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1 . 到18世纪下半期,法国的儿童教育发生了重大转变,孩子不再裹在襁褓中,不再使用让孩子走路的牵引带。巴黎三分之二的房屋开始有了单独的卧室,而七分之一的房屋有专用的餐厅。该变化缘于(     
A.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B.启蒙思想影响的深入
C.民主共和制度的确立D.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理论创新作为一种理性认识活动,其实质不仅限于反映事物的现象,更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列宁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引自薛晴《在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中展现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

材料二


思想基础

法律文件

法律特征

英国

反对君主专制

《权利法案》

在国家权力结构、法律内容、司法实践上都包含着一些共同的特征


法国

民主、自由、平等;保护私有财产

《人权宣言》

三权分立

《1791年宪法》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

《拿破仑法典》

美国

人民主权

《独立宣言》

三权分立

《1787年宪法》

阅读材料,提取关联信息,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17—19世纪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3 . 被誉为18世纪“唯物主义的圣经”的《自然的体系》于1770年匿名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立即震动了欧洲学术界,但当年11月,罗马教皇宣布《自然的体系》为禁书。这反映出当时(     
A.欧洲文学出现了新趋势B.新书畅销威胁封建经济
C.人们追求书籍阅读自由D.不同意识形态激烈交锋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4 . 法国启蒙运动分化成以伏尔泰为首的保皇主义者、以孟德斯鸠为首的议会主义者和以卢梭为首的共和主义者三个阵营。美国启蒙运动中,杰弗逊的激进主义、麦迪逊的温和论与汉密尔顿的美国式托利主义都有各自坚定的拥趸。英格兰和德意志也是如此。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启蒙思想家(     
A.思想价值取向殊途而同归B.社会理想与政治实践相结合
C.内部的矛盾冲突不断升级D.尚未构建起系统的理论体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真题 名校
5 . 11世纪以来,人们认为君主具备手到病除的神性。君主的触摸可以治愈各种疾病,尤其是被称为“国王病”的淋巴结核。君主触诊成为备受珍视的仪式,成为君主威望的象征。到牛顿和洛克的时代,就像占星术和炼金术突然间风光不再一样,触诊也几乎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A.科学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君权观念B.近代医学进步攻克诸多传染疾病
C.君主权力运行受到法律严格限制D.科学宇宙观动摇了教会神圣地位
2023-04-07更新 | 4426次组卷 | 32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重庆历史高考真题
6 . “卢梭并不认可启蒙思想家的怀疑精神能够把人们的心灵从对自然、对神的迷信中解放出来的说法。他认为,人们过度依靠理性,就必然失去了自由的意志和过上自主而自然生活的可能。理性只适合用以建立一种人为的政治社会,而不适用于培养自然的习性与美德。”据此可知,卢梭(     
A.主张用情感取代理性B.背离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
C.注重自然情感的驱动D.试图调解理性与神学的矛盾
2023-03-24更新 | 1990次组卷 | 19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7 . 在亚当·斯密看来,自由竞争市场经济之所以优越,就在于它是一种能使公私利益相协调和统一的机制。在道德领域,亚当·斯密不承认任何权威,只认同利己与利他相结合的“合宜”才是美德。在此,亚当·斯密(     
A.批判启蒙运动的缺陷B.肯定市场经济与道德情操的统一
C.突出理性的标准作用D.承认利己是市场经济的道德标准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8 . 历史学家赵琳认为:“一个依法运行的宪政社会使得人类的进步成为可能,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基督教末世论盼望上帝降临的传统历史观,用一个不断进步的人间理想取代了虚无缥缈的天国蜃景”。在这种思想的启发下,建立的宪政社会不包括
A.法国B.英国C.美国D.德国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郑利霞《课程观的历史演进论略》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10 . 十八世纪法国一桩普通的民事案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法国的图鲁兹有一位颇富声誉的商人,名叫卡拉斯,是个虔诚的加尔文派新教徒,儿子安东尼原来信奉新教,据说后来打算改信天主教。安东尼性情抑郁,总是落落寡欢。1761年10月13日晚,安东尼吊死在自家门框上。尽管没有人能够确切地证明安东尼要改变信仰,更没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卡拉斯一家人“谋杀”了安东尼,但是案件落在一个狂热的天主教徒法官大卫的手里,在天主教修士们的煽动下,信奉天主教的民众群情激奋,纷纷指控卡拉斯一家。结果图鲁兹法院在没能拿出有效证据的情况下,宣判卡拉斯有罪:处以车裂,家产没收,1762年执行。时年68岁,正流亡于日内瓦的伏尔泰了解了事情真相以后,立刻着手为卡拉斯案的平反进行辩护。经过四年不懈努力,巴黎法院最终撤销原判,赔偿、抚恤卡拉斯夫人。


结合欧洲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卡拉奇冤案及其平反”中选取一个角度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020-06-20更新 | 2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高三历史4-5月模拟试题汇编-专题27文化史综合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