商,以商治夷”的贸易困境,但清政府决定广州一口通商,乾隆新设立公行,专门负责与西洋诸国的对外贸易。广东十三行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摘编自隋福民《清代‘广州十三行’贸易制度演化》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买办负责外商或外国商行内部经济和日常生活的事务,而且是由中国官方指定,受广州行商管束。鸦片战争后,由于广州行商制度被废除,外商可以自由地选择代理人,买办的性质也随之发生根本变化,变成了由外商或洋行控制的为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效劳的附庸。这些买办起初都是临时雇佣的,后来由于外国洋行增设、交易增多并且存在业务关系,逐渐形成固定代理人。洋行借助买办的势力,使中国的对外贸易实际上是与在中国的洋行的贸易……买办还有另外一重身份,一些买办脱离洋行独立经营,使买办资本成为民族资本。他们身上这一特点给中国发展带来些许希望。

——摘编自廖良辉《晚清对外贸易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广东“十三行”的主要职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贸易制度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买办”社会属性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买办”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所发挥的作用。
2018-02-28更新 | 6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29年,广州重开市舶贸易,澳门成为中国朝廷允许外国商船湾泊的八大海港之一。16世纪中期以来形成了以澳门为中心的三条国际贸易航线,其中一条航线为:澳门一菲律宾马尼拉一墨西哥……这是中国与美洲贸易的最早航线,构成了以中国丝货和世界各地的白银为大宗交易的国际海上丝绸大循环“丝银之路”。16世纪中叶以后,澳门曾是西学东渐和中学西渐的重要桥梁和通道。传教士在澳门开创的远东第一所西方式的大学——圣保罗学院,成为远东汉学家和西学人才的摇篮。利玛窦等传教士并经澳门进入中国内地进行传教活动,把西方国家的科学文化传入中国,又将中国的儒家经典和历史、文学、医学、工艺和工艺美术传到欧洲。

——摘编自《话说澳门》等

材料二:1837~1839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平均每年不到100万镑,1845年则增长到239万镑。……从1846年起开始下降。这一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为179万镑,比1845年降低了1/4。直到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也只有100万镑,甚至低于鸦片战争前的一些年份。……同时,上海附近的嘉定县,“往昔匹夫匹妇,五口之家,日织一匹,赢钱百文。自洋布盛行,土布日贱,仅得往日之半耳。”在广州、厦门一带,也出现因倾销洋布导致妇女纺织半数停工的情况。

——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丝银之路”形成的背景及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对华输出货物的特点,并分析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2019-06-01更新 | 5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