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长白山位于亚欧大陆东缘,浓缩了从温带到极地几千公里的生物地理景观,其植被从山顶向下依次为苔原带、岳桦林带、针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呈垂直分布。到目前为止,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有人参、长白松等野生植物2700余种,野生动物1600余种,还有多种细菌和真菌,构成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库。长白山也为野生动物创造了天然的繁衍与栖息环境,这里栖息着中国林蛙和极北小鲵等两栖动物,松花蛇、赤练蛇等爬行动物,梅花鹿、东北虎等哺乳动物,啄木鸟、大杜鹃等鸟类,还有诸多名贵鱼类。保护区中的生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如中国特有珍稀鸟类——中华秋沙鸭,它常以食草小鱼、水草为食。
(1)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生物多样性不仅指______的多样性,还包括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为维持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相对稳定,应避免外界过度干扰,这是因为生态系统的______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3)中国林蛙的发育是一种变态发育,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____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4)中华秋沙鸭与水草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
(5)上述资料中,_____(填一种动物名称)所处的类群为最高等的脊椎动物类群。
2024-04-04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2 . 分析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伦贝尔大草原是我国最大的牧业基地。过去那里多有狼出没,经常袭击家畜,对牧业的发展构成严重威胁。为了保护人畜的安全,当地牧民曾组织过大规模猎捕狼的活动。但随后野兔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野兔和牛羊争食牧草,加速了草场的退化,破坏了草原生态平衡。
资料二《中国自然观察》评估了近15年间1085个濒危物种的保护状况。大熊猫是状况好转的物种之一,生活在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中的小熊猫、川金丝猴、羚牛等也同时得到了保护,这种现象称为“伞护效应”。状况变差的濒危物种受到最主要的威胁,是来自生存环境的改变和丧失。
(1)当狼被猎杀时,会导致相关的食物链被破坏从而影响了草原生态系统,因此动物在维持__________中起着重要作用。
(2)生、羊、兔、狼作为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动物的遗体或粪便被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也可被植物重新利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
(3)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__________多样性。
(4)请你再提出一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具体措施:__________
3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丹参(如图1)的根肥厚,可以入药,是我国传统医药学中常用的药材。我国人工栽培丹参的历史悠久,农民总结了一整套的田间管理方法,如施肥、浇水、除草、除虫等。丹参易受棉蚜、叶蝉等害虫的危害。为减少药材的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可以在丹参田里利用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治虫,部分食物网如图2所示。

材料二:2023年8月24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启动核污染水排海。核污水不但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污染,还会严重危害周边国家人民的健康安全。科学家预测,从排放之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10年后蔓延至全球海域,全球都将受到影响。
(1)图2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______条食物链,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________。该食物网中的生物所需的能量最终来源于______
(2)叶蝉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杂草和丹参争夺养料,两者之间存在______关系。
(3)核污水排入海洋,不仅会影响日本周围海域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且会给全球生态环境、生态安全乃至人类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因为______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为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的做法有______(列举一项即可)。
2024-01-29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4 . 看图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碳中和”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国家战略,本质上是通过多种途径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某地区利用海洋资源发展的“藻-贝”共生养殖模式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提示: 图中CO2表示二氧化碳)
   
(1)科研人员监测了养殖区与非养殖区海水的相关指标,以判断该养殖模式的效果。
①据图2可知,该养殖模式可以显著_______表层海水二氧化碳浓度。
②结合图1分析形成上述差异的原因:浮游植物和_______作为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海洋中的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将光能转化为_______储存在有机物中。
(2)贝类食性广泛,通过滤食多种浮游生物和海带碎屑,促进有机物在_______上的传递,也可增加碳的储存;此外,贝类利用碳酸盐构建贝壳,贝壳的主要成分不是有机物,基本不会被海洋中的_______分解,从而抑制了碳的循环。综上所述,“藻-贝”共生养殖模式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向海洋扩散,从而助力实现“碳中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请阅读下列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位于内蒙古的阿拉善地区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源头之一,为了防风固沙,阿拉善某基金会发起了“一亿棵梭梭”项目,计划在十年间通过种植200万亩荒漠植被,以期恢复历史上的800公里梭梭屏障。
梭梭是一种独特的沙漠灌木植物,是我国二类濒危植物,平均高达2~3m,有的高达5m,被称为“沙漠植被之王”。梭梭的叶呈鳞片状,根系发达,耐干旱,喜沙,耐严寒,有顽强的生命力,是戈壁沙漠最优良的防风固沙植被之一。
(1)梭梭能够防风固沙,这体现了生物能_________环境。梭梭的叶呈鳞片状,根系发达,这说明了生物能_________环境。
(2)阿拉善沙漠生态系统中,梭梭能制造有机物,因此属于生态系统生物成分中的_________。当地牧民饲养的骆驼、羊以梭梭为食,骆驼和羊属于生态系统生物成分中的_________
(3)在阿拉善流传着“老鼠吃骆驼”的说法,老鼠啃食梭梭的根部,当老鼠大量增加时,会导致梭梭大量死亡,造成骆驼的食物减少,老鼠与骆驼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
6 . 分析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最大的牧业基地。过去那里有许多狼,经常袭击家畜,对牧业的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保护人、畜的安全,当地牧民曾组织过大规模的猎捕狼的活动。但随后野兔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野兔与牛、羊争食牧草,加速了草场的退化,破坏了草原生态的平衡。
(1)分析上述资料,你认为人类能否随意杀灭某种动物?____________
(2)当狼被猎杀时,会导致相关的食物链被切断,草原生态系统也相继被破坏。因此,动物在维持____________中起着重要作用。
(3)上述材料中野兔的数量能无限增长吗?____________
(4)牛、羊、兔、狼作为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具有促进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的作用。
2023-11-05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镇南九年制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023年3月3日是第十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宣传活动主题是“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物种保护”。近日“消失”了多年的珍稀物种黑腹蛇背鹈再次被发现,野生动物爱好者在瑞丽弄莫湖湿地公园拍摄到了它们的真实模样,黑腹蛇鹈是一种十分稀有的鸟类,它们通常栖息在湖泊及大型河流的净水段,对栖息环境的水质要求较高。

(1)如图是该湿地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请写出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其中青蛙和食虫鸟的关系是_____
(2)若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还缺少的成分是分解者和_____
(3)该生态系统中最终能量来源于_____
(4)该湿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比森林生态系统____(选填“强”或“弱”)。
2023-11-05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等2地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8 . 阅读资料,根据资料内容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每年秋天,大雁成群结队地朝南方飞去,等到寒冷的冬天过去,它们再飞回北方。大雁喜欢栖息在沼泽地和芦苇丛里。夜深了,飞行一整天的雁群栖落在河滩芦苇丛里休息,第二天它们又会飞走。宿营时,一只或几只担任警戒任务的雁("哨雁")一旦发现有动静,就会"嘎嘎嘎"地发出警报,雁群便会惊醒,迅速起飞。天一转亮,雁群又由头雁领航,幼雁随后,老雁压阵,继续它们漫长的航程了……
资料二:一只失去幼仔的母狼撞进了一户农舍,留在家里的婴儿受到惊吓而大声啼哭起来……闻讯赶回来的主人正看到衔着婴儿的母狼遁进了山林。十余年后,人们在山林里发现了被母狼哺育长大的孩子--一个赤身裸体,不懂人言,只会嚎叫,追随着母狼用四肢爬行的"狼孩"。人们把狼孩解救出来,科研人员努力教她学习说话,可她直到死也没有学会说一句话。她也不喜欢吃熟的东西,仍爱吃生肉,最终死于吃生肉引起的消化道感染,当时只有十多岁。
(1)资料一中雁群为了安全地飞到目的地有明确的分工,这种行为是___________行为。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具有这种分工合作的行为?请举两例:__________________
(2)资料二中母狼哺育婴儿长大的行为,从现象来看属于___________行为;从获得途径来看是__________行为,这种行为的发生是由母狼体内的_____________所决定的。
(3)动物作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与其他各种生物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______________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 ___________
2023-11-04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兴国镇初级中学、第五中学等多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9 .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中段南坡的洋县北部,总面积为30000公顷。保护区位于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和动植物区系的交汇过渡地带,森林覆盖率为90%以上,其中竹林面积达21358公顷。该保护区为秦岭大熊猫的“天然庇护所”,是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已知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脊椎动物311种,隶属于29目78科213属。保护区内植物种类丰富,有种子植物 135科、603属、1556种,占秦岭种子植物总科数的88.2%,占总属数的61.3%,占总种数的 60.0%。
材料二:当旱季来临时,草原上的草逐渐枯萎,以草为食的角马、斑马等动物就会迁往他地,鼠类也会因缺乏食物而繁殖能力下降,从而减轻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压力。当雨季到来时,草生长茂盛,鼠类又大量繁殖,角马、斑马等草食动物也会重返故土。
(1)材料一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物种的多样性,它实质上是______的多样性。
(2)______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3)材料二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的多样性,这些生物与微生物及其生活环境共同组成了______;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种现象叫作______
2023-03-06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定西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10 . 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历史上的塞罕坝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千里松林”。从1863年塞罕坝开围放垦,随之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后来遭遇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20世纪90年代后期,塞罕坝人用两代人的青春和汗水,营造起万顷林海,形成了国家一级旅游资源。
塞罕坝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其中维管植物659种,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种,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7种,其中兽类7种,鸟类39种,鱼类1种。
据中国林科院评估,林区空气负离子平均含量比北京城区高出5倍。与建场初期相比,塞罕坝及周边区域小气候得到有效改善:年均降水量由不足410毫米增加到460毫米,林区空气湿度比林区外无林地高出50%。
(1)在生物学上,把空气、光照、水分、蛇、鹰等影响植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______
(2)在塞罕坝的“草→蝗虫→青蛙→蛇→鹰”这条食物链中,鹰和蛇的关系是______
(3)文中提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塞罕坝“营造起万顷林海”后“塞罕坝及周边区域小气候得到有效改善”,这体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
(4)历史上的塞罕坝森林茂密,鸟兽繁多,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一直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20世纪50年代,塞罕坝却由森林变为荒原,说明这种能力是______的。
(5)如果要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你在设计实验时要同时设置植物多的地区和植物少的地区进行实验探究,原因是______
2023-02-25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