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散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761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重登罗汉岩

   

①我在一个春日重新登上了罗汉岩,眼前的这座山是波澜不惊的。除了游步道和游客服务设施发生了一些变化,山间原始天然的部分都还在。这是我最感欣喜的,因为罗汉岩之美本在于一切奇观皆天然生成。

②甫入山门,不远处的蜡烛峰还是一副遗世独立的样子,高高地兀立于山巅。峰顶上的那棵枫树愈发壮硕了,如果是在秋天,变红的枫叶迎风摇曳,整座石山就像一支熊熊燃烧的蜡烛。人们为石山取得此名,真是形象。

③从两山之间的夹缝走进山谷,清凉的春风拂面而来,有众鸟在耳边兴奋和鸣。山路迂回曲折,时而上坡,时而下坡,时而是木栈道,时而是石子路,意趣盎然。突然眼前一片开阔,弦月湖优雅地卧在两山之间。湖不算太大,形似一弯月,水面涟漪轻轻泛起之时,极尽柔美之态。湖水清冽,倒映着四面的山峰和树木,我一探头,湖水便映出我的面容,颇似一面天然的大镜子。

④如果脚力足够好,可以从弦月湖边攀爬两百多级陡直的石阶,登上海云寺。海云寺是这座名山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宋代中期,历经二次迁建。在山脚下仰望,隐约可见红的墙、闪亮的琉璃瓦,在茂密的丛林掩映下,红绿两色交相辉映。山上一年四季云雾缭绕,古道如盘龙,石阶似飘带,在云雾中时隐时现,人行其中,飘然若仙,颇有“出凡尘喧嚣之外”的意味。

⑤一个天然岩洞,成为人们流连的地方。岩洞巨大,能容纳千人。站在锁云桥上仰视洞顶,不能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块岩石在空中悬着,千百年不曾坠落,也不曾移位变形,与岩壁上题写的“天造奇观”四个大字互为佐证。

⑥当我坐在岩洞里,让山风尽情吹去身上的湿热之气时,最喜欢抬起头来,观赏从山崖上跌落的两道瀑布。一道瀑布形似马尼,生猛地倾泻而下,坠入深潭,人们称之为“马尾水”;另一道瀑布则像被米筛筛过一样,飘飘洒洒在空中变换出各种姿态,然后才轻轻柔柔地洒落在岩石上,人们称之为“米筛水”。两道瀑布一刚一柔、长相厮守,难免让人生发联想,遂将它们合称为“情侣瀑布”。

⑦很多不爱登山的人,就止步于岩洞,尽情赏玩山光水色,然后打道回府。而我不愿就此偃旗息鼓,稍事歇息便沿着石头上开出的道路,继续向上攀登。

⑧要想体验罗汉岩自然天成的魅力,一线天不能不走一遭。仿佛一股神奇之力将一块巨石一劈为二,中间只留下窄窄的一条缝隙,成为高三百多米的天险。站在一线天的窄缝里,所能触摸到的只有两侧的岩壁。它们削直、坚硬、潮湿,生长着喜阴的苔藓。人能穿过的小径依然是陡的,忽上忽下,最窄处仅容一人侧身而过,这时候,人全无施展的空间。好不容易到达顶端,突然来一个垂直下坡,望着下方深渊般的细缝,有恐高症的人难免四肢发软、发抖。我曾陪同过数位文友攀爬一线天,打退堂鼓的不在少数。过一线天,最要紧的是胆大心细,两手牢牢地抓住铁链,实在陡直的地方,背过身来倒着走,一步一步探到底,悬着的心就放了下来。

⑨上得山顶,见山涧清泉淙淙游游,原来这就是岩洞内所看见的飞瀑源头。就是这一股天然的清泉,飞过山崖,飞向深潭,流经陈石水库,先是作为发电之用,然后汇入壬田河,滋养着壬田镇数万民众。镇上多有头脑活络之人,他们在这里种莲、种果、养鸭、开农庄、办泳池,将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值得一提的是,镇上出产一种风味独特的焙豆腐,用竹炭火慢慢煨出来,外焦里嫩,再蘸些擂钵制成的酱料,美味极了。登罗汉岩的辛劳,瞬间被美食慰藉。店家往往还备有香醇浓酽的石磨豆浆或家酿米酒,温温地灌在保温壶里。我每每带外地的亲友去品尝,纷纷赞不绝口。这也让我更加惦念那座天生的罗汉岩。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就表现出作者对罗汉岩保持天然的关注,与文章结尾巧妙呼应。
B.文章第②段通过对峰顶上的那棵枫树的描绘,交代了蜡烛峰名字的由来。
C.文章第④段插入了对海云寺建筑历史的介绍,并从俯视角度描写了其外观。
D.从山崖上跌落的两道瀑布因为有刚柔之分,又长相厮守,所以被人们称为“情侣瀑布”。
2.根据文章内容,梳理作者的登山路线,在下面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
甫入山门,见到蜡烛峰→___________→从弦月湖边攀爬,可以登上海云寺→____________→经过一线天,体验紧张刺激→____________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山路迂回曲折,时而上坡,时而下坡,时而是木栈道,时而是石子路,意趣盎然。

4.文章结尾写了山顶的美食,有什么作用?
5.请概括作者登山过程中情感变化的过程。
今日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北市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背影

章中林

①和父亲没有相见已经一年有余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

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七十岁的老人了,能开电瓶车吗?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我空闲的时候,喜欢到他那里玩要。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来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④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有子》,我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就和《采有王》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这能从父亲当年拍的一张黑白照看出来。

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硬石头的背影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谁看了会不对他翘起大拇指呢?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⑥回到家,我感冒了。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我来。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望着他步履蹒跚我的眼泪流了出来。身为儿子,我却不能让年迈的父亲颐养天年。

⑦走的那天,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摘些苦柚带着。他说苦柚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益,一树的苦柚基本上都被他捎到了我的手里。望着树顶上的苦柚,他准备爬上树去摘。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危险我叫嚷着跑到父亲的跟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但他断然回绝了别看你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你不行。

⑧倒吊在树上的父亲,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这时我的泪又来了。父亲哪里还有当年的宽阔背脊,人瘦得有些变形,只剩下一手可握的轮廓了。一件夹克被风扬起来,就像被鼓起的风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蜕皮的蝉一样。那手更是让人不忍直视-黢黑的烧火棍一样,没有一点光泽皲裂的麻秆一样,没有一点肌肉。这还是父亲吗?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淹没了我的视线。

⑨一年多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都思念着父亲,忘不了他的背影。无论怎样,我一定要回去看看父亲,和他说一说今天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选自《人生十六七》)

1.本文写了父亲做的哪儿件事?
2.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了。
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4.第④段中写到油画《采信工》有何作用?
5.作者在第⑤段中说“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选文开头和结尾又说“常常梦到”“忘不了”一年多以前见到的父亲的背影,这两者矛盾吗?为什么?
6.分析选文标题的作用。
今日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实验学校等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校电视台摄制组拟把曹文军的故事拍成“行走故里寻味柿香”微电影,请你一起参加并完成下面小题的相关任务。

老家的柿树

①秋风乍起,桂子花开,梧桐叶黄,满目秋光,但最惹眼的当数楼下邻家的柿子树。似有一盏盏红色的小灯笼悬挂在枝头,引得我痴痴地凝望许久。

②楼下的柿子树从挂上青涩的果子,我便开始关注着它的成长。繁茂的绿叶中,一个个像调皮的孩子躲躲闪闪,偶尔风掠过,才稍稍露出个笑脸。随着夏日渐行渐远,青涩的果子也渐渐长大,从碧青变成了淡黄色,又渐渐变成橘黄色和火红色,不断变化的色彩使我生出了许多期待。总有不知名的鸟儿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唤,这些鸟或大或小,或白或黑,有的静立枝头,有的奔走相告。这段时间,每天清晨,我一拉开窗帘,映入眼帘的便是那红红的小灯笼。朝阳斜斜射在上面,那表面似有一层光晕,红得晃你的眼,一天的好心情便从柿子树开始。

③这让我想起了故乡的柿树。在我少年时代,老家宅前栽有两棵柿树。每天放学回来,我总爱到柿子树下看书写作业,直到天色渐黑,实在看不清书本上的字才移回室内。因为爱读书,语文这门课,我似乎从不用多花费功夫,每次考试都在班级名列前茅,作文也是一路凯歌。

④在高中时,教我语文的封老师第一次布置写作文,我就写了一篇与柿子树有关的。文章的构思模仿鲁迅先生《秋夜》那篇文章,开头便是:“我家屋前有两棵树, 一棵是柿子树,还有一棵也是柿子树……”作文批改下来后,我悄悄打开看得了多少分?只见一个刺眼的“58分”赫然在目,那是我从上学写作文以来得到的最低分数。 我顿感心跳加快,脸上发烫。 整个一堂语文课,尽管封老师仍讲得抑扬顿挫,但我却恍恍惚惚的。放学后,我拿着作文本,悄悄敲开封老师的办公室门。封老师听我结结巴巴地说明来意后,就当场出了一个题目,让我现场写。我打好提纲,略加思索便一挥而就,写完时天色已晚。我交完作文带着一肚子气回到宿舍,心头上火,拿起一只柿子就咬,全不顾那柿子没有熟透。吃了几口才觉得嗓子舌头隐隐开始不舒服, 一气之下,就将那剩下的柿子扔得老远老远。

⑤乍暖还寒,梧桐更兼细雨,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第二天语文课上,耳边又传来封老师那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他语调依然平缓:“我在课前说一件事,上次布置了一篇作文让大家回去写,有一位同学的文章,我在批阅时以为是抄袭哪个作文选上的,所以给了个不及格的分数并给予了批评,后来这位同学主动来找我,我当场命题让他写了一篇,我仔细阅读了第二篇后,才知道错怪了他,为此我向他道歉!”我一听赶紧低下头,脸上又不自然地发烫,教室里同学已开始议论纷纷,目光到处在搜寻。封老师将我那篇柿子树的作文在班上当场朗读起来,我恨不得将头埋到课本里。同桌见我如此模样,胳膊肘捣了我一下:“是不是你呀?”我本就紧张,坐在凳子边沿上,加之他用力过猛,我整个人一下子跌倒在地。我坐在地上,泪水悄悄地滑下来。我知道,流泪绝不是因为突然摔倒的疼痛……

⑥那次误会之后,我经常进出封老师的办公室。在他的鼓励和指点下,我的作文经常出现在学校黑板报上,有时还被作为范文贴在橱窗里。每每只有在天黑无人时,我才悄悄溜到那儿,借着路灯,瞅上一眼,然后洋溢着满心的喜悦去上晚自习。毕业后,我总记得封老师那抑扬顿挫的声调和临别时的嘱咐:“人不吃饭会饿得慌,人不读书会浮得很!”

⑦“你又在看柿子啊!”妻子的话将我从记忆中拉了回来,“是啊,树上只剩下三只柿子啦。”“想吃咱们就回趟老家吧。”妻子安慰道。

⑧还没有到老家,一股熟悉的谷香飘然而来,年迈的母亲正翻晒着稻子。我接过翻耙, 一边翻稻一边和母亲唠叨着收成,农家的秋色属于收获的季节。母亲看着那棵柿树,说:“柿子红了,走时带几个回去,家里长的,知道你从小就喜欢吃……”

⑨临走时,我拎着沉沉的一袋柿子上了车。回转头来,母亲仍站在巷子里张望,秋风拂起她额前的白发。背后树上的柿子正火一样在秋阳下燃烧。

(作者:曹文军。有删改)

1.摄制组想为微电影做前期宣传,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与柿树之间的几件事,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剧情。
2.文中共有两次出现“我”感到“脸上发烫”的细节,演员在处理时采用了相同的表现形式,请你比较分析两次细节的不同之处,以帮助演员更好入戏。
3.看完微电影后,剧中的封老师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结合内容分析其人物形象。
4.摄制组决定沿用原题《老家的柿树》为微电影名,请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柿树在全文中起了哪些作用?
今日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驻马店市河南驻马店经济开发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跪着起花生的父亲

张淑清

①夜露已经被阳光吸干,风一下一下就把稻穗吹黄,把枝头的果子吹红,花生蔓也日渐枯萎。父亲凌晨四点钟就醒了,醒了的父亲窸窸窣窣穿好衣服,翻了翻墙上的日历,距离国庆节还有几天。连日来,父亲都是这时候去房后的花生地转转。

②今年开春,父亲在镇种子站买了丰产且成熟时间短的花生种子。一树槐花开的季节,父亲将房后那块地深挖细犁,点了花生种,就去医院手术了,住院期间,仍不忘在电话里叮嘱母亲,看管好花生苗,别让野鸡田鼠糟蹋。

③花生苗吹吹风,淋淋雨,晒晒日头,一地月色陪伴,满天星斗交流,有时还来几只青蛙,一群蚂蚁,在花生秧下安一个家,同花生谈一场恋爱,虽然这只是昙花一现的激情,但丝毫不影响植物和小动物热爱生命抱团取暖的信心。当然也有母亲的参与,母亲给花生苗拔草,施农家粪;旱了,在坡下的一道溪流内挑水,一把一把地爬坡,浇花生苗。有虫子吃花生叶片,母亲顶着烈日捉虫子,母亲和父亲一样,对花生苗的感情很深。

④后来,父亲终于出院回来了,他的身体不允许他干重活了,他的左腿,股骨头坏死,蹲下身十分费劲,每蹲一回,疼得他满头大汗。父亲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花生地走走。

⑤八月的花生地,绿黄相间,垄上有的花生秧裂口了,父亲明白,今年的花生又是丰收。干瓜涝枣,这片地是沙质土,适宜栽红薯、种花生。父亲是懂土地的人,他知道哪块地该种什么,不该种什么。父亲自医院回家那日开始,早晚都来花生地巡视一番。花生收了后,他要好好分配的。父亲想好了,一部分上等的花生,留着来年做种子;一部分年底到医院复查时,带给他第二次生命的刘教授;一部分给儿子、女儿;最后少留一部分他和母亲吃。

⑥父亲来地里巡逻一遍,坐堤坝,摸摸口袋,没带烟。想起刘教授不准抽烟喝酒的,叮咛,父亲突然湿了眼眶,烟酒像他的老兄弟,跟着他几十年。现在,他不得不放下它们,烟瘾来了,就冲着花生地唱支曲子;酒瘾上来,他猛灌白开水。父亲,就这么安静地守着,直至把花生守到月末,守到成熟。

⑦父亲的眉眼欣喜无限,饭桌上,父亲说:北风一阵比一阵紧了,数数日子,该起了。父亲选择了农历八月二十四起花生,四平八稳,事事如意,这是父亲认为的,起花生,趁北风,风一刮,花生上的泥沙就干燥得快。

起花生前,父亲闭上眼,虔诚地拜了拜苍天,才慢吞吞跪向大地。他股骨头坏死的左腿,不能咕咚跪下,唯有慢慢地,试探着跪,父亲跪在一大片花生面前,眸子里闪耀着星星般的光辉,他双手拔起一棵花生秧,白晶晶的花生,令父亲满眼惊喜。父亲跪着,一点一点朝前腾挪,母亲怕累着父亲,劝父亲歇一歇,父亲喜滋滋地说:花生高产,丰收了,高兴着呢!不累!越起越开心!

⑨父亲剥开一枚,好家伙!居然有五粒花生米,且个个饱满、圆润!罗锅的花生特别多,在北方,人们将多籽粒的花生,叫罗锅。父亲笑得脸上的皱纹像一朵绽放的菊花,顾不得跪着的膝盖有些难受,五分地的花生,父亲跪着起,母亲坐着起,两个人谈笑风生,麻雀飞来,喜鹊飞来,凑热闹似的,啁啾一会儿,捡一两粒落花生,尝尝。母亲想撵走鸟雀,被父亲阻止了,丰收了,总得给鸟儿们留口吃的。

⑩五分地的花生,父亲跪着起了两天,大功告成!那晚,父亲吩咐母亲用柴火煮了一钵子花生,一弯月牙悬在树梢,父亲倒了一杯老窖,倒在地上,祭祀上天。他没呷酒,闻一闻酒香,吃一粒花生米;再吃一粒花生米,闻一闻酒味。

⑪父亲的思绪,铺了一地银白的月色。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补全思维导图。

2.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有时还来几只青蛙,一群蚂蚁,在花生秧下安一个家,同花生谈一场恋爱。(从修辞角度)
3.第⑧段画横线句中“跪”这一动作,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4.“父亲”有哪些优秀品质?请联系全文分析。
5.文章以“跪着起花生的父亲”为题,却用较多笔墨写花生的种植、生长与管理的过程,请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
今日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梨树,甜了一方山水

李汀

①梨树下乘凉是夏日里一件畅快事。茂密的梨树叶子遮盖着阳光,坐在阴凉里,看阳光在梨树叶子上流光溢彩,听一树蝉鸣时高时低。从幽幽的青石板小路走进小院,白墙青瓦的小木楼,青瓦上覆盖了一房顶郁郁葱葱的爬山虎。青石板院坝里一棵老梨树,主干粗壮,树身上的纹路如沟壑、如断壁。正值盛夏,酷暑难熬,走进小院,浓荫密密,绿风荡漾。老陈坐在梨树下,眯着眼睛,哼着小曲儿。见有人进了院子,赶快让座。快来,快来,这梨树下有细风,凉快呢。

②没等我们坐下来,老陈伸手摘了梨树上一颗梨子递过来。一尝,入口化渣,满口汁水,一行人连口称赞:好吃,好吃。老陈笑说:老梨树结的。

③坐在梨树下,老陈兴奋地对我们说:这梨树是爷爷栽下的,院子改造了好几回,可这梨树一直长在这里。只要说,陈家梨树那户人家,村里无人不知。地里干活累了,回到院子里,梨树下一坐,微风吹来,劳累顿时消了一截。人越活越老,这梨树却精神得很,越活越挺拔。一次,见老树干上抽出一股新枝来,这新枝开花、结果,结了好大一颗梨子呢。你看,梨子多美,多像一盏盏灯!

④我们抬头一看,树枝上一颗颗梨子在阳光里晃动,仿佛有光在摇曳。小院子周围全是挂满的梨树,收梨子的车子就停在树下,人们咧着嘴笑,摘满一篮子梨子,就递给车上的人。树枝摇晃拍打着车子,有梨子掉在人们头上,惊起一片爽朗的笑声。整个村庄弥漫着一阵阵梨香。

⑤老陈笑着说:村子里上千亩的梨树,都快四五十年了。想想,那时候自己三十多岁,栽梨树还真是不容易,每一棵梨树都有一个故事。

⑥先说这棵栽在田坎上的梨树吧。顺着老陈手指的方向看过去,一棵老梨树树皮开裂纵横,树枝沧桑蜿蜒。这棵老梨树不言不语,站在高高的田坎上守着这一园子的梨树。这是最早栽下的梨树了。那时候,村里人还喊我小陈。大家说,小陈,梨树能当饭吃?我不服那口气,不在大田大地里栽,就把梨树栽在田坎上。第二年开始挂果,第三年这棵树上的梨就卖了近百元。当时,村里传开了:多栽苍溪雪梨树,不到几年就致富,要是栽上百十株,保你当上万元户。一下子,村里家家户户开始在田坎上栽梨树,有的甚至在大田大地里也栽上梨树。记得1984年,雪梨大户卢履清去北京参会,还把这梨子带到北京呢!老陈笑呵呵地说:我把这棵梨树命名为致富一号树。

⑦一号树,就是示范树,就是带头树。这一园子的梨树,这一半坡的梨树,春天,满树白雪;初秋,果实摇曳。让人一看,心里总是满满当当的激动。

⑧致富奔小康,这雪梨树是立了大功的。这一村子的人,都靠雪梨致富了。

⑨说着,老陈带我们来到梨园山腰一老井处,见一股细水从一岩石缝流出,水光闪烁。侧耳细听,似有轻轻的水流声。令人惊奇的是岩石上有一老树,数丈之高,树身需两人合抱,树根却把这岩石团团抱住。岩石多洞,每个洞里都是老树的根须。老陈笑笑说:村里人看重这树呢。啥子树,大家猜猜吧。冬青树?香樟树?老陈摇摇头,又笑笑说:梨树,野砂梨树。一行人一脸迷惑,异口同声地重复道:野砂梨树?

⑩老陈接着说:我们村开始发展梨树,就是先育这种野砂梨树,再在上面嫁接雪梨树呢,多艰辛的过程啊。

⑪野砂梨,果皮褐色,拳头大小,汁多,酸甜。而清朝的《苍溪县志》载雪梨:肉白如雪,味甘于蜜,清香无渣,入口即化……”由酸到甜,由砂梨到雪梨,梨子相伴人类走过了多么漫长的路程。到如今,有了早熟翠冠梨、中熟黄金梨,以及晚熟雪梨。不过,大家念念不忘的还是那肉白如雪、入口即化的雪梨。

⑫老陈乐呵呵地说:人一辈子要干很多事,我老陈就干了一件事,种了一辈子的梨树。

⑬梨园小路上走来一行人,有人高喊:老陈,老陈,出来领奖了!

⑭七十多岁的老陈,几步跨出梨园,激动地说:吼这么大声干啥?啥子奖,我一个老头子还有奖吗?

⑮原来,是乡党委王书记带着几个同志,来给老陈送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金灿灿的纪念章挂在老陈脖子上,老陈一个劲摸着纪念章,激动得泪眼汪汪。

⑯王书记也激动地说:这一园子的梨树见证,你老陈千值万值。

⑰看看一行人,看看满山坡的梨树,老陈深深鞠躬。满目青山,其实,老陈也是一棵历经风雨的老梨树了,他甜了这里的一方山水,甜了这一村的乡亲。

(《人民日报》2021-10-18第20版副刊)

1.阅读选文,将下面表格的内容补充完整。
对象外形特点
青山板院坝里一棵老梨树
树皮开裂纵横,树枝沧桑蜿蜒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这棵老梨树不言不语,站在高高的田坎上守着这一园子的梨树。

3.说说老陈是一个怎样的人?
4.文中第⑥段中画直线的句子运用哪种记叙顺序,在文中有何作用?
5.我们身边有很多默默无闻的“种树人”。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结合文字内容谈谈你的感想。

(甲)满目青山,其实,老陈也是棵历经风雨的老梨树了,他甜了这里的一方山水,甜了这一村的乡亲。

(李汀《梨树,甜了一方山水》)

(乙)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让·乔诺《植树的牧羊人》)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呈现一幅“夏日梨树下乘凉”画图作为开篇,既写了老梨树,又写了老陈为全文定下欢快基调,又引出梨树与人的故事。
B.第③段中写“老树干上抽出一股新枝”“开花、结果”,是景语也是情语,是实写又是虚写,隐含了老陈“不老”,带领村人奔小康之意。
C.作者以游踪为线索,从“青石板院坝”“梨树园”“梨园山腰”一直到“梨树小路”不断转换游踪,运用“定点换景”的方法写所见之梨树,层次井然。
D.第⑨、⑩段叙述了老陈讲述歪脖子树的培育过程,突出了其坚强的生存力,暗示了以老陈为代表的村人们创业的艰辛。
今日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梨花开了

①离上学的日子越来越近,我的学费还差一大截,母亲催促父亲想办法,父亲低头沉默着,光秃秃的屋子里,有种被生活压迫的窒息感。我怏怏地问母亲,为什么不向邻居借点钱。母亲无奈地说:“借了之后拿什么还,而且邻居比我们也好不到哪里去。”

②最后,父亲红着眼眶问我:“还想去上学吗?”我拼命点头。父亲朝我一挥手,我乖乖跟在他身后朝后山走去。

③到后山要经过一片竹林,竹林里落了一层厚厚的竹叶和笋壳,踩上去嘎吱作响。我满腹疑惑,猜不出父亲究竟要干什么。直到进入山中,父亲站在一棵腰身粗的大树前,压低嗓而对我说,只要咱们把这棵树砍了,拖到集市上卖了,你的学费就有着落了。

④我大吃一惊。原来,父亲是要“偷”树。在那个年代,没有审批手续,即使自家的树也不可以砍,情节严重的还会被抓起来坐牢。我知道,父亲也是万般无奈。可我绝不接受父亲为了我读书冒这样的险。当时我就哭了,打定主意退学,不再让父母为难。

⑤开学前两天,父亲一进门就喜滋滋地冲我喊:“丫头,你可以上学了。村里出面联系学校,把你的学费全免了……”躺在床上,多日魂不守舍的我听完前半部分,瞬间回神,高兴地跳了起来。

⑥多年后,我读完大学回老家镇中学教书,假期就和父亲一起打理梨园。当年准备砍树的那片后山,早就被父亲承包,种上了许多梨树。灿烂春阳下,梨花重重叠叠争相盛放,赶着来赴这场久违的邀约。在星光、月光的映衬下,梨花散发出柔和的光芒,把整个乡村的夜晚渲染得明媚动人。

⑦梨花芳菲,白墙红瓦、翠竹掩映,仿佛一幅清新古典的田园画。途经的路人忍不住驻足观看,连声夸赞:“美,太美了!”婚纱摄影馆的老板发现了这处美景胜地,特意推出父亲的梨园作为摄影景点,大受欢迎。渐渐地,父亲的梨园成为远近闻名的风景,一到周末,三三两两周边城镇的居民就来此赏花游玩。

⑧村里发现了其中蕴藏的商机,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号召其他人将闲置土地都种上,梨树,并请技术员到村里示范教授科学栽培梨树。在村里的动员下,母亲率先开办起家庭食堂,供游客吃饭,其他有条件的人家也纷纷开起农家乐。七八年的时间,村子被打造成生态旅游村。春天,络绎不绝的游客来村里休闲观光;初秋时,村里邀请外地客商前来参加品果订货会,分外热闹。

⑨记得第一年砂梨成熟时,父亲特意开车给我送来一箱梨。当时,我已调到县城工作并安家。我一口咬下去,汁水流溢,甘甜润喉,眯着眼睛回味了好久。

⑩每到收获季节,父母总要留一小枝梨子在枝头,我不解其意,母亲说是要报恩。我问报谁的恩呢?母亲说:“地啊,树啊,每个帮助过我们的人啊。”我笑了,我知道母亲除了想给游客们制造一点惊喜,更多的是想给越来越多的鸟儿留下些许粮食。从母亲的言语间,我感受到了她的感激和谢意。过去的苦难早已被岁月磨砺成闪亮的珍珠,在我们心里发出温润的光。

1.根据选文①——⑤段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内容概括父母愁我的学费B______C______
“我”的心理活动A______大吃一惊高兴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中第⑥段画线句子。
灿烂春阳下,梨花重重叠叠争相盛放,赶着来赴这场久违的邀约。
3.选文第⑦段画线句子能否删掉?请说明理由。
4.选文题目“梨花开了”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回答。
5.选文第⑩段写“每到收获季节,父母总要留一小枝梨子在枝头”,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父母这样做的理由。这种做法给你怎样的启示?
今日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董有富的散文《与学校为邻》,完成下面小题。

临近退休,在城郊觅得一处住所。房子谈不上好,但适合年迈多病的父母亲生活。一百四十多平方米的小院,也让曾是农民的老伴有了用武之地。更妙的是前面与一所学校比邻,院墙外就是操场,无遮无拦,视野开阔。

丁零零……

③“同学们,现在下课!

④“老师,您辛苦了!

学校大喇叭响过后,身着五颜六色服装的小学生,像一群花蝴蝶扑向操场,尽情奔跑、追逐、嬉戏,享受大课间的美好时光。老伴和正在小院赏花的几位邻居,被叽叽喳喳的喧闹声吸引,站到门前的台阶上观看,热闹的操场尽收眼底。有人问:天天如此,你不嫌吵吗?老伴摇摇头,说:看到这些天真活泼的孩子,心情舒畅!

两年后,学校改为初中。每周一早晨举行升国旗仪式。学生们穿着统一的校服,排着整齐的队伍,集中在操场上。嘹亮的国歌声响起,邻居们抱着小孩来到我门前的台阶,也跟着哼唱。接着是广播体操,随着《舞动青春》音乐节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学生们动作整齐规范,很有气势。在大人臂弯里的孩子,看着看着,也不禁手舞足蹈。

操场上每天都有一两个班上体育课。学生们在环形塑胶跑道上跑两圈,老师扔一些球让他们自由活动。自从体育成绩计入中考总分,体育课不再放羊。经常看到老师头戴遮阳帽、身背小喇叭,像个导游,带领学生锻炼。除了跑、跳基础训练外,重点围绕考试项目练习。跑步起跑很重要,尤其是短跑。我经常听到各就位,预备——的口令。练习立定跳远时,学生在白线后站成一横排,老师双手高高举起,做示范动作,学生挨个起跳。谁知第一个跳的男生,不知是用力过猛,还是动作不规范,跳了个墩屁股坐,引得大家一阵哄笑。

球类运动是操场上的主角。排球主要是练习垫球,没看到过比赛。偌大的足球场,偶尔有几个男生踢踢。玩得多的还是篮球。老师一宣布自由活动,篮球场就爆满,有的抢,有的传、有的投,有的进攻,有的防守,自由组合,尽情发挥,女生抢不到,就拿排球当足球,互相踢着玩。男生见球滚到跟前,飞起一脚,踢得又高又远。他们脚头没个准,一不小心球就飞到了我家院子里。老伴见了,乐此不彼地捡球、扔球,并眉飞色舞地讲给我听。有两次家里没人,事后几个学生找上门,爷爷奶奶不住喊,又鞠躬又感谢,取走越界的球。

一天下午,我正在三楼电脑上码字,忽然传来阵阵欢呼声。到南面阳台一看,学校两个班级篮球对抗赛正打得热火朝天。水泥球场离院墙只有丈把远,我居高临下看得真切。场上球员分别套着红、蓝背心,个个精神抖擞,劲头十足。两个班学生在球场两侧席地而坐,老师嘴含口哨执裁。每进一球,一个班的同学就鼓掌欢呼。

热烈的气氛令我有些恍惚,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五十多年前,在安中求学,也曾是班上主力,在球场上左冲右突,飞奔跳跃。那时是砂石场地,跑起来尘土飞扬,一跌跟头,手掌或膝盖就破皮洇血。比赛前,体育老师手持类似库水瓢的工具,舀石灰粉画线,中规中矩,特别是开球中图,像是用圆规画出来的。场地虽简陋,穿着也寒酸,但一旦上场就与眼前的小运动员一样,满场奔跑,激情四射……

⑪“下来帮忙!老伴的命令把我从穿越的时光中拉回。她正在院子里用竹竿搭瓜架,要我当助手。有了架子,黄瓜、丝瓜、南瓜等向上攀爬就有了阶梯。这些藤蔓植物生长很快,十来天工夫就满架黄花,累累青果。过了几天,它们又爬上围墙向外拓展。长长的丝瓜、圆圆的南瓜悬于墙外,常常引来学生们围观。尤其是城里的学生,他们见过、吃过,但没看到过吊在青藤上鲜活的瓜,我曾想把出墙的它们摘回来,老伴不同意,说:就由它们挂在那儿吧,让孩子们见识见识,长长知识。

小院的西南角植有一棵高大的香橼树,南侧的枝桠伸到院外,每年秋天挂满黄色的果实,像一个个小灯笼,很好看。有的学生以为是橘子,便拾起地上的水泥块、碎砖角往树上砸,有一次差点落到老伴头上。老伴吓了一跳,遂捡起用塑料袋装上,去找校长。门卫拦住气呼呼的老伴,一边安抚,一边联系。一会儿来了位办公室主任,主任接过沉甸甸的塑料袋,连声道歉,并承诺加强教育,以戒今后

老伴告状提醒了学校。校领导可能意识到,果真砸到人,那就出大事了。他们第二天便组织人员,清理围墙边的砖头瓦瓷等杂物。我们还看到,无论上体育课还是自由活动,学生都远离围墙。

一秋相安无事。

又到一年果黄时。几个学生找来长竹竿,试图打下果子,老伴听到动静,隔墙喊话:不要打,还没熟呢!有邻居出主意:用手机拍下这些讨厌的家伙,让老师教训教训。老伴认为,这些孩子并无恶意,仅是调皮而已,哪个孩子不调皮?

香橼熟透会自然脱落,老伴一一收起,一次,有竹竿探过墙头。老伴躲在墙根处,将事先装好香橼的网兜套在竹竿上,学生感觉竹竿有分量,收回后发现是香橼,又惊又喜,竹竿一次又一次探过墙头,香橼一个接一个被挑回,学生的惊呼一声接着一声。很快,学生人手一个香橼。“孩子们,香橼只能闻不能直接吃。”老伴猫在墙根处说。“排队!齐声——”“谢谢奶奶!”拿到香橼的孩子一个个开心而去。

搬入新居好多年了,老伴喜欢欣赏操场上热闹的场景,喜欢孩子们在操场上挥洒汗水的样子,喜欢和这些年轻的孩子交流;等到放长假,操场上静悄悄的时候,她会期待开学,期待再见到这些孩子,期待着为孩子们做点什么。

(选自2024年4月26日《泰州晚报》6版)

1.文章主要写了老伴与孩子们友好相处的三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第一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1)请给文章第⑧段画线句作批注。
(2)简要说说文章第⑯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小语同学说:“删去第⑩段,文章仍然是连贯的。”你赞同小语的说法吗?请联系原文具体分析。
4.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内容上: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上:___________________
今日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江苏省泰州市医药高新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块怀表

耿建

①前些日子,89岁的老父亲因病去世。临终前一天,他掏出跟随自己大半辈子的怀表,叮嘱我交给我的儿子、他的孙子,“给孩子留个纪念,让他好好工作”。

②人生来如风雨,去似微尘。第二天,父亲就走了,那一刻,儿子在一线工作,错过了与爷爷的最后一面。听到爷爷去世的消息,儿子悄悄找了个没人的地方号啕大哭。连接他和爷爷之间的,只剩下这块怀表。

③从1951年考入南口铁路司机养成所,父亲一生的基调就已奠定。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铁路工人,但43年的工作经历,已经幻化成融在骨髓里的对铁路的热爱。这份独特的情感,构建出一个老铁路人的心理秩序。不管外界怎样变化,始终不乱。就像他留下的那块表,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从生到灭,始终如一。

④父亲这一代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坚定而执着,有些做法今天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但他们会认为那是天经地义。

⑤父亲是唐山人,从铁路司机学校毕业以后,先是分到张家口成为一名火车司机,后来又开着火车一路向西,到大同支援铁路建设,全家也随之在大同安家落户。

⑥在我的印象里,家里哪怕有天大的事也不能耽误父亲正常出车。

⑦1976年,家里真的发生了天大的事。唐山大地震时,父母在唐山的亲人大大小小共9口人遇难,包括奶奶。令人感慨的是,面对巨大的灾难和打击,父亲强忍着悲痛,依然正常出车,没耽误一天工作。

⑧一切以工作为中心,是父亲行为动作的准则。从苦难中爬出来的父辈,用他们的朴素信仰支撑起吃得下任何苦、咽得下任何难的一生。

⑨与两根钢轨打了40年的交道,父亲的性格也像那笔直的铁轨一样,有原则、有底线。1960年,物质极度匮乏,父亲饿得全身浮肿。但就是在那样极端的条件下,即使拉的是一车车能救命的生活物资,即使拿一点很难被发现,父亲也从来没动过一丝念头。

⑩父亲是其机务段最后一批蒸汽机车司机,随着电力机车时代的到来,父亲的火车司机生涯也告一段落。交接过渡时期,父亲被委以重任为防止电力机车在试运行期间出现状况影响正常运行,100多对蒸汽机车必须随时待命,保证能够及时顶替电力机车出车。寒冬腊月,即将被淘汰的蒸汽机车水箱不能结冰,炉膛的火不能熄灭。为确保万无一失,父亲在100多对蒸汽机车之间来回穿梭察看。那段时间,父亲的嗓子喊哑了,腿也跑肿了,甚至鞋底也磨破了。就是这样,父亲也从没说过一句抱怨的话。他沉浸在认认真真做好眼前事的认知世界里,不说苦、不喊累,做正确的事,以及正确地做事。父亲那一代人,虽然文化水平没多高,但他们却是知行合一的典范。

也是从那以后,只有火车司机才配发的怀表,履行完它的使命后光荣下岗。父亲特别喜欢他的这块怀表,一直把它带在身上,即便后来坏到没办法修理也始终揣在怀里,直到生命的结束。它是父亲情感的寄托,父亲揣着它,就像揣着一份契约-他和自己一生的约定。

父亲对孙子和他在同一单位工作非常自豪,情感上讲,孙子满足了他凝结着信念的铁路情怀。尽管我也在铁路部门工作,但在他看来,我所工作的医院不和两根钢轨打交道,不算真正的铁路人。

从父亲驾驶着蒸汽机车驶入大同,到2019 年年底“复兴号”奔驰在广袤的晋北大地上,大同铁路在经历了蒸汽时代、内燃机时代、电气时代,一路高歌进入高铁时代。我们一家三代人的经历,像一个缩影,见证了大同铁路光辉的发展史,也正是一代代铁路人永葆不怕苦、不怕累的本色,传承着小家与大家、大家与国家共呼吸共命运的精神底色,才有了中国铁路蓬勃发展的今天。

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人走了,精神可以永存。吾家之宝,后人谨记。

学校的《疾风》文学社推出了“文学作品大家赏”栏目,本期赏读的是散文《一块怀表》。
1.有社团的同学为文中的父亲做了一份人生履历,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补全表格。
时间经历父亲的做法

1951年

考入南口铁路司机养成所

/

从铁路司机学 校毕业后

先是分到张家口成为一名火车 司机,后来到大同支援铁路建设

/

1960年

(1)_____________没对生活物资动过一丝念头

1976年

唐山大地震时,父母在唐山的多 位亲人遇难,包括奶奶(2)_____________

电力机车与蒸汽机 车交接过渡时期

(3)_____________从没说过一句抱怨的话

退休以后

一直把配发的怀表带在身上,后 来坏到没办法修理(4)_____________

2.选文采取了明暗结合的双线结构,请说明明线与暗线分别是什么?
3.“就像他留下的那块表,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从生到灭,始终如一。”有同学认为这句话写得很妙,请你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文学作品大家赏”栏目邀请你作为特约撰稿人,从材料选择方面,给这篇散文写一段推荐语.
今日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小语想在活动中分享名人的相关故事,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帮她完成小题。

袁隆平改稿

郝安

①民谚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当年,80多岁的邓小平夹着一支烟,摇摇头,抿着嘴说,中国农村改革,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第一次见到袁隆平,是他75岁的时候,我说了这句大实话,袁隆平也夹着一支烟,也摇摇头,也抿着嘴说,我只是做了一点点工作,一点点。

②再一次见到袁隆平,是八年之后的2013年1月。依然是大家熟悉的宽额头,小平头,古铜色的脸;依然是红格子棉布衬衫,一条深色休闲裤;依然是率真爽朗,睿智逼人,举手投足一点都不像个80多岁的老人。

③一见面,老人同几年前一样,顺手从茶几拿起一包红色中华烟。我们带着清样,这次来是请袁隆平审定他的一篇文稿。记得就是这篇文章里提到他戒烟了。未必又“复辟”了?我说出自己的疑问,袁老乐呵呵笑着,打开烟盒,抽出一支烟:告诉大家,我已经正式戒烟64天了。这个是给客人抽的。

④举着烟,每个人问个遍抽不抽。而后才坐下来,聚精会神看稿,竟然不戴老花镜。少顷,听他说,“错了一个字,这是‘身价’,不是‘身家’”,便拿起笔改正了;一会儿又听他自言自语,“我梦见的是谷粒像花生米那样,不是花生那样大,哪有那么大,这个‘米’字丢不得”,边说边拿起笔,在“花生”后工工整整加了一个“米”字;“这个字也不确切”,一直低头看稿的袁隆平抬起头,“我梦见的是自己躺在稻穗下乘凉,说躺在水稻下面不准确”。

a一般情况下,名家领导的文稿大都经过层层把关,字斟句酌;审看大样,不过走一个程序,签字画圈甚而点头即可。袁隆平却没有这样。他看稿时,竟像小学生对自己的功课一样严谨认真,改正的这几个字,无论语义还是修辞都恰到好处。b我心头悄然一颤,不觉赧颜,随后又分明感到有一种常人很难有的精神从袁隆平改稿时那雕塑般的身体溢出,充盈在我的面前和四周。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是科学家对待事业才有的一丝不苟,是圣教徒对待经典才有的敬畏虔诚。

⑥看完稿,袁隆平欣然应邀为我们题词:办出湖南特色,办出国家水平。他说,我就喜欢这条,要有湖南特色,要有国家水平。我说,你是我们的榜样,是世界水平。c大家大笑。我还记得上次袁老题写“党的舌喉,读者知音”的一个细节,他一笔一画写着,老人是读老书的,不习惯简化字,当写到“读者”的“读”字时,看他停笔思索,我们提醒是言字旁加“卖”。他将信将疑,硬要查字典看简化了的这个字到底是怎么个写法。写到“知音”两个字时,他又停笔翻字典。旁边有人说是知道的“知”。他说“知音”他知道,坚持翻开字典查证。

⑦论名气,袁隆平是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名扬天下;论学问,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满腹才华,建树丰硕;论经历、意志和信念,可谓风霜雨雪,九死而不悔,硬是从一条坎坷的泥巴路,一直走到脚下铺满红地毯;论贡献,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的成绩,功劳响当当。这样的一个人,已经功成名就,是大科学家名册排得上号的人物;然而也就是这样一个世界名人,阅改一份不满三千字的文稿,题写几个字,正襟危坐,竟如此仔细到近乎苛刻,一点儿都不含糊。

⑧细节其实不细。大凡世界上的事太普通了倒反而很难,所以芸芸众生不拘小节,难成大事;而纯粹到了不计任何功利,能把普通事做好的人,终成伟人。他们重细节,现于言表,见于行动处处留痕。

1.下列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a句写其他名家领导是为了与袁隆平作对比,突出他的严谨认真。
B.b句运用比喻,是为了表现袁隆平改稿时坐得板正,身体僵硬的样子。
C.c句大笑是因为“我”的巧妙回答,也表现出大家对袁隆平的高度评价。
D.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语言平淡自然,却饱含深情,感人至深。
2.请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依然是大家熟悉的宽额头,小平头,古铜色的脸;依然是红格子棉布衬衫,一条深色休闲裤;依然是率真爽朗,睿智逼人,举手投足一点都不像个80多岁的老人。

人物描写角度:______
加点词“依然”:______
3.文章结尾说“他们重细节,现于言表,见于行动,处处留痕”,本文中袁隆平有哪些行为体现他重细节?请举例说明。
4.本文与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样,写伟人不写他们的丰功伟绩,反而捕捉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今日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小店除夕

肖复兴

①去年夏天,我们社区里新开了一家小店,主要卖蔬菜水果,兼卖米面油盐。小店虽小,也算是五脏俱全,方便了社区人家。己亥年除夕,小店还在开着,要开到下午,专门等着那些工作忙碌晚回家的人,可以到这里买他们需要的东西,尤其是过年包饺子的韭菜。

②小店虽然只开了小半年,但天天往来,已经和大家很熟悉,成为街里街坊一般亲切。人们早已经看得门儿清,是从河北乡间来北京打工的一家子经营这个小店。父亲和母亲整理果菜,不时地清扫一些挑剔的顾客随手掰下的菜叶,儿子开一辆面包车负责进货,儿媳妇在电子秤前结账收银。沙场点兵,倒也各在其位,一家人忙忙碌碌,脚不拾闲,把小店弄得井井有条,红红火火。

③父母和儿子都是扎嘴的葫芦——不大爱说话,儿媳妇爱说,嘴也甜,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的,叫得很亲,人们都爱到小店里买东西,省了走路到外面的超市去,像是又回到过去住胡同的时候,胡同里的副食店(过去我们管这样的小店叫作油盐店),虽然没有现代超市那样繁华,却绝对没有假货过期货或缺斤少两。如果忘记带钱或者带的钱不够,完全可以下次再补上。如果是老人,买的东西多,儿子会主动上来帮你扛回家。如果你生病了,下不了楼,出不了门,只要你和小店扫下了微信,在微信告诉一声,他们可以送货上门。小店成了大家的菜园果园后花园和开心乐园。

④除夕这一天,小店开到了下午,然后,他们全家坐上儿子开的那辆面包车,回家过年。两个多小时的路程,只要不耽误除夕夜的饺子和鞭炮就行!儿媳妇笑吟吟地对来到小店里的客人,一遍又一遍重复说着,脸上一遍又一遍绽放出甜美的笑容。

⑤有人给小店送来福字和剪有卡通猪的窗花,这一家子都贴在了小店的窗户和房门上。人们说,是让你们带回家过年贴的。儿媳妇笑着说:现在就是过年了,贴在这里,我们不在,也显得喜兴,让它们替我们看店!

⑥下午两点多了。小店里剩下的货物还有不少,特别是水果,香蕉、苹果、梨、橙子,还有新鲜的草莓和刚进不两天的阳桃。如果卖不出去,他们又带不走这么多,这一走,得过了正月十五才回来,全都得烂在这里。儿媳妇还在一直笑吟吟地结账收银,和街坊说着过年的话,爹妈的脸色有些发沉,心里一定担心这么多卖不出去的水果,都砸在手里可怎么办!

⑦吃过午饭休息过后的街坊们,专程到小店里买东西的不多,路过这里的不少,一看小店还开着门,这一家子还没有回家过年,都走进小店,好奇,也关心地看看,问问。 自从社区里有了这家小店,这里人来人往,进进出出,热闹得很,也让人们亲近得很。以前买个菜买个水果,就是买瓶酱油,也都得跑老远去超市,超市很大,进去了,就淹没在人海里,谁和谁都不认识。有了这家小店,人们出家门抬脚就到,进来都是街坊,相互搭个话,越来越熟悉,越说话越多,小店成了大家的一个公共客厅,买了菜,买了水果,买了酱油醋糖,还交流了好多信息,说了好多家长里短的亲切的话。

⑧儿媳妇见这么多人进来,高声叫喊着:所有的东西都半价处理了呀!街坊们都明白了,油盐酱醋糖,一瓶子一瓶子,一袋子一袋子,放在这里没问题,这些蔬菜和水果,必须得都卖出去,要不就损失了啊,那都是钱,都是这一家子的辛苦的血汗呀。于是,不管需要不需要,进来的人,每个人手里都从货架上取下点儿东西,不一会儿,儿媳妇的电子秤前,居然排起了长队。儿媳妇把东西上秤称好,打出小票,递给人们,不忘说句:阿姨,您看看,小票上是不是打上了半价,要不是,您告诉我一声。人们说:不是半价,我们也会买的!还有人对儿媳妇说:待会儿回家,我会告诉街坊,让大家都来,你放心,这点儿东西都能卖出去!

⑨我站在队后,听着这些话,心里很感动。在这座陌生的社区里,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亲切而贴心的话。普通百姓之间的良善,是温暖彼此最美好的慰藉。过去的一年,哪怕有再多的不如意和委屈,这一刻,也都随风而去。一年四季,有这样的一个年要过,真的很好,值得期待。

⑩四点左右的时候,我专门到小店门口,货物真的都卖出去了。这一家正在打扫房子,然后锁上门窗,看见了我,向我挥挥手,鱼贯般挤进面包车。面包车鸣响一声喇叭,扬长而去。望着车远去,西天正落日熔金。

【注释】①选自《正是橙黄橘绿时》。
1.作者在描写小店一家时未出现的生活场景是 (       
A.父母整理果蔬,清扫菜叶,脚不拾闲。
B.店主张贴福字,张贴窗花,十分喜庆。
C.小店人来人往,讨价还价,生意兴隆。
D.全家打扫房子,锁上门窗,挥手告别。
2.文学作品中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塑造人物形象。下列对小店一家人的语言描写,最不可能出现的一项是 (       
A.顾客提出送货上门时,儿子:“放心吧!保证按时给您送到。”
B.看着堆积如山的果蔬,父母:“怎么办?烂在这里多可惜呀!”
C.顾客说小票未打半价,儿媳:“着啥急?这儿不是太忙了吗?”
D.顾客购物后遇见街坊,顾客:“赶紧吧!小店打折超级划算。”
3.本文主要叙述了小店除夕卖货的故事。有人认为第自然段叙述内容是多余的,建议删掉。你是否赞同?请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4.文学作品往往把表达的内涵蕴藏在环境描写中。文章最后一段的环境描写虽然简短,却意蕴丰富。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它的深意。
今日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