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散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02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重登罗汉岩

   

①我在一个春日重新登上了罗汉岩,眼前的这座山是波澜不惊的。除了游步道和游客服务设施发生了一些变化,山间原始天然的部分都还在。这是我最感欣喜的,因为罗汉岩之美本在于一切奇观皆天然生成。

②甫入山门,不远处的蜡烛峰还是一副遗世独立的样子,高高地兀立于山巅。峰顶上的那棵枫树愈发壮硕了,如果是在秋天,变红的枫叶迎风摇曳,整座石山就像一支熊熊燃烧的蜡烛。人们为石山取得此名,真是形象。

③从两山之间的夹缝走进山谷,清凉的春风拂面而来,有众鸟在耳边兴奋和鸣。山路迂回曲折,时而上坡,时而下坡,时而是木栈道,时而是石子路,意趣盎然。突然眼前一片开阔,弦月湖优雅地卧在两山之间。湖不算太大,形似一弯月,水面涟漪轻轻泛起之时,极尽柔美之态。湖水清冽,倒映着四面的山峰和树木,我一探头,湖水便映出我的面容,颇似一面天然的大镜子。

④如果脚力足够好,可以从弦月湖边攀爬两百多级陡直的石阶,登上海云寺。海云寺是这座名山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宋代中期,历经二次迁建。在山脚下仰望,隐约可见红的墙、闪亮的琉璃瓦,在茂密的丛林掩映下,红绿两色交相辉映。山上一年四季云雾缭绕,古道如盘龙,石阶似飘带,在云雾中时隐时现,人行其中,飘然若仙,颇有“出凡尘喧嚣之外”的意味。

⑤一个天然岩洞,成为人们流连的地方。岩洞巨大,能容纳千人。站在锁云桥上仰视洞顶,不能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块岩石在空中悬着,千百年不曾坠落,也不曾移位变形,与岩壁上题写的“天造奇观”四个大字互为佐证。

⑥当我坐在岩洞里,让山风尽情吹去身上的湿热之气时,最喜欢抬起头来,观赏从山崖上跌落的两道瀑布。一道瀑布形似马尼,生猛地倾泻而下,坠入深潭,人们称之为“马尾水”;另一道瀑布则像被米筛筛过一样,飘飘洒洒在空中变换出各种姿态,然后才轻轻柔柔地洒落在岩石上,人们称之为“米筛水”。两道瀑布一刚一柔、长相厮守,难免让人生发联想,遂将它们合称为“情侣瀑布”。

⑦很多不爱登山的人,就止步于岩洞,尽情赏玩山光水色,然后打道回府。而我不愿就此偃旗息鼓,稍事歇息便沿着石头上开出的道路,继续向上攀登。

⑧要想体验罗汉岩自然天成的魅力,一线天不能不走一遭。仿佛一股神奇之力将一块巨石一劈为二,中间只留下窄窄的一条缝隙,成为高三百多米的天险。站在一线天的窄缝里,所能触摸到的只有两侧的岩壁。它们削直、坚硬、潮湿,生长着喜阴的苔藓。人能穿过的小径依然是陡的,忽上忽下,最窄处仅容一人侧身而过,这时候,人全无施展的空间。好不容易到达顶端,突然来一个垂直下坡,望着下方深渊般的细缝,有恐高症的人难免四肢发软、发抖。我曾陪同过数位文友攀爬一线天,打退堂鼓的不在少数。过一线天,最要紧的是胆大心细,两手牢牢地抓住铁链,实在陡直的地方,背过身来倒着走,一步一步探到底,悬着的心就放了下来。

⑨上得山顶,见山涧清泉淙淙游游,原来这就是岩洞内所看见的飞瀑源头。就是这一股天然的清泉,飞过山崖,飞向深潭,流经陈石水库,先是作为发电之用,然后汇入壬田河,滋养着壬田镇数万民众。镇上多有头脑活络之人,他们在这里种莲、种果、养鸭、开农庄、办泳池,将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值得一提的是,镇上出产一种风味独特的焙豆腐,用竹炭火慢慢煨出来,外焦里嫩,再蘸些擂钵制成的酱料,美味极了。登罗汉岩的辛劳,瞬间被美食慰藉。店家往往还备有香醇浓酽的石磨豆浆或家酿米酒,温温地灌在保温壶里。我每每带外地的亲友去品尝,纷纷赞不绝口。这也让我更加惦念那座天生的罗汉岩。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就表现出作者对罗汉岩保持天然的关注,与文章结尾巧妙呼应。
B.文章第②段通过对峰顶上的那棵枫树的描绘,交代了蜡烛峰名字的由来。
C.文章第④段插入了对海云寺建筑历史的介绍,并从俯视角度描写了其外观。
D.从山崖上跌落的两道瀑布因为有刚柔之分,又长相厮守,所以被人们称为“情侣瀑布”。
2.根据文章内容,梳理作者的登山路线,在下面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
甫入山门,见到蜡烛峰→___________→从弦月湖边攀爬,可以登上海云寺→____________→经过一线天,体验紧张刺激→____________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山路迂回曲折,时而上坡,时而下坡,时而是木栈道,时而是石子路,意趣盎然。

4.文章结尾写了山顶的美食,有什么作用?
5.请概括作者登山过程中情感变化的过程。
昨日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北市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戈壁花开

赵 林

①在西北边陲,有一种叫骆驼刺的植物,它们在高寒缺水的环境下扎根,用生命的色彩点缀着这片荒溪。

②初次相识,骆驼刺给卫生员陈翠芝带来的是针扎般的疼痛。在那次卫生员战场救护训练中,初到军营的陈翠芝匍匐着爬向伤员,手掌在不经意间压过一棵小草。她“啊”的一声,摊开手拿,指尖和手心扎满了干枯的小刺。

③看着陈翠芝一脸委屈,班长一边帮她挑刺,一边介绍:“这叫骆驼刺,是戈壁滩上生命力极为顽强的一种绿色植物。”看着眼前这棵干枯的小野草,没有美丽的身姿,没有芬芳的草香,还让自己扎了一手的刺,陈翠芝噘起了嘴。班长笑了:“没让它扎过,就不算我们大西北的兵。”

④从那时起,陈翠芝心中萌生了疑问,是什么力量让骆驼刺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生长?训练间歇,也总是抱腿坐在一旁的台阶上,歪着头打量这些骆驼刺。

⑤春天来了,陈翠芝第一次跟着车队上高原。“生命禁区”终于露出了真容,刺骨的寒风在荒原上呼啸,卷起飞沙走石。山连着山,山拥着山,满眼皆是黑褐色的山。

⑥直到车队翻过达坂、荒凉才被远远地抛在后头,呈现在陈翠芝眼前的是湛蓝的天空和成群的牛羊.

⑦路越远,天就越蓝,四周洁白的雪山显得更加耀眼。车队抵达海拔近5000米的兵站,许多初上高原的战友都出现了高原反应,陈翠芝也不例外。稀薄的空气让她脸色发青、嘴唇发紫,但作为卫生员、她必须咬牙坚持。

⑧诊断、拿药、供氧、嘱咐注意事项……兵站楼道里,回响着陈翠芝来回奔跑的脚步声。

⑨安顿好所有患者后,窗外的夕阳也即将没入群山。陈翠芝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宿舍,为自己戴上鼻氧管。无意间,她向窗外瞥了一眼。夕阳余晖下,一大片骆驼刺在风沙中摇曳着身姿,做然展现生命的美。

⑩“陈翠芝,快来看看这个新兵咋回事!”听见呼喊,陈翠芝拔掉鼻氧管,再次起身奔向属于她的战场:

⑪夜里,低压缺氧让陈翠芝无法入睡。她坐起身,又将目光投向窗外。皎洁的月光下,骆驼刺依然挺拔。雪花落在它细小的叶上,却不能撼动它分毫。

⑫春去秋来,陈翠芝见证了训练场上的骆驼刺一次次凋零、吐芽、开花。如今,陈翠芝已然知晓,这种植物地上的枝叶高不过40厘米,而地下的根系却可以长达20米。枝头的小黄花不仅美丽,而且因为具有多种功效可以入药,甚至在花朵被摘除后,仅需20余天就能重新长出。它将根深深地扎在西北戈壁,将枝叶奉献给这片土地,它的形象也深深刻在陈翠芝的心底。

⑬又是一个春天,当训练场上的骆驼刺开出了明黄色的小花,一名新下连的女兵高兴极了:“陈班长快看,野草开花了!”陈翠芝笑着说:“这不是野草,它叫骆驼刺,是戈壁滩上生命力极为顽强的一种绿色植物。”

(选自2024年3月26日《解放军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点题,点出骆驼刺高寒缺水的生存环境,赞扬其用生命的色彩点缀着这片荒漠的精神。
B.在“生命禁区”,陈翠芝感受到刺骨的寒风,也领略了高原少见的湛蓝的天空和成群的牛羊。
C.文章第⑨段和第⑪段都写到陈翠芝欣赏骆驼刺的美景,这并不是闲笔,而是表现她从骆驼刺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D.文章第⑫段借陈翠芝的知晓,交代骆驼刺地下的根系很长和其小黄花可以入药的知识,突出骆驼刺的有用。
2.请概括陈翠芝对待骆驼刺前后态度的变化,完成下面表格。
时间情感态度
初次相识,被骆驼刺给扎疼痛时_________________
训练间歇,打量这些骆驼刺时_________________
一名新下连的女兵说野草开花时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③段写班长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4.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下而句子。
听见呼喊,陈翠芝拔掉鼻氧管,再次起身奔向属于她的战场。
5.文章标题“戈壁花开”有什么作用?
2024-05-22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学区联考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请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风雪苍茫

高翔

①风雪是风景。

②那风,像卷曲的发,从左院墙上翻过来,然后裹挟着厨房烟囱的蓝烟,卷曲着拐进右院的空巷里。那风,像无形的手,一阵阵地按压着溪边那棵柳树,柳树忽而向左边弯,弯,一些枝条就碰到了地面。柳树忽而又向右边弯,弯,枝条在水里不停地狂草着汉字。顺着风,刀片一样的雪,于是就横着飞,扭着飞,旋着飞……在卷风飞雪里远眺,天地是一片苍茫,一眼望不到边。

③夜里,听到屋后咔嚓一声破裂的脆响,然后是扑地一声闷响,像是有人重重地摔在了雪地里。想屋后有一片竹,一定是某根楠竹压破了腰杆,记得2008年那年,也是这样的声音,晨里去看,楠竹被雪压破折了好几根,白白的竹骨森然惊目,裂口边缘锋利得惊心。原本是竹的苦难,却又殃及了鱼池。在楠竹边的那一棵红梅,开得正艳极,却被竹梢硬生生地压断了一半枝丫,断枝歪歪斜斜地插在雪地,梅花瓣跌在雪地,如血滴触目惊心。几根楠竹的青春,也就夭折了;一棵梅树来年的轰轰烈烈的事业,也就黯然失色了。一棵植物,要活过风吹雪压的冬天,磨难总是少不了的。但让人庆幸的是,那棵梅树残着身子还活着,每年风雪里,依然坚韧不屈地开花。

④晨里,雪小了,但还在下。屋檐下的衣篙子上,歇着一群麻雀,褐色的羽毛被风吹得忽立忽伏忽扭忽聚,纷乱不堪。它们正歪头歪脑地一会儿看看茫茫飘雪的天空,一会儿看看空寂的原野——连一颗玉米都找不到了,本来就饿肚子,却又遇到风雪天气,如何是好?它们内心凄苦着。忽然麻雀们异常地叫嚷起来,原来发现离它们不远处,散落着些许稻谷。当然,它们凭经验也知道,在谷粒旁边的某一隐蔽处,应该有孩童的弹弓正瞄准着它们。去年的风雪天里,就有一个同伴被弹弓打中了脑袋,一阵抽搐痉挛后,永远离开了它们。这卑微的生灵,在这风雪天里,仅仅只是为了一口饱肚的吃食,却面临着如许凶险的机关陷阱,但是,生存的艰辛,它们又能如何呢?

⑤也是这样的风雪天里,冷风乱窜着,雪飞舞着,一片茫茫。遭贬后的刘长卿,夜宿芙蓉山一贫苦人家,入夜时,忽闻犬吠声声乱,发现在屋外的雪里风里, 芙蓉山主人正深一脚浅一脚地疲倦归来——怎么不疲惫呢?这天寒白屋贫的人家,为生活奔忙着,在如许的风雪天里才回来!当然,诗人表面在写芙蓉山主人,想一想刘长卿一生的命运,又何尝不是写的他自己?至德三年,刘长卿就被同僚使坏,因钱粮之事下狱,九死一生后,被贬到了潘州南巴。大约在公元773年至公元777年间的一个秋天,一个清凉的秋天里, 由于鄂岳观察使吴仲孺想贪污上缴的一批钱粮,但是刘长卿不想同流合污,反被陷害是犯赃二十万贯。后因监察御史苗伾明察秋毫,从中斡旋,才幸免死罪,但终究还是被贬谪为睦州司马。在屡次的不幸遭遇中,那同僚的陷害,那朝政中的污浊之气,对于耿直的刘长卿来说,无异于一场场的风雪,但面对风雪,刘长卿又能怎样呢?

⑥70多年前,也是这样的风雪天里,在抗美援朝的长津湖战役时,没有强大重武器和制空权的我中国人民志愿军九兵团,为了进攻美军的陆战一师和第七师,实现收复新兴里、咸兴港等地的目标,遇上了朝鲜半岛五十年一遇的极寒天气——零下三四十摄氏度,而志愿军们穿着的是中国南方的薄棉衣,要想进攻武器装备精良、衣食无忧的美军,只能够昼伏夜出,冒着风雪苦战。特别是九兵团的三个连队——20军59师177团2营6连、20军60师180团1营2连和27军80师242团2营5连,为了阻击敌人后撤,卧在风雪中,不退!不逃!不动!不喊!任寒风吹,任冷雪欺,等着美军到来……然而,美军后撤到来时,这些连队全部成建制地冻死在阵地上了,但埋伏姿势没有变,握钢枪的姿势没有变,这些风雪中的英雄们,用血和生命写下了悲壮之歌!

⑦冬天里,风雪飞舞是一种风景,当人们赏它美丽的一面时,往往淡漠了风雪背后的一些不屈、艰辛以及悲壮。其实他们是风雪背后的另一风景,是关乎生命的状态与精神的大风景,这风景,苍苍茫茫的,一眼望不到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的语言简洁精炼,意蕴丰厚,有总领全文的作用。
B.第②段最后一句中省略号突出风大以及雪花飞舞的姿态多样。
C.第④段麻雀为了几粒稻谷而丧失生命,作者认为不值得。
D.第⑥段志愿军战士谱写悲壮之歌,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2.根据③—⑥段内容,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残梅凌寒怒放,(1)______——麻雀觅食殒命,无可奈何——(2)___, 清高正直 ——(3)________,(4)________
3.根据第段,穿越时空,假如你是文中的刘长卿,被吴仲孺陷害时,你会怎么想?请联系文章内容,发挥合理的想象,以第一人称叙写。
4.按照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1)断枝歪歪斜斜地插在雪地,梅花瓣在雪地,如血滴触目惊心。(从加点词语的角度)
(2)为了阻击敌人后撤,卧在风雪中,不退!不逃!不动!不喊!(从句式的效果角度)
5.“其实他们是风雪背后的另一风景,是关乎生命的状态与精神的大风景,这风景,苍苍茫茫的,一眼望不到边”,联系全文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4-05-22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贺兰人的唱灯影子

冯骥才

①我每次看皮影,都要跑到布幕后边瞧上几眼。因为那些在布幕上神出鬼没、又哭又笑的灯影子都是在后边耍弄出来的。严严实实的布幕后边总是充满了神秘感,给我以极大的诱惑。

②今晚_____________这台戏的师傅是贺兰县无人不知的张进绪,剧目叫做《王翦平六国》、说的是秦代名将王翦辅助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天下的故事。这出戏是张进绪从他父亲张维秀手里接过来的。张维秀在三十多年前就已去世,如今张进绪也是六十开外;个子矮矮,灰衣皂裤,头扣小帽,神色平和,然而,他往布幕后边一站,立时好像长了身个儿,一员大将似的,气度不凡。

③布幕后边的地界挺小,不足一丈见方,叫拉琴击鼓的乐队坐得密不透风。布幕下边是一条长案,摆着各种道具:其余三面使竹竿扎成的架子,横杆上挂了一圈花花绿绿、镂空挖花的皮影人。张进堵的这些皮影人儿和全套的乐器,都是祖上一代代传下来的老物件,摆在那儿,有股子惟老东西才有的肃穆又珍贵的气息。尤其这上百个皮影人,生旦净丑,一概全有。好似人间众生,都挂在那里等候出场。但他们不是被无序或随意挂在那里的,而是依照着出场的前后排次有序。别看他们面无表情,神色木然,只要给张进堵摘下未在布幕前一耍,再配上锣鼓唢呐,以及那种又有秦腔又有道情又有当地的山花的腔调,便立时声情并茂地活蹦乱跳,眉飞色舞,活了起来。

④身材矮小的张进绪一旦入戏,便有股子霸气,好似天下事的兴衰,戏中人的祸福,全由他来_____________。后台是他的舞台。他略带沙哑的嗓子又唱又说又喊又叫,两只手把一桌子的皮影折腾得飞来飞去。看他的表情真像站在台上唱戏演戏一般,给我以强烈的感染。但在布幕那一边,却早化成戏中一个个性情各异的灯影子了。

⑤当我回到布幕前边,坐下来细细品赏,便看出他演唱的高超。他不单唱得味儿如醇酒,大西北的苍劲中,兼有黄河滋育的柔和;那些灯影子的举手投足,则无不鲜活灵动,神采飞扬,而且居然能随着说唱和音乐的节奏,摇肩晃脑,挺胸收腹;甚至连同手指头也随之顿挫有致。一时觉得,这唱不是张进绪唱,分明是灯影子在唱。于是,灯影、乐声和剧情浑然一体。如今的贺兰还有多少人有这种功夫?

⑥据说,此地的皮影是一百多年前由一位名叫赵小卓的满族人从陕西带到宁夏来的,后来由贺兰县几位颇具才情的村民接过衣钵,继承发扬,在皮影制作、演唱风格上融入本地的文化与气质,深受百姓热爱。昔时,交通不便,钱太少,戏班子很难深入到穷乡僻壤。老百姓便用这种简朴又优美的影戏自演和自娱。这应是一种原始的“影视艺术”。这种“唱灯影子”不单在贺兰县这一带扎下根,成了气候,影响还远及银南、隆德、盐池和内蒙古鄂托克旗等地。据说,当时传承赵小卓皮影戏的有刘派(刘有子)和张派(张维秀)两家。但刘派后继无人,人亡而歌息;张派却传了下来。难得的是今儿的传人张进绪的禀赋依然很高,又深爱这门古艺,所有家传皮影和演奏器具都好端端保存至今。时下,逢到各乡各村举办节庆或喜事的时候,都会请他去演出助兴。届时,他弟弟、妹妹、孩子全是伴唱奏乐的成员。如今这种家庭化的影戏班子,已经非常罕见,传承人的水平又如此之高,真叫我们视如珍宝了。

⑦我忽然想到,这么好的贺兰人的唱灯影子,可千万别只叫我们这代人看到。

(文/冯骥才选自《今晚报》2009年10月6日刊有删改)

1.根据提示请在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完成填空:主演,主宰,主导,主办(       
(1)今晚_____________这台戏的师傅是贺兰县无人不知的张进绪。
(2)身材矮小的张进绪一旦入戏,便有股子霸气,好似天下事的兴衰,戏中人的祸福,全由他来_____________。
A.主演   主导B.主办   主演C.主演   主宰D.主导   主宰
2.阅读全文,请将表格中“我”的活动补充完整。
地点布幕后边
“我”的活动“我”欣赏灯影表演
3.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描写的皮影戏的特点。
4.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那些灯影子的举手投足,则无不鲜活灵动,神采飞扬,而且居然能随着说唱和音乐的节奏,摇肩晃脑,挺胸收腹:甚至连同手指头也随之顿挫有致。

5.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么保护文化遗产。
2024-05-21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任务三:赤阑桥畔寻诗意】同学们来到赤阑桥,看到了桥边跨越几千年的垂柳,感受到合肥的历史文化底蕴,准备以下文为脚本,拍摄一部宣传片,请你协助他们完成以下任务。

①柳与桃,自古就是合肥的乡土树种。“蜀山盛开桃千树,淝水轻垂柳万条”,这是广为人知的(     )合肥新春物候的联语。桃花妖娆,柳丝窈窕,红绿掩映,年年岁岁装点出合肥的城市意态与生活图景。

②合肥地处江淮间,四季分明,沃野千里,是柳树的适生地。柳树向来就是承载丰富文化内涵的树种。十里长亭离别,宾主折柳相送,那里的柳树被唤作“长亭柳”;杭州清波门外,有一处柳荫路曲、流莺比邻之地,遂成了西湖十景之一的“柳浪闻莺”;西安灞河上的灞桥,是出入关中的必由之路,桥头遍植垂柳,由此“灞桥柳”就成了特殊的文化符号与情感标志。合肥也有这样的文化符号与情感标志,那就是植根南宋、立足赤阑桥畔的柳树,我们姑且称为“合肥柳”。

③“合肥巷陌皆种柳,秋风夕起骚骚然。”这是古代合肥市井的独特景观。而到了南宋,狼烟四起,“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时令虽然不好,却也(     )不了那一抹青青柳色,落寞与伤怀的小城悄然温暖着姜夔的漂泊之心

④青年时期的姜夔,初入合肥,虽以工词而闻名朝野,然终是布衣之身。正当其热忱满腔却报国无门之时,在赤阑桥畔偶遇知音,结识了多才多艺的歌女,“为大乔能拨春风,小乔妙移筝,雁啼秋水。”同是天涯沦落人,共同的命运让姜夔与这歌女情愫相牵,歌声、笑声更荡尽满心的疲惫。山河破碎、岁月蹉跎之际,此种颠沛患难之交、风雨同舟之情,自然弥足珍重。以“清空”“骚雅”开一代词风的姜夔,把自己缠绵悱恻的情怀,加以冷处理,使之“结体于虚”,于是袅娜的合肥之柳,幻化为自己漂泊不得志时的知音。后人以三句话点化出姜夔、柳树、合肥三者之间的微妙关联:意结柳城,词赋柳品,调寄柳情,可谓风清月朗,柳暗花明。

⑤人生际遇,浊世凄清,经历了几十年的陵谷变迁,看够了无数鱼龙曼衍,最忘不了的,还是那“枝头香絮,是处人家”。吟柳、思柳、忆柳,伴其终身,直到他魂归西子湖畔,眼前所见,唯有赤阑柳色;心中所思,自是合肥伤别。

⑥赤阑桥畔,包河垂柳,随风摇曳,牵愁引恨。“记曾共西楼雅集,想垂杨还袅万丝金。”(《一萼红》)“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长亭怨慢》)姜夔以合肥柳(     )红颜知己,在文学史上,为后人留下了文情并茂的艺术形象,真情实感,横逸自然,千年之后,读之犹觉摄魂。

⑦姜夔留下的这些合肥词,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艺术画图,而这幅画图的背景,正是淝水两岸轻垂的合肥柳。千门柳色连淝水,三径桃花入蜀麓,桃红柳绿,既是一个城市的世俗情味,亦是一方乡土的绝美色调。

⑧每一棵合肥柳,都是一阕传之千古的宋词,是合肥独特的风景与诗意。

(选自《同步阅读》,有删改)

注:①姜夔(kuí):南宋词人,曾住赤阑桥畔。
1.小语发现拍摄文本中丢失了几个词,请你帮他补全。最恰当的一项是(     
A.描绘             遮挡             暗喻B.描绘             遮掩             隐喻
C.描述             遮掩             暗喻D.描述             遮挡             隐喻
2.小语想把宣传片的片名定为“合肥柳”,请你为他阐述两条理由。
3.小文选择下面句子作为宣传片的旁白,请结合上下文,从修辞手法、词性变化两个角度赏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落寞与伤怀的小城悄然温暖着姜夔的漂泊之心。
4.后期剪辑时,小语和小文在对第②段文本理解时产生了分歧,你同意谁的观点?请简述理由。

小语:对“长亭柳”“西湖柳”和“灞桥柳”的介绍不重要,应删除。

小文:对“长亭柳”“西湖柳”和“灞桥柳”的介绍很重要,应保留。

5.“每一棵合肥柳,都是一阕传之千古的宋词,是合肥独特的风景与诗意”,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该句中“风景与诗意”的理解。
2024-05-21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江 流 如 琴

储劲松

①这一日,冷暖正好,气候温润似春朝。我站在引江济淮工程派河口泵站前方,望见泵站的主体建筑像一台巨大的钢琴,安放在茫茫水面正中,黑白两色琴键相间。从长江逆势而上的水,缓缓流经泵站,如同看似绵软实则有力的手指,拂动着琴键。我的耳边仿佛听见琴声袅袅。

②冬阳和暖,披在琴身,铺于水面,洒到我的衣服和脸上。有一瞬间我有些恍惚,以为自己身在吴越,而非皖中。

③江水流经安徽中部小城肥西,肥西随即幻化为秀丽婉约的江南。引江济淮工程长长的输水线行经之所,似桃花风轻柔拂过,长江与淮河之间广袤的大地上,柳烟青,土色润,田园新。

江水由南向北,跨原野,穿城镇,过村庄,翻越江淮分水岭,最后汤汤注入淮河。自《尚书·禹贡》起,到《史记·河渠书》,再到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诸多山川地理著作,哪一个作者会想到,水竟然会往高处流?长江中下游的江水,能翻山越岭行走七百多公里,汇入淮河?

⑤若是身生两翼,化作飞鸟升空俯瞰,万里长江、千里淮河与引江济淮工程七百余公里河道,略似一个硕大的字。上面一横是淮河,下面一横是长江,中间一竖是引江济淮工程。如此浩大的工程,真是想象力、创造力、经济实力、建造技艺的完美结合。

⑥建在安徽中南部的两座泵站,也即无为市境内的凤凰颈泵站和枞阳县境内的枞阳泵站,像两个龙嘴,把长江之水吸入腹中,又吞吐出来,提升水位,然后分别经由兆西河线路和菜子湖线路,输送到巢湖。这一段引江水到巢湖,谓之引江济巢段。建在皖中的派河口泵站和蜀山泵站,先后两次提水,把江水引入瓦埠湖。这一段沟通长江和淮河的水段,谓之江淮沟通段,安徽人又称之为江淮大运河。建在皖北和河南省境内的八座泵站,接力提水八次,最终让江水自然流进淮河。这一段谓之江水北送段。整个引江济淮工程,江水被抬高近四十米,输水线路总长七百余公里,惠及安徽、河南两省数千万人。

⑦开挖一条大运河,沟通长江与淮河两大水系,并非今人才有的奇思妙想,古人早就有此宏图大志。三国时曹操为攻打东吴,曾下令让将士开挖江淮大运河,用来输送士兵、兵器和粮草。 曹操河虽然未能开挖成功,但安徽、河南两省人民沟通江淮的愿望持续至今,直到引江济淮工程顺利竣工,终于圆了这一千年梦想。

⑧在肥西县上派镇,路遇一位从安庆嫁到这里的女士,正带着孩子在运河边散步。她满面春风地告诉我,以前他们家喝的是地下水,烧水时水壶里起一层水碱,水的味道有些苦涩,全家人一直很不习惯。如今,在一百多公里之外,她喝到了来自长江的家乡水。家乡的水又清亮又甘甜,还可以慰藉思乡之情。

⑨同行的一位来自毫州的朋友说,以前,地处皖北平原的毫州,水资源紧缺,地下水超采严重,市中心水资源供需矛盾尤其突出。过去他家里经常停水,想洗一次澡要攒几天的水。自引江济淮毫州供水段试通水之后,江水北上注入城南调蓄水库,解决了当地的供水矛盾,也有效遏制了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改善了生态环境。皖北平原上一望无际的麦田,再也不愁灌溉。

⑩老子说水几于道,管子说水是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人类史也是一部逐水、治水、与水和谐共生的历史。植物也是如此,遇水滋茂,离水枯槁。《诗经》里的草木,蒹葭苍苍也好,绿竹猗猗也好,采采卷耳也好,它们水汽氤氲,枝叶欣欣,全然是今日江南的气息,写的却是中原风物。商周时代的中原,气候润泽,并不似今天这般干燥。而今,江水福泽皖中、皖北和中原,让缺水的千里平原变成类似江南的鱼米之乡。

⑪夜里,我在繁华如都市的肥西县城漫步。四十年前,这里还素有贫苦之名。想到而今的肥西县,多年蝉联全国百强县。感慨系之。

⑫转过街角,清幽月色之下,我忽然听见汽笛呜呜而鸣。江淮大运河上,一艘夜航巨轮正好驶过肥西。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2月28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的环境描写,渲染出美好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愉悦。
B.第⑦段写曹操开挖运河未果的故事,侧面衬托出工程建设的难度大。
C.文章结尾含意深刻,寓示着经济的巨轮将在江淮大运河上扬帆远航。
D.这篇叙事散文着重记录了“我”在引江济淮工程派河口泵站前的见闻。
2.引江济淮工程的修建完成,给沿途地区带来了哪些福祉?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3.请结合文章内容,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江水由南向北,跨原野,穿城镇,过村庄,翻越江淮分水岭,最后汤汤注入淮河。
4.文章第⑥段内容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理由。
5.请简要分析文章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
2024-05-20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七岁的眼泪

包利民

①七岁的她左手提着一个小筐,框里放一把小小的夹把刀,右手牵着四岁的弟弟,慢慢地走向村西的野地。阳光和小河流淌在四月末的大地上,天地间的风四处捡拾着高空掉落下来的布谷鸟的叫声,也把刚走过去的两个大妈的对话衔到了她耳畔。

老王家的小丫头又去挖那什么草给她妈治病了,唉,可怜的两个孩子!

是怪可怜的,她妈的那个病,也就是靠日子了……”

④她听到了怜悯和感叹,也听到了绝望,她拉紧了弟弟的手,走进那片新鲜的田野,她蹲在地上仔细寻找,每找到一株,就会小心翼翼地连根挖出来,再放进小筐里。弟弟在一旁找蚂蚁,一边玩儿一边问:妈啥时候带咱们去姥姥家啊?她也不回答,弟弟问得紧了,她抛了刀,紧紧抱着弟弟,像是对听不懂的弟弟说又像是对自己说:我也知道妈的病治不好……可我怕我不挖它了,妈的病会更厉害……”她的眼泪一颗颗掉下来,砸在刚露头的小草上。

⑤弟弟没有看见姐姐的泪,很快就被一个爬虫吸引了心神,她擦了擦眼睛,抬头看了看地平线又弯下腰仔细寻找。

⑥这是她七岁那年的第一次流泪,心底的担忧恐惧仿佛也随泪水蒸发了许多,她的希望又生长起来,就像眼前正渐入佳境的春天,更多的时候,她都在给自己构画一个美好的情景,明年春天的时候,当大地上的野花都开了,妈妈就好了,会带着她和弟弟,去采野菜,去田里干活。

⑦可是还没到秋天,妈妈就走了,走得那么远,远到她这辈子也找不到看不着了。妈妈去世的那段时间,她只哭了一次,哭得心都缺失了。她知道从此再也没有妈妈了,和别人家的孩子不一样了。小小的她还想到,以后再学到和母亲有关的课文,或者看到有关母爱的故事,甚至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和妈妈一起走路,她都会觉得心里很难受,那一刻,她知道自己长大了。

⑧秋天快结束的时候,爸爸有事要进城两天,嘱她在家带好弟弟,弟弟其实一直挺乖的,也一直很听她的话。可那天,弟弟就开始找妈妈要妈妈,哭闹不停,她怎么哄也不管用。最后她只好背着弟弟出去走走弟弟在她的背上还在说着找妈妈,说得她心里也痛起来淌了满脸的泪。弟弟摸了一把,问:姐,你的脸出水了!

⑨最后,她背着弟弟来到妈妈的坟前,周围的草已经枯了,西边来的风翻阅着每一种荒凉,弟弟竟然知道这里,他告诉姐姐,听姥姥说妈妈在这里面睡着了,醒了就会出来了。然后他趴在坟上,小声地喊妈,你快醒啊,天都亮了!妈,你醒啊,我想你了!

⑩她再忍不住,也喊了一声:妈,我想你了……”和弟弟一样扑在坟上,泪水一颗颗掉下来,砸在还很新的泥土上。

⑪她牵着弟弟的手往回走,弟弟不哭不闹了,也不用她背着了,他一个劲儿地回头看,他多想妈妈忽然就醒了。他们慢慢地走回家,走向那个没有了妈妈的家。

⑫这一年的十二月,爸爸带着她和弟弟搬家了,搬进了城里,走之前,爸爸带他们去给妈妈上坟,告别,她和弟弟这次都没有哭,她只站在那里,站在淹没了脚的雪地上,想象着春天的时候给妈妈寻找那种治病的草的情景。弟弟却小心地把坟上的雪扒开了一块依然轻声地喊:妈,你快醒啊,咱们要搬家了……”

⑬走的那天下着大雪,亲戚开着一辆小货车来接他们,她和弟弟坐在后排,她看着窗外飞舞的雪花,看着熟悉的村庄如时光一般倒造,心里一片空白。当经过母亲的坟时,她隔窗远远地看着,心里一遍遍地喊着,直喊到一切都遥远了。

⑭她不知道,在城里,有着怎样的生活在等着她,可她却知道,这辈子,她都会记得七岁那年流的四次眼泪。

(选文有删改)

1.面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邻居的话既写出了女孩母亲病重,,也表现了对姐弟俩的同情。
B.女孩“小心翼翼”的挖起草药表现了她对母亲细致人微的爱。
C.姐弟俩重回母亲的坟地后,带着释怀的心情跟父亲进城生活。
D.文章的结尾再次写到流泪,情感真挚,有助于升华文章主旨.
2.“她都会记得七岁那年流的四次眼泪”,请筒要概括四次流泪的具体原因,
3.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然后他趴在坟上,小声地喊“妈,你快醒啊,天都亮了!妈,你醒啊,我想你了!”
4.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筒要分析。
5.班级开展阅读分享会,设置了“人间亲情”和“成长印记”两个主题小包打算分享这篇文章,他可以参与哪个主题的分享呢?请结合全文谈谈理由。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赶早去吃牛肉馍

李丹崖

一人一几案,两把菜刀三口平底锅,众食客排队翘首以待。这就是故乡亳州清晨众人排队购买牛肉馍的场景。

晨光熹微,赶早的人已经起来了,在古城的街巷中遛弯散步,也顺便拎着两笼啁啾的鸟雀在涡河边晨练半个时辰。接下来,他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吃早饭。亳州人吃早饭多半第一选择的是牛肉馍。

牛肉馍的烹饪历史源于元朝。那时候,北方的回民南迁,亳州城西关等地成为回民的聚居区。回民在日常生活中烹牛宰羊,以此为主要食材。他们会把大块的牛肉卖掉,在牛骨等关节上的细碎牛肉,他们也舍不得扔。他们就用这些牛肉,辅以红薯粉丝、面粉、中药材、佐料等做成了牛肉馍。

深秋的故乡原野,弥漫着一派成熟的气息。新收下来的红薯被做成粉丝,粉丝用开水泡发后,剁成两毫米长度的小段,拌上八角、茴香、花椒、胡椒、草果、香叶等数十种秘制香辛料粉末,撒上食盐,切上葱姜末,与牛肉馅调拌匀称后,再把这些馅料包裹在面团中,用手掌按压成饼状,然后用两把菜刀抄起白生生的牛肉馍下入锅中,煎、烤、烹、炸一通操作,看得人眼花缭乱。十分钟许,香味飘散得满世界都是。

再看那牛肉馍,焦酥金黄,放在几案上,咔嚓一下切开,一股香氛瞬间飘散开来,牛肉的香、粉丝的鲜、佐料的馥郁一股脑儿撩人口腹,被切成一块块三角形的牛肉馍,放入白瓷盘中,人们端着盘子,在馆子里或门前的竹桌竹凳前坐下来,再叫上一碗咸麻糊,就着秋风呼噜噜地喝出江河浩荡的气势。

牛肉馍以肉香、脂香、焦香等三香为主要特色,肉食赋予了美食厚味,油脂催发了美食香味,焦酥的皮壳增益了美食的口感。让人一经举箸,欲罢不能。

老街旧巷,很有古风,很多从外地来的客商和游客也喜欢光顾这里。清晨,牛肉馍成了宠儿,老板在上牛肉馍之前一般会问他们是哪里人,若是南方人,老板通常会在一块牛肉馍外面包裹一层豆腐皮,这样吃起来不油腻,又增添了一重豆香。若是本地人,老板大可不必征询客人意见,直接切来,配以咸淡两种麻糊,且吃去。

我上大学那段时间,每每想起故乡,就馋那口牛肉馍。午夜时分,耳畔常常响起牛肉馍馆子里,几案上刀切牛肉馍的咔嚓声,锵然有韵,也会有食客们咀嚼牛肉馍的酥脆声,唇齿之间,如裂帛,令人神往垂涎。

回到故乡工作后,我选择了文化旅游行业,常常带外地的客人去吃牛肉馍,外地客人对牛肉馍的做法很感兴趣,我便带他们去相熟的馆子看师傅们烹饪。

做牛肉馍的师傅多半是闻鸡起舞的,和面,剁馅,调馅儿,装饼,一通忙活下来,不觉东方之既白。客人们早已围拢过来,平底锅下火舌嘶嘶,锅内起锅烧油,生牛肉馍被两把菜刀架到平底锅灶,刺啦——待到一边被熥烹得金黄,抄刀换成另外平面,待到牛肉馍烜得双面金黄,两把大刀铲将之抄起来,把牛肉馍往案板上一甩,锵然落在案板上,牛肉馍的焦酥表皮仍然在吱吱冒油,随着咔嚓咔嚓的菜刀与案板的奏鸣声,牛肉馍被沿着圆心切成一块又一块,一锅牛肉馍很快被分食一空。

很多人吃牛肉馍,喜欢就着大蒜头,蒜能开胃,亦可解腻。蒜剥开了,直接吃蒜瓣,倒也符合皖北人不拘小节的气质。很多从外地来的客人也会效仿本地人的吃法,入乡随俗,先从品尝当地的一种美食开始,这也不失为融入一地的绝妙方法。

牛肉馍承载着皖北地区劳动人民的勤劳美德。它最初被摆在老百姓的餐桌上,一是因其美味,二是因为它特别能抗饿,通常早上七八点吃上一块,正午时分不吃饭,也不会感觉到饿,这是旧时亳州人的智慧,他们把更多的时间用到辛勤的劳作上,老街深处,五行八作、贩夫走卒,各自奔赴自己的营生……

众所周知,武汉人喜欢把吃早饭称之为过早,部分亳州人则把吃早饭称为吃太阳,吃牛肉馍要趁早,烹熟的牛肉馍像极了一轮初升的红日。

⑭“天上日头,地上牛肉,做成馍馍,吃出奔头。这是故乡的俗谚,美食中蕴含着美好的愿景,我想,这也是牛肉馍所能传递的另一种馨香。

(选自《新民晚报》2024年1月19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从设备简单和食客众多两个方面,概括故乡清晨众人排队购买牛肉馍的场景。
B.文章详细描绘了深秋故乡原野成熟的气息,引出对红薯制成粉丝的场景的详细描写。
C.很多从外地来的客人到亳州后也会模仿本地人就着大蒜头吃牛肉馍,算是入乡随俗。
D.部分本地人把吃早饭称为“吃太阳”,一是吃牛肉馍要赶早,二是煮熟的牛肉馍像初阳。
2.文章主要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亳州的牛肉馍?请简要概括。
3.文章写“我”上大学时想念故乡的牛肉馍有何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4.赏析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做牛肉馍的师傅多半是“闻鸡起舞”的,和面剁馅调馅儿装饼,一通忙活下来,不觉东方之既白。
5.文中牛肉馍具有哪些文化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
2024-05-17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老舍先生

汪曾祺

①北京东城乃兹府丰富胡同有一座小院。走进这座小院,就觉得特别安静,异常豁亮。这院子似乎经常布满日光。院里有两棵不大的柿子树(现在大概已经很大了),到处是花,院里、廊下、屋里,摆得满满的。按季更换,都长得很精神,很滋润,叶子很绿,花开得很旺。这些花都是老舍先生和夫人胡絜青亲自侍弄的。天气晴和,他们把这些花一盆一盆抬到院子里,一身热汗。刮风下雨,又一盆一盆抬进屋,又是一身热汗。老舍先生曾说:花在人养。老舍先生爱花,真是到了爱花成性的地步,不是可有可无的了。汤显祖曾说他的词曲俊得江山助。老舍先生的文章也可以说是俊得花枝助。叶浅予曾用白描为老舍先生画像,四面都是花,老舎先生坐在百花丛中的藤椅里,微仰着头,意态悠远。这张画不是写实,意思恰好。

②客人被让进了北屋当中的客厅,老舍先生就从西边的一间屋子走出来。这是老舍先生的书房兼卧室。里面陈设很简单,一桌、一椅、一榻。老舍先生腰不好,习惯睡硬床。老舍先生是温文尔雅的、彬彬有礼的。他的握手是轻轻的,但是很亲切。茶已经沏出色了,老舍先生执壶为客人倒茶。据我的印象,老舍先生总是自己给客人倒茶的。

③有时候,老舍先生正在工作,请客人稍候,你也不会觉得闷得慌。你可以看看花。如果是夏天,就可以闻到一阵一阵香白杏的甜香味儿。一大盘香白杏放在条案上,那是专门为了闻香而摆设的。你还可以站起来看西壁上挂的画。

④老舍先生藏画甚富,大都是精品。所藏齐白石的画可谓绝品。壁上所挂的画是时常更换的。挂的时间较久的,是白石老人应老舍点题而画的四幅屏。老舍先生极其爱重齐白石,谈起来时总是充满感情。我所知道的一点白石老人的逸事,大都是从老舍先生那里听来的。白石老人家里人口很多,每天煮饭的米都是老人自量,用一个香烟罐头。一下、两下、三下……行了!-再添一点,再添一点!-吃那么多呀!有人曾提出把老人接出来住,这么大岁数了,不要再操心这样的家庭琐事了。老舍先生知道了,给拦了,说:别!他这么着惯了。不叫他干这些,他就活不成了。老舍先生的意见表现了他对人的理解,对一个人生活习惯的尊重,同时也表现了对白石老人真正的关怀。

⑤北京过去有一些盲艺人,他们沿街卖艺,有的还兼带算命,生活很苦。他们的玩意儿和睁眼的艺人不全一样。老舍先生和一些盲艺人熟识,提议把这些盲艺人组织起来,使他们的生活有出路,别让他们的玩意儿绝了。为了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他把盲艺人请到市文联演唱了一次。老舍先生亲自主持,作了介绍,还特烦两位老艺人翟少平、王秀卿唱了一段《当皮箱》。这是一个喜剧性的牌子曲,里面有一个人物是当铺的掌柜,说山西话;有一个牌子叫鹦哥调,句尾的和声用喉舌做出有点像母猪拱食的声音,很特别,很逗。这个段子和这个牌子,是睁眼艺人没有的。老舍先生那天显得很兴奋。

⑥一九五四年,我调离北京市文联,以后就很少上老舍先生家里去了。听说他有时还提到我。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写关于老舍先生的几桩事情,表达了作者对老舍先生的怀念之情。
B.文章语言“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看似浅易,其实潜藏许多深情之语。
C.本文表达方式除了记叙,还有说明,如第①段开头就对小院环境和院中的花进行了说明。
D.第①段中的“俊得花枝助”表明老舍先生秀美的文章与受百花滋养有关。
2.阅读文章第①~④段、说说老舍先生有哪些生活情趣。
3.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
(1)四面都是花,老舍先生坐在百花丛中的藤椅里,微仰着头,意态悠远。(从人物描写角度)
(2)老舍先生是温文尔雅的、彬彬有礼的。(从加点词语角度)
4.本文记叙的是关于老舍先生的事情,在第④段却写了齐白石老人的逸事,其作用是什么?
5.第⑤段写老舍先生提议并组织盲艺人演出的事情,有何作用?
2024-05-17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被月光抱住

肖复兴

①德智是我的发小儿,从小学到如今,我们一起度过了六十多年的漫长时光。一晃,从小孩子就晃荡到了白发苍苍。

②春天又来了。德智在微信里说,要快递给我一罐“太平猴魁”新茶。我说,别寄了,明天要有空,咱们在天坛碰面吧。

③上一次碰面,也在天坛,同样刚开春。转眼过去整整两年。会朋友,或有人找,一般,都会约在天坛。天坛,成了我的“私家会客厅”。满园古树,满园清风,何不快哉!

④小时候,我和德智两家离天坛都很近,常来这里玩,不是捉蛐蛐,就是捉迷藏。如今各自搬家远了,但到天坛来还是轻车熟路。到的时候,看见德智正沿着东门内的长廊里来回走,东张西望,在寻摸我呢。两年前,也是他先到,让我惭愧。一块儿坐在长廊里闲聊,多日不见,话自然稠起来。

⑤德智从小喜欢书法,他曾送我一本颜体字帖,又送笔和纸,希望我也练练。字帖和笔纸都落满灰尘,我始终也没去练,尽管身旁有老师。高中毕业,我去了北大荒,德智被分配到北京市肉联厂,炸丸子。六年之后,我调回北京教书,他还在肉联厂,围着一口硕大无比的大锅炸丸子。我笑他,天天可以吃丸子,多美呀。他说:美?天天闻着这味儿,早就想吐了。

⑥那时,我正在创作一部长篇小说,取名叫《希望》,每天下课回家写一段,晚上到他家那间只能放一张床和一张小桌的小屋找他,得意洋洋地读上这一段。他认真听完,然后,给我看他写的毛笔字。就这样,上下半场交换位置,比试武艺,相互鼓励。30万字的小说写完了,最后,也没有任何希望,成了一堆废纸。他写了一幅大大的横幅楷书,贴在他屋的墙上:风景这边独好。

⑦坐在长廊的椅子上,天马行空,忽然,德智问我:“张书范,你认识吗?”我知道这个人,书法家,楷书写得不错,当过北京书法家协会的副主席。德智说:“有一次,偶然间,我写的一幅小楷让张书范看见了,连问是谁写的?知道是我写的之后,他问:你加入书协了吗?我说没有。他立刻叫人找了一份入会申请表给我。我就这么加入了北京书协,完全靠人家张书范的举荐呀。”

⑧我说:“也是你写得好,才会有张书范的慧眼识金。”德智连连摆摆手说:“以前,我根本不认识人家;往后,再没有见过人家。你看,我入会,没送过一点儿礼,太简单了吧。”我说:“好多事情,就应该这样简单。现在,有些地方,风气不正,才闹得复杂了。”德智轻轻叹了口气,说:“你说得对,正因为这样,我一直想感谢人家,这么多年过去了,一直惦记着这事。”我笑着对德智说:“他早就退休了。也许,他早忘了这件事了呢。”德智瞅瞅我说:“我可没忘啊。”

⑨有些事情,有人觉得小,有人觉得大;有人牢牢记住,能记一辈子,有人却很快就忘得干干净净,一般还会赖时间无情。其实,并非人的记忆力有好坏,反倒是记忆有选择性。

⑩和德智分手,我在天坛又转了一圈,走到祈年殿前,忽然想起,刚读诗人李南的一首短诗《半夜醒来》:

⑪有一句诺言/至今也没有兑现//有一个人/想忘也忘不掉//有一本书/始终没有读懂它的真谛//有一处风景/盘踞在旅途的尽头//有一只流浪狗/风雨中没能带它回家//有一件往事/改变了今生航向//半夜醒来,只见窗外月光涌进/紧紧地把我抱住,

其实,并非任何人半夜醒来,都会被月光紧紧抱住的。我想,德智会的。半夜醒来,明澈澄净的月光,总会把他紧紧地抱住……

(选自《河北日报》2022年4月24日,略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智连连摆摆手说”,“摆摆手”表示不是自己字写得好,主要还是对方的举荐。“连连”表明态度坚决。
B.“记忆有选择性”,不同的人记忆的选择不是由记忆力的好坏决定的,而是由个人的经历、性格、品质等方面决定的。
C.文章采用倒叙的叙述方式,使得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严谨。
D.天坛的环境烘托了朋友见面的融洽氛围与喜悦心情。
2.根据文章的内容,从德智的角度在下面的括号处填写恰当的事件。
__________→德智送“我”纸和笔→__________→德智和“我”相互鼓励→__________→德智的“记忆”令我感慨。
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⑧节划线句。
4.揣摩下列两处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并作分析。
(1) 两年前,也是他先到,让我惭愧。
(2)他写了一幅大大的横幅楷书,贴在他屋的墙上:风景这边独好。
5.结合文章分析德智的形象特点。(不少于两点)
6.如何理解“其实,并非任何人半夜醒来,都会被月光紧紧抱住的。我想,德智会的。半夜醒来,明澈澄净的月光,总会把他紧紧地抱住……”的含义?
2024-05-15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