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散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355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1 . 文学社开展散文阅读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甜醅子与乡愁

邵婷

①那些关于幼时的种种记忆,都已随着我的长大淡化成一帧一帧模糊的影像,只有那月光下飘荡着的馥郁甘甜的甜醇香味,始终萦绕在鼻尖,不曾散去。那些和萤火一同醉倒的夜晚,尤为深刻。

②甜醅,即甜醇子,又名酒醅子,以燕麦、莜麦或青稞为主要原料。姥姥制作甜子的手艺极佳,每逢端午来临,姥姥总要亲自把关,遵循传统。先拣去莜麦的瘦秕,再把莜麦放在姥爷亲手编制的簸箕内再三搓拌,去其浮皮,然后放进锅内煮八成熟捞出放案上晾,依分量多少比例加入酒曲子拌匀,入瓷盆内,置热炕头或灶上捂严发酵。

③接下来的几日,我无时无刻不在惦念着盆中羞于露面的甜酸,它好似那洞房花烛夜的娇羞新娘,在捂得严实的盖头下面酝酿着心意。两三天后,便可闻到四周萦绕着的清香酒味。甜醅能否发酵成功关键在于掌握温度,而揭盖时间却因季节不同,这就全凭酿造者的经验了。姥姥每次瞧见我小馋猫似的在酿造甜的盆子周围滴溜溜转,伸手抓起我的衣襟,嘴里念叨: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再等两天味道才正宗。我稍显失落,耷着脑袋答应了一声,转念想到两天后便能到口的美味,顿时笑逐颜开。清凉醇香早已入得心来,只要想想那令人齿颊生香的佳肴美馔,就已醉得不能自已。

④经过数日的等待,在我的注视下,姥姥将甜醅从热炕上请了下来,掀盖揭盆,甜醅酒的浓香率先从盆内溢出,钻出屋子,飘入邻家屋檐。这边还未饱食,就听到邻家大婶的喊声:她姥的甜醅子出炉了,娃娃子有福喽!

⑤低头瞧盆内,颗粒细长的莜麦,皮薄面多,洁白如玉,润滑甘美,漂浮在琼浆之上,仿佛未化的残雪,恰似初晒的井盐,轻轻盈盈,白白糯糯,看得人口水直流。甜醅柔软黏糯,口味独特,浸在舌尖,味美香醇,令人心头。

⑥甜醅虽甜,我最爱的却是甜酸发酵时反复生成的甜醅酒。盛一碗甜醅酒捧在手心,成了一种十足的诱惑,润入咽喉,让人荡气回肠。杜甫《客至》一诗中有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的句子。醅,意即没有过滤的酒。加上一个甜字,大约就是这种没有过滤的酒是甜的,这也符合甜醅的特点:甘甜如饴,酒香醇厚,令人口舌生津。

⑦幼时的回忆里,甜醅酒总是与月光、夏夜、萤火等美好的景物融汇在一块儿,氤氳着香气,在心间起涟漪。白日里,姥姥姥爷在田塍地垄经受烈日的暴晒,汗如出浆,口渴难耐;到了夜里仍是酷暑未消,高大柳树间蝉声嘶鸣。这时,姥爷总会搬一把椅子放在屋檐下,手把蒲扇坐在椅子里,一下一下有规律地摇着。我们在屋檐下纳凉之时,桑竹无风,姥姥推开吱呀吱呀响的厨房门,舀一碗甜醅酒捧出。当甜醅酒一口一口饮下去,浑身上下立觉舒爽,通透无比。满天星光,夜色深沉,月光轻轻,如水似雾,从屋檐下,萤火虫在树林间游荡,酒香弥散。夜里,半梦半醒间闻得一丝清甜,耳边响着家人均匀的呼吸声,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⑧甜酪子,夏天食之能清心提神,去除倦意;冬天食用则能壮身暖胃,增加食欲。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夏夜的蝉鸣散去,萧瑟的秋风匆匆,卷来苍白孤寂的冬日,二三友人围坐火炉旁,一句话,一句甜醅子,一口甜醅酒,胃暖心热,胜却人间无数珍馐。

⑨如今我回到陇上老家,最喜在家乡的小巷子里穿梭,邂逅无数售卖甜醅的摊点。在纤尘不染的玻璃罩里,青花大瓷盆里盛满晶莹的甜醇,甘甜爽口,滋润着人们的脾胃,也滋润着每一个恬淡的日子。一口清甜下肚,心里的苦楚,也会少几分。

(选自《西安日报》2023年12月22日)

1.文章围绕“甜醅子”回忆了往事,请完成下表。

2.散文语言富有美感。请根据括号中的提示,品读下面两个句子。
(1)盛一碗甜醅酒捧在手心,成了一种十足的诱惑,润入咽喉,让人荡气回肠。(从词语的角度赏析)
(2)一句体己话,一勺甜醅子,一口甜醅酒,胃暖心热,胜却人间无数珍馐。(句式从的角度赏析)
3.下列诗句最能表现“我”对“甜醅子”情感的一项是(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B.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C.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社员晓文在读了文章后深有感触,以“故乡的味道”为题,配图是纤尘不染的玻璃罩里,青花大瓷盆里盛满晶莹的甜醅,发了朋友圈。请你以“故乡的味道是萦绕在鼻尖的甜香味”为总起句,为他的配图写一段文字。
昨日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广东省东莞市常平镇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小城来客

罗瑞花

(一)

①有段时间,当电梯下到九楼时总会停下,一位清瘦的老人担着菜篮子进来。我忙往里边靠,生怕他的篮子挂了我的丝袜。他歉意地对我笑笑,我向他道声,我们成了熟人。

②他老家在青溪,那儿少水田多沟壑,漫山遍野生长着翠竹。老伴过世后,在城里教书的儿子把他接来同住,他在儿子的家里清坐了一个星期,心如一块荒地,空空荡荡,没有着落。

没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肩膀上挑起了担子,手里有活计,日子就顺溜了。他把扁担放进菜篮子的棕绳套里,挑着出了电梯。

④下班时,我顺路去菜市场,在菜市场的边上,看到了他。他戴着草帽,穿着发黄的白汗衫,扁担横放在地上,坐在扁担上忙活,我记忆中乡村的爷爷伯伯都是这个样。

⑤他在小木墩上削竹筷子,看到我,有些羞涩地笑笑:没有什么时新菜,都是些乡里的土货。

⑥我搜寻着他的担子。一个菜篮子装满了加工好的竹器,另一个装着生姜、蒜瓣、马铃薯,外相不太光鲜,个头也不齐整,但土块抹得很干净。在菜篮的一角,码着一小堆草药,矮山茶、万岁藤、车前草等等,都用翠绿的棕叶扎着。

⑦我欣喜不已。这些生长在田边山野的草药,在儿时,母亲都教我认识过,伤风脑痛都靠它们煎水喝,葛根、山麦冬还挖了去药铺换零花钱,还有那用来捆扎的翠绿棕叶,更是我心底的一个情结。母亲去镇上卖菜,长长的丝瓜、豆角,紫色的茄子,嫩嫩的白菜苔,都用绿绿的棕叶一把一把扎好。母亲说,过去学生给私塾先生送菜,如果用草扎着,先生会训斥学生把他当牲口,送草给他吃,当场把菜扔了。菜是卖给人家吃的,也不能用草捆着。母亲的菜每次都最早卖完,这些长长软软的棕叶也帮了大忙吧。

⑧我知道矮山茶、淡竹叶、山麦冬、白茅根煎水能润泽我那嘶哑的喉咙,每样都拿了一小把,我还喜欢他剖得细致而匀称的锅刷、竹筷子和量米的竹升子,那些,都是儿时厨房的味道。

⑨有个女人有点匆忙地走过来,看到菜筐里有一袋选好了的蒜瓣,提着那袋要老人称,老人说:这是别人买了忘记拿了,我给他带来三天了,他怎么还没记起来。

⑩买蒜的女人说:你先卖给我,他什么时候来拿,再给他称几斤不就行了吗?老人停了一下,说:那不行,人家付了钱,东西就是人家的了,我怎么能随便调换呢?

⑪围在他担子边上的人都笑了,他的话,他的土货,充满了古意和温暖。

(二)

①爱人的一大串钥匙丢了,是晚上来学校接我时丢的,爱人很懊恼。

②我安慰他说:明早去学校我再找一遍,兴许就找到了。

③第二天清早,行人稀少,路面一目了然,但街道已被打扫干净了。我心里打鼓:钥匙真的丢了,要换好几把锁呢。来到红绿灯街口,一辆垃圾收集车停在那儿,橘红色马甲们忙碌着,我抱着侥幸心理向他们打听有没有人捡到钥匙,他们都说没有。那个蹲在地上的司机问我在哪一线路丢的,我告诉了他,他说,那一路的清扫是由一位老姑婆负责的,她平时都到得早,今天还没把垃圾装来。

④过了一会儿,一个头发花白身材瘦小的女人吃力地拖着垃圾桶急匆匆赶来了,怎么搞到这个时候?司机大声喊道。

那个摆夜宵的地方,到处是垃圾,我用力扫过去,听到一串钥匙落到排水沟去了。我想,糟了,钥匙丢了多不方便啊。如果落在路上,总有人寻到,我把人家的钥匙扫进了水沟,不捡上来人家就永远找不到了。我只好挪开排水沟上的水泥花格,在水沟里淘了好一阵……”

⑥我赶忙走过去,从她手里接过钥匙看,真是爱人的那串。我高兴得很,拿出钱包掏钱感谢她,她说:这有什么,我捡的钱包都还给人家呢。是你家的,你拿走就是。她倒完垃圾,疲惫地坐在水泥台阶上。

⑦见我还站在那里,她挥动着那只青筋突出干瘦乌黑的手,示意我走。我对她道了声谢,走了。

⑧一连几个早晨,在红绿灯街口,在那一溜橘红色马甲中,都没有见到这位老姑婆。我忍不住向司机打听,司机说,农村正在搞美丽乡村建设,她回乡里做保洁员了。

⑨洒水车那熟悉的音乐裹挟着水花,从街口呼啸而过,留下一片清爽。我迎着湿润润的空气,走在洁净齐整的街上,想起了她。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和句子,分别品味其表达效果。
(1)赏析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围在他担子边上的人都笑了,他的话,他的土货,充满了古意和温暖。
(2)请从修辞的角度对文中划线句子赏析。
他在儿子的家里清坐了一个星期,心如一块荒地,空空荡荡,没有着落。
2.细读文章,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中的 “她”的形象。
3.在文章中用“小城来客”做题目有什么含义呢?
4.文中的小城来客存在于每一个城市中。你生活的小城里还有哪些其他的来客?说说他们的故事。
昨日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我的读书故事》,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读书故事

邢敦岭

①也许我与文字有一种命中注定的缘分。

②记得很小的时候,还没有入学启蒙,我便经常翻看叔叔的小学课本里的插图,还特别喜欢闻书本里的墨香味。

③上小学二年级时,我常与邻居二柱一起同桌学习。一天,二柱从书包里鼓捣出一本书来,用一只手围成喇叭筒状趴在我耳朵上很神秘地说:给你本书看,看完了还我,可不准再传给别人。我一听有书看,立马眉开眼笑,连连点头:那是,那是。我接过书,哪敢放在桌面上看,而是半放在抽屉里半放在大腿上看,而且两只手把书压得紧紧的,生怕人家给抢去似的。这是一本形状近似于正方形的儿童读物,既无封面也无封底,只剩下当中几页,还撕得少皮无毛的,不是缺个角就是扯开个大口子。可就是这么一本书,我却如获至宝,读了一遍又一遍。我边读边为这本书的前后部分被撕掉而深深地惋惜,曾不止一次地问二柱,这本书的书名叫什么,撕去的内容是什么。他总是装聋作哑地不予理会,问多了,二柱便不耐烦了:你个憨瓜,我怎么知道?你去问书里的那个小孩吧。

④后来,二柱告诉我,这本书是他的哥哥从旧书堆里捡来给他的,据他哥哥讲,书名叫《找红军》,至于撕掉的是什么内容他就不知道了。多少个夜晚啊,我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很为书里那个小孩的命运担忧:他找到爸爸了吗?他在路上遇到白匪军了吗?他饿了怎么办?他夜里在哪儿睡觉的……我绞尽脑汁地填补着撕掉的空白,整个儿融化到书的情节里去了,以至忘了难挨的饥饿和寒冷。当时我家兄弟姊妹多,连吃咸盐的钱都没有,可我有了这本书做伴,从没感到过饥饿。原来,书本可以忍饥,知识可以挡饿。

⑤第二年的暑期后,我需到七里路外的学校上学。街上有个李师傅,开了一间剃头铺。为了吸引小学生来剃头,他购置了几十本小人书(连环画册)挂在室内后墙上。因他只收剃头费,看书免费,我们称其为免费图书馆。由于学生大多喜欢看小人书,李师傅的剃头铺也逐渐红火起来。那时,我总是在免费图书馆前转来转去,因无钱剃头,不好意思进去白看书。我站在门前直直地瞅着那几本正在被学生们翻看的小人书,眼馋得直咽唾沫。李师傅正在忙活,瞥见我戳在门外的窘状,笑着说:小同学,屋里坐吧,有书看呢。我巴不得听到这句话,连声说:谢谢李师傅!便走到后墙拿了一本小人书,一瞅,屋里的地盘实在太小,两条长凳上几个学生几乎坐满了一屋,又不准拿到外面去看,我左瞅右瞅,最后只得在屋子东北角里坐在扫地用的笤帚疙瘩上看书。看着看着就完全进入了角色,连我的呼吸也随同书里的人物一起一伏。

⑥我禁不住书的强大诱惑,天天到免费图书馆去读书。李师傅热情如初,可我心里却过意不去。于是决定在剃头铺里剃一次头,报答李师傅一下。可我又拿不出一分钱来,这可如何是好呢?经过一番思索,我终于想出来一条无奈之计——借钱剃头。于是,我没经家里同意,狠狠心向二柱借了一角钱,由他陪我去剃头。我从来没在剃头铺里剃过头,李师傅见我爽快地拿出一角钱来,略作迟疑,便动手给我剃起来。他边剃头边向我询问钱的来历,我撒谎说是家里给的,可二柱却纠正说是我向他借的。李师傅没再说什么,笑了笑,便岔开话题。剃完头,李师傅把一角钱硬是塞在了我的衣兜里,说什么也不愿收。顿时,我的两行热泪像断了线的珠子直往下落,我哽咽着,泣不成声地说:谢谢李师傅!便转身逃也似的跑出门去。小同学,以后尽管天天来看书,该剃头时我会免费给你剃头的,啊……”后面追来李师傅的声音。

⑦由于读书成癖,同学们给我取了个外号邢书记,因借书要记上书名和自己的名字,记的次数多了,便成了书记

⑧实在应该感谢书,让我吃了一顿又一顿饕餮大餐!

⑨书啊书,我的挚友,我的乐园!

(节选自散文集《遥远的乡村》,有删改)

1.文章写了“我”少年时期与读书有关的往事:很小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小学二年级时,“我”痴迷地看二柱借给我的《找红军》,会因这本书的前后部分被撕掉而______________(情感),也会为书中小孩的命运而担忧;第二年的暑期后,___________,感到过意不去,于是狠心向二柱借钱剃头,为李师傅不愿意收钱而_________(情感)。
2.第⑤段划线语句形象生动,富有情感。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3.结合全文内容,谈一谈你对第⑨段的理解。
昨日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人生没有永远

杨绛

①自从迁居三里河寓所,我们好像跋涉长途之后,终于有了一个家,我们可以安顿下来了。

②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例如阿瑗小时才五六岁的时候,我三姐就说:“你们一家呀,圆圆头最大,钟书最小。”我的姐姐妹妹都认为三姐说得对。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③他们两个会联成一帮向我造反,例如我出国期间,他们连床都不铺,预知我将回来,赶忙整理。我回家后,阿瑗轻声嘀咕:“狗窠真舒服。”有时他们引经据典的淘气话,我一时拐不过弯,他们得意说:“妈妈有点笨哦!”我的确是最笨的一个。我和女儿也会联成一帮,笑爸爸是色盲,只识得红、绿、黑、白四种颜色。其实钟书的审美感远比我强,但他不会正确地说出什么颜色。我们会取笑钟书的种种笨拙。也有时我们夫妇联成一帮,说女儿是学究,是笨蛋,是傻瓜。

④我们对女儿,实在很佩服。我说:“她像谁呀?”钟书说:“爱教书,像爷爷;刚正,像外公。”她在大会上发言,敢说自己的话,她刚做助教,因参与编《英汉小词典》,当了代表,到外地开一个极左的全国性语言学大会。有人提出凡“女”字旁的字都不能用,大群左派都响应赞成。钱瑗是最小的小鬼,她说:“那么,毛主席词‘寂寞嫦娥舒广袖’怎么说呢?”这个会上被贬得一文不值的大学者如丁声树、郑易里等老先生都喜欢钱瑗。

⑤钱瑗曾是教材评审委员会的审稿者。一次某校要找个认真的审稿者,校方把任务交给钱瑗。她像猎狗般嗅出这篇论文是抄袭。她两个指头,和钟书一模一样地摘着书页,稀里哗啦地翻书,也和钟书翻得一样快,一下子找出了抄袭的原文。

⑥一九八七年师大外语系与英国文化委员会合作建立中英英语教学项目,钱瑗是建立这个项目的人,也是负责人。在一般学校里,外国专家往往是权威。一次师大英语系新聘的英国专家对钱瑗说,某门课他打算如此这般教。钱瑗说不行,她指示该怎么教。那位专家不服。据阿瑗形容:“他一双碧蓝的眼睛骨碌碌地看着我,像猫。”钱瑗带他到图书室去,把他该参考的书一一拿给他看。这位专家想不到师大图书馆竟有这些高深的专著。学期终了,他到我们家来,对钱瑗说:“Yuan,you worked me hard”,但是他承认“得益不浅”。师大外国专家的成绩是钱瑗评定的。

阿瑗是我生平杰作,钟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她上高中学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⑧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⑨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⑩人间也没有永远。

⑪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⑫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节选自《我们仨》,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杨绛先生用朴素淡雅、平和幽默的语言,回忆了她和钱钟书、女儿钱瑗一家三口的生活,温暖而动人。
B.作者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的寻常细节来表现人物不平常的真性情,可谓“以小见大,平中见奇”;剪裁精当,有详有略,以写钱瑗为主。
C.“他可高大了”一句中的“可”字用儿童口吻,表达了杨绛对钱钟书高深学问的钦佩和自豪。
D.在文中,钱钟书、杨绛夫妇学贯中西,却对女儿“实在很佩服”,因为女儿为人刚正、待人真诚、学问渊博、大智若愚。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的妙处。
阿瑗是我生平杰作,钟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她上高中学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
3.根据你的理解,具体说说第⑫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4.《人生没有永远》一文中,杨绛先生在耄耋之年回忆了一家三口往日的生活,我们在学过的课文《老王》里也能看到他们家的生活点滴。请结合两篇文章中任意一篇内容,说说杨绛一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昨日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各题。

倾听春雨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细品诗句,诗人很是陶醉于听雨的惬意和浪漫,我心甚是向往。不料,今夜心烦意乱,毫无困意,碰巧窗外下起了一场春雨,于是也来学古人的雅兴——听雨。

②听雨,用耳朵聆听,要想听出几分诗情来,首先得将心清理干净,给听来的雨留下一块安顿之地。抛下世俗杂念,宁静、淡远起来,只等雨入得心来。沉寂的夜里,世界一下空了,只有我和雨同在。

③起初,响起零星的雨声,悄悄地,怯怯地。雨之所以选在这寂寞无声的夜落下来,只因春雨是一年之中的初雨,初即新,是新的都有几分羞涩,几分试探,如新娘,用夜做了盖头。零星的几点雨,是带头雨,将军雨,紧跟其后的雨,从山的那头齐齐奔涌而来倾泻而至。这雨组成一堵有声的可穿越的墙,逐渐缩小范围,近了,近了,将整座房子淹没了。夜,本来就隐去了万物,各自有了独立性,而这时的雨声,也彻底将三尺之外的世界隔离了,腾出一个独我的空间,这时是最适合想事的。无雨的夜晚,显得单调,有雨的夜晚则是闹中取静,是真正的静。随着哗哗的雨声入心,能涤荡心尘,使之清亮干净。同时,雨也能将世间的不平和肮脏洗刷得洁净明亮。

④这雨声不是古人笔下的雨打芭蕉,而是打在了窗外青翠的松枝上、水仙花细小的花瓣上、黑润的泥土上、透明的玻璃上。似一位姑娘轻盈的步调,这是春姑娘从天宫里来,视察春天里花儿草儿的工作来了,因为这些生灵是春的使者,它们答应将春天装点成花红柳绿的模样。听,沙沙沙沙,春姑娘的脚步越来越急促,她要趁着夜色将春的美洒满人间,因为仙子是不能让尘世中的人目睹她的芳容的。雨下得越来越紧,雨声杂中有序,仿佛聚集了一群姑娘在忙碌着,她们的动作匆忙而又娴熟。

⑤黑夜中的万物本是没有形状的,是隐匿的,但雨声能将它们找出来。你听,那柔曼的是池塘,那清脆的是石缝,那轰响的是铁皮屋,那沉闷的是泥土,一同合奏出一曲动人的乐章。千家百院的水汇在一起,在大街小道上汇成了急流,淙淙声不绝于耳。

⑥忽地,雨声飘远了,寂静的一片,春姑娘一定是去了村东头的杨柳岸了。她在那里给待绿的柳树点上了无数嫩黄的芽苞,只待春风柔柔地一吹就绽开了;或是去了村西头的麦田,洒下一片甘露,泥土变得湿漉肥沃起来,禾苗酣畅地吸吮着;或是去了远处的山头,那里有更多春的萌动,需要春雨牛奶般的滋润。

⑦被雨水洗过的夜,温润清晰。行行青瓦间的积水,从屋檐上点点跌落,在那咬耳,在那窃窃私语。雨水自天上来,突降凡尘,为各自的去向居所,或沾沾自喜,或忧怜悲叹。夜深了,这些声音渐息,它们或许是说累了,也许是想到了随遇而安,都睡去了。它们明天得早起,该润土的润土,该催芽的催芽,该养花的养花。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一阕《虞美人·听雨》道出了多少人心中的感慨。是啊,悲欢离合总无情,一场雨,谁也无法预料会下多久,也许几分钟就没了,也许一整夜,只有把握有雨的时刻,将她细细聆听,才不负一场春雨情。就像谁也无法预测人的生老病死会在何时发生,所以得珍惜当下的日子,才不负一场生命情。

⑨次日,雨过天晴,阳光破窗而入,放眼望去,山也朗润,水也清和。昨夜的心烦意乱,早已随雨夜的逝去而归于平静。

1.标题“倾听春雨”的作用。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对作者笔下的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初,响起零星的雨声,悄悄地,怯怯地。——春雨稀疏
B.紧跟其后的雨,从山的那头齐齐奔涌而来倾泻而至。——雨水急促而密集
C.听,沙沙沙沙,春姑娘的脚步越来越急促。——雨势渐大
D.行行青瓦间的积水,从屋檐上点点跌落。——雨声喧嚣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
4.从全文看,我们能从“倾听春雨”中获得怎样的人生感悟?
昨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困难(0.15) |
6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湖畔那个瘦小的身影

赵汀生

①秋风瑟瑟,已颇有些寒意,但湖畔晨练者依然不少。远处一高一矮两个紧挨着的身影,在湖边缓缓挪动,在晨练的人群中显得有些特别。我好奇地近前,见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年男子,右小腿上缠着绷带,他右手撑着湖边齐腰高的栏杆,左臂由一个瘦小的老妇人搀扶着,一步一拐地向前,像是在进行康复训练。

②“儿子,累了就歇会儿吧。”原来是一对母子。母亲从随身携带的布包里取出一个伸缩凳,拉开放在地上,自己坐着试了试,感觉稳妥了,才小心翼翼地扶儿子坐下。休息一会儿,训练继续。到了栏杆的尽头,母亲安置儿子坐好,自己则朝来的方向走去。到了栏杆的另一头,她将停在近旁的轮椅推过来,扶儿子坐上去,而后掉过头,推回到刚才放轮椅的地方。儿子下来,又撑着栏杆蹒跚前行。也不知他们每天早上要这样往返多少趟。

③之后好些日子,总能见到这对母子。

④如今,儿子腿上已没有了绷带,抬脚时身体也平稳了些。那天,见他离开栏杆,脱开母亲的手,身子有点摇晃地站立了片刻,又挪了几步,突然趔趄一下,母亲眼疾手快地把他扶住。他靠在栏杆上,额头冒出豆大的汗珠。母亲急忙拉开伸缩凳,扶他坐下,用纸巾帮他揩汗,也揩着自己脸上的泪水,喃喃道:“儿子啊,要是我这条腿能换给你该有多好……”

⑤我的脑海里倏地浮现出母亲为我流泪的情景。

⑥高中一毕业,我就成了生产队“抢收抢种”的劳动小组长,主要职责是带头出工出力。每天早上五点出工,晚上八点收工,劳动强度达到了我身体能承受的极限。没多久,我就病倒了,轻轻呼吸一下,胸部就刺痛难忍。当晚,母亲一次次地到我房间看我,几乎一夜未合眼。天刚蒙蒙亮,她就出门,去山上寻找当地人常服用的一种祛伤草药。午后,母亲才回来,她顾不上吃饭,立即将草药与两个鸡蛋一起熬煮,然后端到我床前:“快趁热喝下。一个刚出校门的孩子这么干活怎么受得了,要是年纪轻轻就伤了身体,一辈子怎么过啊!”她背过身去,一把抓起胸前的围裙,擦拭着脸上的泪水。

⑦转眼到了冬季,生产队长安排我参加大队的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去开山修筑一条机耕道。弟妹们听说我去修路可放炮炸山,都觉得好玩。做晚饭时,母亲把我叫到厨房帮忙往灶中添柴。她边炒着菜边对我说:“专业队锻炼人,工分也高,能去当然好,但你一个瘦弱的读书人,怎么会抡八磅锤凿山放炮呢?”见我未吭声,盖上锅盖后,她怔怔地看着我,几次欲言又止。火舌窜出灶门,映红了母亲的面庞,我分明看到她脸上有两行泪痕。

⑧世界上有这样一个人:她给了你生命,且一辈子都不求回报、无怨无悔地为你付出;当你最需要有人眷顾时,她会出现在你的面前;当你经历艰难困苦时,她会淌下担忧的泪水……这个人,就是母亲。

⑨太阳越升越高,将周边的云彩染得通红。湖岸上的花卉树木依然葱茏,在霞光的映照下仿佛镀上了薄薄的一层金。晨练的人渐渐少了,湖畔推着轮椅回家的那个瘦小的身影,也在东边渐渐远去,好像欲融入朝阳。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12月1日,有删改)

1.选文中两位母亲流泪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选文的细节描写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请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
3.有读者认为选文第⑨段可以删去,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4.关于母亲与孩子,有这样一句话:“孩子是母亲的铠甲,也是母亲的软肋。”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昨日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水磨沟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阿公的中药铺

庄泽远

①我家后院的门一开,便得见河对岸的文光塔。从文光塔向南走一段,就到了早年阿公经营的中药铺。说早年也不对,我上中学时,药铺还在。

②阿公的中药铺是从他的阿爹那里继承而来的。自我有记忆起,阿公便喜欢同我絮叨各类草药的作用以及他多年来的行医经验。他常唤我坐在高高的小凳上,陪他问诊开药。与其他重实践不重医理的郎中不同,阿公熟读医书,常常说些我听不懂的话。中医讲究阴阳,天地有阴阳,人体也有阴阳,中医就是要调和阴阳,使之处于中和的状态,人才不会生病。”“邪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邪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阿公这套阴阳的理论还用在占卜、相亲、乔迁,别处灵不灵我不知道,但他开药方从未失手。我想,一阴一阳谓之道,以阴阳致中和就是阿公的道。

③相比起痴坐,还是抓药好玩许多。我常瞎抓一把来考阿公,有一次攥了把根圆柱状、光滑无毛的玩意儿去问阿公。这是当归,传说有位男子为治妻子的产后血症跋山涉水到峨眉山下求医问药,三年后终于得到良药,而妻子在家三年望丈夫归家,故后人将此药唤作当归。又抓过三七,三七三七,要长三到七年药力才最强诸如此类。我印象最深的是蛇娘救公主所用的龙胆草。我听不进阿公玄妙古奥的道理,却无心插柳地记住了许多相关的历史人物、狐妖虎精的故事。所以,年少的我深信,每个带着岁月刻痕的药柜子里都藏着一个神魔鬼怪。

④药铺除了卖药,还有代人煮药的营生。潮汕人擅用土瓦罐煮汤,用它来煮草药也极好。罐体六面被燃着暗火的草木包围,瓦罐利用气体的热量传递来煎煮中药,久煨不沸,不施明火,不伤药材之性,使各种药物的精华浓缩于药汤中。阿公会在瓦罐的盖子上留一个小孔,用来平衡罐体内部的气压。(1)在药汤煮好之前,透过小孔脱逃的气味悄悄混进空气中,进而被我吸纳。不知道是不是生长环境的关系,我尤其喜爱中药的味道。纯粹的中药味不比诸如中药煲鸡等加入药引的汤汁那般鲜美,它寡淡而平凡,但透着某种风骨。细细辨别,中药的味道也富有层次:当归,浓烈冲鼻,空气中能闻出苦涩;大枣,甘平而兼得清香;三七,略带腥味,苦中回甜;川贝,微带苦味,却不难闻,比之当归味道略淡……当各种药物混杂在一起时,味道就更趋丰富而独特了,每服药都有各自的味道。每当我辨识出罐子里的药材时,(2)阿公便喜形于色,乃至于将求医者晾在一旁,陪我细细琢磨。

⑤我真切喝进嘴里的,是阿公亲手泡的洋参茶。记忆里,家中的小库房永远堆积着如山的中草药,号称百草之王的洋参会被郑重地放置在小孩儿碰不到的阁子里。备战高考的每个晚上,阿公总会为我泡上满满一杯洋参茶。他先将剪碎、洗净的洋参粒铺满杯底,随后注入滚烫的热水,拧上盖子,仿佛将我的一切关于神魔鬼怪的幻想一气糅进杯子里。然后,像耐心的老妪一样候足一个小时,待其生发完全,再慢慢拧开盖子,一股幽远而馥郁、仿佛来自洪荒的草药之气裹挟着氤氲的水汽直潜入心底。那种芬芳,不似清茶的朴素,也不比浓茶的苦闷,沉郁厚重,绕梁不绝。

⑥每晚读书累了,我便合上书本,陪阿公坐坐。那年年初,阿公在家不慎滑倒,住院三个多月。出院后,在子女们的劝说下,他才无奈同意关掉药铺。与我闲谈间,阿公总是不动声色地说到过去,说到我在孩提时同他一道问诊、煎药的往事。我能从阿公的言辞中捕捉到他希望我继承中医事业的念想,只得顾左右而言他。

⑦毕业后,我没有如阿公所愿去上中国最好的中医药大学,却义无反顾前往广州求学,那是中国最重要的商业城市,故乡被抛却在身后,渐渐成为他乡。

⑧去年秋天,我短暂地回了趟家,整理完阿公的遗物,我绕道来到他的中药铺。铺门紧闭,灰尘落满窗棂,阿公走了,没有了主人的中药铺也终将消逝。一砖一瓦仍旧熟悉,我坐在高高的凳子上看阿公开药方、看药铺人来人往的光景仿佛近在昨日。我似乎又闻到了药材的甘香,那是萦绕在我生命中最迷人的香气,永远不会消散。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03月11日15版,有删改)

1.本文②~⑤段写了“我”和阿公之间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1)在药汤煮好之前,透过小孔脱逃的气味悄悄混进空气中,进而被我吸纳。(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阿公便喜形于色,乃至于将求医者晾在一旁,陪我细细琢磨。(从描写方法角度赏析)
3.选文结尾段写到“我似乎又闻到了药材的甘香,那是萦绕在我生命中最迷人的香气,永远不会消散”,你是如何理解“最迷人的香气”的?
4.对于文章的主题,有人认为是体现“人间亲情”的,也有人认为是表现“中医药文化传承”的,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昨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昆仑石

冯文超

①走进昆仑山口,就被那巍峨苍莽的山势所震撼,群峰巉立,突兀高峻,上干云霄。四季不化的冰凌雪雾,让昆仑山的磅礴里又多了几分清冽。哦,真不愧是万山之祖!让人惊叹不已!

②顺着109国道,从一个叫南山口的地方走进去,这一路,看吧!群峰相连,峰回路转,相迎相送,虽海拔高度不一,但都是巍峨巨石筑成的山体,山石大多呈青灰、赭黄、赭红色,给人感觉如翻阅时间久远的巨型线装书册,又有朱笔勾画。这样一页一页地读着,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个个历史身影,峨冠博带的屈原大夫也飘然而来,曳袖长吟《九歌》: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杨兮浩荡……

③与我们正在行走的青藏公路平行的,是那条青藏铁路,锃亮的钢轨上跳动着耀眼的光。这两条天路齐头并进,如长梯向昆仑山深处延伸……我注意到,那覆着积雪的铁路路基,是由一块块道砟组成,同行的铁路工务部门的同志说来自昆仑石,而公路也是由小小石渣铺底。

哦,昆仑山是它们的母体。

⑤记得以前我去过山下的一个叫南山口的采石场。那是生产道砟的地方,工人告诉我,昆仑山石大多为青麻岩,坚硬度仅次于花岗岩石,是做铁路道砟的好材料。拿起两块石头相撞,顿有钢铁铿锵之声,由于它坚硬无比,粉碎机的钢板经常被崩坏,而粉碎时,那响声真是惊天动地,震耳欲聋;那石烟滚滚,飞向天空,颇像浓烈呛嗓的硝烟。就是这一块块坚硬的昆仑之石,托起了这长长的钢轨和公路,托起了几代人的梦想。

⑥天气本来晴朗,转而就阴了,飘起洁白的雪花。昆仑群峰顿时被一片烟雪所笼罩,一切都朦胧迷茫起来,气温骤然下降。而平常天晴时,太阳紫外线之强,同样令人咋舌。对于昆仑群山,这气候仿佛就是个淬火炉,铸就了昆仑坚硬的骨骼。

⑦冒着冰霰雪雾,我们在昆仑山的深处歇脚。那里有个铁路工点,走进去,让我们眼前一亮的是那院子里摆着许多昆仑石。这里终年风雪为伴,缺氧寒冷,走路快了都会气喘。维护这条天路,辛苦可想而知。工区的小院收拾得干干净净,这里的气候很难种植物,却摆了不少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昆仑石,乳白色、深青色、褐黄色,摆在那儿,让你驰骋想象。有的石头上边画着牦牛、藏羚羊等动物,它们应该是这些铁路工人的唯一邻居。你别说,画得很像,那牛犄角,那蹄,画得都很可爱,帷妙惟肖,特别是那绒毛,长长的,飘起来,真像活了一样。望着,感叹着,我们忘记了呼啸的风雪和彻骨寒冷,心里热乎乎的,满是敬佩。

⑧我有疑问,这么坚硬、沉重、如钢似铁的昆仑石,是怎么搬到工区院子里的?面容黢黑的工人回答我,是用机械和人力。他们说得很平淡,只微微笑。

⑨搅天雪花继续急匆匆地飘洒着。忍着强烈的高原反应,我们又开车上路了。穿过辽阔的可可西里无人区,来到唐古拉山口,这是天路的最高点。这里的天气,一日三变。雪停了,灿烂阳光倾泻下来,无数白云飞渡、缭绕在湛蓝深邃的天空,如织锦缎,好壮观啊!比起昆仑,唐古拉山似显低矮,但地表是升高了!民谚讲:昆仑险,唐古拉高。到了唐古拉,伸手把天抓。站在这里,觉得脚下虚虚的,心脏有往外扯的感觉,同行者都受不了了,急忙把氧气管插进鼻孔……

⑩忍着头痛欲裂的高原反应,我们艰难地来到最高点的一座石碑前,碑侧红字注明:世界铁路海拔最高点5072米。碑上有密密嵌文,红漆描就,断断续续读出:

……建青藏铁路……虽历人世之艰险,然以人之本……他们金戈铁马、铺铁路以攀昆仑……为青藏筑钢铁坦途,功高昆仑。

⑬看了结尾,知道是西藏那曲人民立的碑。无数昆仑石托起的这条铁路,铺在这地球上,在阳光下发出光彩,犹如璀璨珍宝。仰望,一只雄鹰在雪后湛蓝的高空中翱翔,翱翔……

⑭那一刻,我仿佛读懂了这一块块昆仑石。

(《人民日报》,2023年12月4日第20 版)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⑤段采用了补叙的记叙顺序,交代了昆仑石坚硬的特点以及来之不易,表达作者对昆仑石的珍惜之情。
B.护路工人在工点院子里的昆仑石上画各种画,侧面反映了他们的孤独寂寞,生活单调,丰富了人物形象。
C.文章语言凝练形象,富有情感;多用四字短语和短句,显得干净利落,和雄浑壮观的景物特点高度契合。
D.文章表达方式多样,记叙了游踪,描写了昆仑地区壮观雄浑之美,抒发了对筑路、护路工人的赞美之情。
2.请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作者行踪所见景物情感感受
走进昆仑山口群峰突兀高俊,冰雪四季不化
顺着 109 国道,走向南山口激动 感慨
在昆仑山深处歇脚工点小院里的昆仑石,形态各异、颜色丰富感叹 敬佩
阳光灿烂, 石碑巍峨, 雄鹰翱翔赞美 敬仰
3.品味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思考并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这样一页一页地读着,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个个历史身影,峨冠博带的屈原大夫也飘然而来,曳袖长吟《九歌》:“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请从至少两个角度赏析句子)
(2)哦,昆仑山是它们的母体。(这一段有何作用)
4.文题为“昆仑石”,请探究它的多重意蕴。
5.班级为了推进阅读,开展了“1+1”(一篇课内阅读+一篇课外阅读)组合阅读推介活动,请从下面两篇学过的文章中为本文选择组合篇目,并阐明理由。
第一篇:《白杨礼赞》;第二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选择:将              和《昆仑石》组合。
理由: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活藤

王太生

①有一年,在皖南一座古桥下的乱石河滩上,发现一根长藤拽着一个拳头大小的西瓜。谁会在这石头滩上种西瓜呢,下雨涨水时,河滩怕是会被淹掉的。再看看四周,满是石头,没有一点绿植。想必是前一年有人坐在古桥上吃瓜,吐到溪流里的瓜籽被冲到了河滩上。水退时,它紧攥着鹅卵石缝隙中的一撮泥生了根,又把根附在上面,藤叶便一点一点地向附近游移,在这瘠薄的河滩上安了家。

②瓜棚豆架上,那一根根互相牵扯着的藤,都是活藤,它们与生活纠缠着。

③碧绿的丝瓜,爬得那么高,都爬到一棵泡桐树上去了。让它与地下的根须相连着的,正是那根藤。藤是脐带,在果实与根之间传递着讯息。藤活着,那只丝瓜就会不停地生长。藤老了,营养和水分供不上了,丝瓜也就老了,最后成了一根干瘪的老丝瓜。

④小葫芦后面,也跟着一根藤。我在老城巷子口,看到一户人家门前搭一木架,上面舒展着葫芦叶,悬挂着一只只憨拙并带着喜气的小葫芦,木架下一片清凉。细看,这么一大堆叶子和小葫芦枝枝蔓蔓,拖泥带水,原来都源于墙角处一根悄悄攀缘而上的粗薄。那根藤在离开地面时里S形,悠然地盘旋着。

⑤明代画家徐渭自谓青藤老人。他住的地方——绍兴城里的那几间旧书屋,四周藤蔓缠绕,细雨淡烟中,那些藤蔓微微有呼吸。活藤自带草木的清气,想起他的两句诗:春风大众迷花雨,夜壑孤藤看佛灯。

⑥有些藤,看上去干枯凌乱,但它是活藤。吾乡老巷里的一株明代紫藤,移栽到了公园的湖心小岛上,一大堆藤压在木头花架上,远远望去呈褐色,了无生趣,但每年春天,它都会爆出一嘟噜一嘟噜紫色的花来。六百岁的古藤,依然活着。

⑦原先住过的地方,车库前有片空地,周边有邻居种些叶菜。一次,发现杂草丛中无缘无故地爬出几根粗壮的瓜藤,缠在了树枝上。藤上吊着一只小小的绿瓜,不知是什么瓜,藤叶硕大。又隔了些时日,心中好奇,拨开落叶一看,原来是一只冬瓜。于是,那年秋天,我吃了几日水煮冬瓜。还是在那片杂草丛里,发现几根山药藤,那不起眼的藤萝纤细、柔弱,触须挲着冬青树丛往旁边延展,细细的藤上,竟结了好些山药豆。这回,我没有把它们摘下,而是由着它们去生长。藤老、叶老时,成熟了的山药豆随风落到了地上。小小的豆,竟然砸出些许声响,极悦耳。

⑧天热时,常见农人进城卖瓜。本埠有一种香瓜,瓜色青绿,香气浓郁,一只只堆在农人的瓜车上。让人欣喜的是,这些色泽柔和、温润如玉的圆圆的小瓜,瓜蒂上都拖着一根青藤,从掐断处看,瓜是极新鲜的,显然刚摘下不久,藤上还缀着一两片叶子,湿润、饱满。突然想去乡下的田垄里摘瓜。田地里,那纵横交错的瓜藤,会温存地绊住你的衣衫和手。

⑨每一根水气盎然、充满活力的青藤,都牵连着或大或小的瓜果。它是植物的果实追本溯源的一条柔软的路。

(选自《扬子晚报》,2023831日)

1.评一评环境:西瓜藤生长的环境——河滩,有何特点(用文中一个原词概括)?文中哪些方面表现了这个特点?
2.析一析含义:文章描绘了几幅活藤画面,如丝瓜爬梧桐,又如藤蔓绕书房,再如香瓜拖青藤等。请你说说这些活藤的“活”有几层含义。
3.品一品特写:赏析文中对紫藤开花(见画线句)的特写,说说妙在何处。
它都会爆出一嘟噜一嘟噜紫色的花来。
4.辨一辨修订:文章发表时,编辑对原稿第⑧段末句进行了修订,对比辨别,你更喜欢哪句,为什么?
原句:那纵横交错的瓜藤,在田地里,会牵你的衣衫,束缚你的手脚,甚至将你绊倒。
修改句:田地里,那纵横交错的瓜藤,会温存地绊住你的衣衫和手。
5.谈一谈启迪:文章最后一段意味无穷,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迪。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文后题目。

想起母亲就想哭

韩石山

①我小时候,不怎么看得起我的母亲。她的漂亮,当年没有察觉:她的贤惠,更没有体会。只觉得她太糊涂,甚至可以说是愚蠢。再就是,嘴太笨。不说跟外人说话了,就是跟我说话,也像是理短似的嗫嗫嚅嚅,没个痛快的时候。晚年她得了失语症,我一面心疼,一面又想,若她像我这样伶牙俐齿,虚说白道,什么病都可以得,也不会得这么个病。

②我家有些特殊,父亲在外省工作,每年只有短短的十几天假期,平日,家里是祖父祖母当家。母亲15岁嫁到我家,直到祖父祖母过世,一直是个小媳妇。祖父也有工作,在镇上的百货公司,家里实际当家的是祖母。祖母是继室,只比她大10岁,很严厉,说一不二,偶尔也会问我想吃什么,就让做顿什么,从来不会问她。她呢,只有做饭的份儿。这也是让我看不起的一个原因。

③上小学时,学校要个什么费用,我多是跟祖父要,有时祖父不在家,也会跟母亲要。记得有次要买什么,三毛钱吧,我说五毛。母亲一面掏钱一面问:够吗?那一刻,我一面后悔没有多说些,一面又暗暗埋怨母亲太糊涂,这么个小把戏也识不破。后来多次都是这样,她不问别的,只说:够吗?

④大学毕业,我迷上写作。有次在老家,我要写篇散文,想写些小时候的事,便问母亲,当年我那样骗她,她就没一点儿感觉吗。我希望她说,她是感觉到了的,只是太爱我这个儿子,也就不点破。不料母亲瞪着那双美丽而略显痴愣的大眼,反问我:你那么小,就骗你妈吗?!弄得我一点儿情绪也没有,文章,只好不写了。

⑤上了中学离开家,我每年只有假期才会回去。假期满了,临走的时候,不管给带什么好吃食,她叮嘱的话只有一句:学好,甭惹事!晋南话,甭惹事读音如“baorasi",听起来要多土有多土。这个时候,我常是脖子一拧,一脸的不屑。心想,听党的话,报效祖国,这样的话你不会说听老师的话,好好念书,这样的话你也不会说吗?

⑥直到我经历种种磨难,一事无成而身心疲惫,有时间回味自已大半生得失的时候,才悟出母亲那学好,甭惹事的教诲,是多么的简要,多么的贤明。学好等于指明了一条开阔而自律的前行之路;甭惹事等于避开了任何意外的伤害,平安地成长。前有引导,后有护佑,怎么能成不了一个好人,成就不了一番事业呢?纯朴而真挚的情感是与神明相通的。可惜我只记住了前面两个字,而忽略后面三个字,就是前面两个字,也只理解为学习好,落略了后面得蹈蹬大半生而无所作为。

⑦六十大几,母亲失语,每年我都要回去看望。她已说不成完完整的话,只能说几个简单的词。一见面,她冲我坐笑,眼里就溢出了泪水,然后呜呜地叫着,低头往我怀里撞。这文个时候,我也忍不住流下泪来。撞上几下,抬起头,仰起脸,噔着那双依然美丽却更显痴愣的大眼,撇撇嘴角,突兀地就是一句:好!明明该是一句问话,说出来却是感叹,只有我能听出,这是她那句贤明的教诲的缩咯,说全了该是:你学好了吗,惹事了吗?这时我只有重重地说:妈,好着哩!她明白了我的意思,点点头。我扶她在沙发上坐下,此后她一句话也不说,只是静静地听我和父亲谈话。隔上一会儿,她指指厨房,示意父亲,该给我做饭了。

⑧想想自己这一生,妻子儿女都没什么对不起的地方,最最对不起的,该是我那贤明而略显糊涂的母亲。

⑨如今我也老了,一想起母亲就想哭。

(选自《文艺报)》2018年9月10日,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表中的情节或“我”对母亲的情感与态度。
情节“我”对母亲的情感与态度
母亲“嘴太笨”,在家里没有地位
“我”暗暗埋怨母亲的糊涂
“我”心疼母亲、心生愧疚

2.品读下面这个句子,赏析加点词语的妙处。
一见面,她冲我笑笑,眼里就出了泪水,然后呜呜地着,低头往我怀里撞。
3.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4.试比较下面这段话与文中画线句在描写方法和表达效果上的相同之处。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吗?

朱自清《背影》)

昨日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