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防建设、海权意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反映了古代中国到近代中国海洋意识发展的概况。

内容出处
桓公曰:“何谓官山海?”管子对曰:“海王之国,谨正盐策。”……百倍归于上,人无以避此者,数也。《管子》
凡海舶欲至福建、两浙贩易者,广南舶司给防船兵仗,如诣诸国法。广南舶司鬻所市物货,取息毋过二分。《宋史》
海防之要惟有三策:出海会哨,毋使入港者,得上策;循塘距守,毋使登岸者,得中策;出水列阵,毋使近城者,得下策;不得已而至守城,则无策矣。郑若曾《筹海图编》(初刻于1562年)
(英吉利)其志盖欲扼此东西要津,独擅中华之利,而制诸国之咽喉。古今以兵力行商贾,以割据为垄断,未有如英夷之甚者!魏源《海国图志》
故久居于海上者,能使其精神日以勇猛,日以高尚,此古来濒海之民,所以比于陆居者活气较胜,进取较锐……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关系》(1902年)
中国海权一日不兴,则国基一日不宁。孙中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海洋意识”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4-05-21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押题(二)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数千年的漫长历史,负陆面海的地理环境,既塑造出中华民族辉煌的陆地文明,也孕育了悠久的海洋文明。尽管在文明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内陆理念逐渐确立了在国家战略中的主流位置,但是不能以此判断中国对海洋无欲无求,也不能因而忽略昔日尤其是汉唐宋明的“海洋强国”地位。古代中国的海洋经略同世界上其他涉海大国一样,都遵循着普遍性的历史逻辑,直至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从而发生了海洋经略的历史“断档”,这在经济基础、政治安全与文化传统等层面都存在着特殊性逻辑。

——摘编自刘笑阳《古代中国海洋经略的历史逻辑》

材料二   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一个国家,它若能够轻而易举地进入公海,其地理位置的战略价值就十分之高。建立起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海上军事力量,拥有适当位置的殖民地是在海外支撑这个国家海上权力的最可靠手段。成功的殖民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于商贸与海上霸权的影响,在本质上依赖于国民性格,因为当它们自然地起源于自身时,这些殖民地才能最好地成长。一个完全与其民众的自然根基相协调的政府政策将会在各个方面最为成功地促进其成长。英国较少在陆上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而是努力成为海上霸主,凭控制海洋和欧洲以外的世界确保国家的胜利。

——摘编自马汉《海上权力要素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是“海洋强国”的表现,并分析明清海洋经略“断档”的特殊性逻辑。
(2)根据材料二马汉所述影响海权的要素,分析英国长期掌控世界海上霸权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提出建议。
2024-05-13更新 | 9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达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测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孙中山所表达的种种理想不无认识上的偏颇,如他发展海洋实业的思想仍受到当时西方海权论的影响,对海洋经济的认识多集中在港口、航运、造船等很狭窄的方面,具体设计也不尽合乎国情,而且他争取中华海权的努力由于旧中国的黑暗与腐朽并没有如他所希望的那样取得圆满的结局,但他对近代中国海权沦丧的深刻认识和对国人提高海权意识的宣传与呼吁以及建立强大的海军、全面发展海洋事业的谆谆教诲都是高瞻远瞩的,体现了他振兴中华的崇高理想和建设近代化国家的热望,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很强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史春林《孙中山海权观评析》

材料二   毛泽东研究海权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其研究往往更多地尝试回应当时各种焦点议题,尤其是领土争端、领海范围问题、台海危机、海洋开发等,其独立解决应景性议题的能力极强。毛泽东海权观中的“同世界人民一起创建一个和平的海洋”主张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包容性。他认为实现上述主张的具体办法就是建设“海上铁路”,所谓“海上铁路”本质上就是找寻中国发展海权同人类共享海洋一致与和谐的规律,而“海上铁路”本质上就是中国联通世界海洋交通网络,开创一个世界各国共享海洋的新格局,这一超前理念不仅是对中国海权最为有力的解读,而且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多元开放、包容平和的理念不谋而合。

——摘编自戴晨城《毛泽东海权观的生成、内容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海权观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海权观的特点。
2024-04-23更新 | 1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卷(五)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夷变以来,帷幄所擘画,疆场所经营,非战即款(签订和约),非款即战,未有专主守者,未有善言守者。不能守何以战?不能守何以款?……自守之策二:一曰,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二曰,调客兵不如练土兵,调水师不如练水勇……未款之前,则宜以夷攻夷;既款之后,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

——摘自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20世纪初,孙中山指出:“自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兴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观诸国之海军表,其国力竞争之消息,可以默喻矣。”他还指出,国家生存要素为土地、人民、主权。三者缺一不可,其中的土地包括领海,认为海才是国的界境。因此,他积极呼吁政府向西方国家订购“各项海陆空新式武器”,聘请外国军事专家来华教练我国海陆空军学生,以建立强大的海军。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孙中山便向国人大声疾呼;最先可以灭亡中国的是日本。为此,他在捍卫海权的宣传中,常以日本帝国主义为未来的假想敌,从国家战吆上唤起人们的警觉。

——摘编自《“海洋梦”系列丛书·走向深蓝中国海洋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魏源海防思想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魏源海防思想与孙中山海防思想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海防思想进行简要评价。
2024-03-01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海权意识

出处内容摘要
邱伟云、严程《数字人文视野下中国近代边疆概念群研究》宋代虽然有海界之说,但却没有将海洋本身纳入对国家疆域的思考;明代虽然已经十分关注东南沿海问题,但仍然作为“海域”,而非“海疆”问题进行讨论;近代“海疆”作为一个概念,成型于清代晚期。
张峥荣《清末治边政策的转变与近代中国的国家整合》晚清时,以“西北史地学”为代表的边疆治理研究掀起第一次高潮,时人开始认识到重核心区轻边缘区的思路不能适应时代需要, “海塞并重”的观念逐渐占据主导。
郑剑顺《严复的海权观及海军建设思考》严复认为,中国历朝历代满足于陆地农耕生计,忽视海权,自弃海洋大利,结果导致国家落后,遭受列强侵略。如果中国有的强大海权,就能获得海洋利益,也可避免被强敌侵扰。
曹立、何广顺《建设海洋强国》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权观。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寄托着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世代夙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提取上表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海权意识的状况加以解释。
2024-02-29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双语学校2024届高三1月学科素养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2024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中国不仅是一个陆地大国,还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文明和大陆文明都让我们引以为豪。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一个海洋大国,但在古代未形成清晰完整的海权意识。清朝前期,被誉为“认识海疆形势第一人”的将军施琅认为,“天下东南之形势,在海而不在陆。陆地之为患也有形,易于消弭;海外之藏奸也莫测,当思杜渐”。康熙帝囿于满汉大防,未有效关注。雍正帝一改明代弃守沿海岛屿政策,建立岛屿与海岸并重的全面防御体制。在此基础上,乾隆帝坚持海防重于通商的指导思想,将与西洋贸易由四口减为一口。鸦片战争后,一些有识之士深感海防危机,萌发建立外海水军的近代国防思想。1907年,日本人侵入我国东沙岛,在中国方面据理抗争交涉下,最终收回了东沙岛,在收的同时,清政府“书立碑记,以保海权而重领土”,并拟定了开发和经营的办法。

——摘编自王秀英《近代中国海权意识的觉醒》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海防观念的变化。
2024-02-24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题型03 材料解析题——“变化”类设问-2024年高考历史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下表是不同时期美国关于海洋航行的主张。据此推断(     
时间人物文件内容
1918年威尔逊“十四点原则”海洋上的航行有绝对自由。
1945年杜鲁门《大陆架公告》位于公海以下、邻近美国的海域内的所有自然资源均属美国所有,并应在美国的管辖范围内,大陆架海域的公海及公海的自由与畅游权,将不会受到任何损害。
2004年布什《国家安全指针41号》维护海洋自由,保护合法的军事和商业航行。
A.美国具有捍卫海上自由的传统B.美国用海洋权益促进友邦合作
C.美国以此维护国家利益和霸权D.海洋资源成为全人类共同财产
2024-02-2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4届高三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近代以来,国际海洋法权不断发展完善。下表是其中的部分史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期史实
15-16世纪1494年西班牙、葡萄牙两国订立了《托德西拉斯条约》,划定一条称为“教皇子午线”的分界线,线以西归西班牙,线以东归葡萄牙。1529年两国订立《萨拉戈萨条约》,在太平洋中再划一线,将全球海域划分为二,两国垄断海洋通航权。
17-18世纪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发表《海上自由论》,提出海洋自由原则,遭到以英国人塞尔顿为代表的海洋闭锁论的反对。18世纪后,英国放弃“海上控制论”转而支持主张把海洋划分为领海与公海的主张。此后公海观念逐渐被普遍接受,相应的立法和规则也不断涌现。
19-20世纪在经过了欧洲国家一系列的海战后,1856年欧洲七国签订《巴黎海战宣言》,宣布废除私掠船制度,确立保护中立船和海上封锁制度。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军事理论家马汉提出海权论,海洋大国开始重视对制海权、海上贸易运输规则、海战规则以及海战人道主义保护立法。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第三世界国家捍卫海洋权益运动的兴起,《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1982年出台。它重申传统自由航行与领海主权原则,对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管理、海洋污染处理等事项做出了规定。但某些海洋强国却动辄利用强大的海上力量构建《公约》之外的海洋法律秩序。

——摘编自马得懿《海洋法律秩序生成:历史脉络、法治困境与海洋法权》


据材料,围绕“近代国际海洋法权的变迁”自拟论题,并加以阐释。
2024-01-19更新 | 134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海洋开发在中国古代有着辉煌的成就。先秦时期便诞生了“耕海”传统。逐渐发展出“以海为田”的经济结构和“以海为农”的农业意识,这与海洋贸易的逐渐没落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海洋文学的创作也是海洋开发的重要内容,如唐代的《镜花缘》中描述了一个“好让不争”的君子之国,以讽喻现实中的人情世态。从总体上看皆为彰显儒家的道德和政治思想。

——曲金良主编《中国海洋文化史长编》

材料二   西方列强对中国海洋主权的侵犯,中国近代的有识之士在救亡图存的斗争中清晰地认识和接受了列强在海洋秩序中的主导性。他们认识到这场千年未有之变局来自于海上,欲兴邦强国,需重视海防。随着主权观念的逐渐生根萌芽,近代中国开始不断主动维护海洋主权,孙中山提出恢复海洋主权亦为实行三民主义所必须的思想。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据理力争收回被列强侵占的海陆主权,虽然最终未能如愿,但拒绝签字也展现了中国对维护海洋主权的决心与态度。

——刘中民《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

材料三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海洋事业蓬勃发展,越来越深入的参与到国际海洋事务当中。然而国际现行海洋秩序依然存在不合理之处,美国主导的“自由航行”秩序的霸权护持功能愈加清晰,其合法性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在推动全球海洋治理上捉襟见肘。

——孟晓宇《中国海洋秩序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海洋开发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海洋秩序观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你对推动全球海洋治理的启示。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战败后,有志之士与清廷高级官员都开始思考如何维护中国的海上利益。这一时期的海权思想,以魏源、李鸿章、郑观应三人最具代表性。(如下表)

人物

海权思想介绍

魏源

第一层是议守,也就是在战术上如何防御海上来敌;第二层是练兵,这里所谓的“兵”指的是现代化军队;第三层,是利用国际局势(以夷攻夷)与海外广大的华人力量,对英国形成战略包围网。

李鸿章

经手的洋务项目重要的部分系“购船、购械、造船、造械、筑炮台、缮船坞等”,也就是说李鸿章的事业重心在于建构现代化的中国海军。主张建立具备规模的舰队,可以在大洋之上与列强争衡,是李鸿章与魏源早期近海与河口防御主张最大的不同之处。

郑观应

航运绝不可以操诸外人之手,如果利润被他国船队抢占,将会重伤中国民族产业的发展:“查泰西国例,通商之船只准径到一埠,其余沿海、沿江乃本国民船自有之利,外人不得侵夺。今各国轮船无处不到,获利甚厚,喧宾夺主,害不胜言。”

——摘编自王立本潘是辉《中国近代海权思想的建构与发展初探(1848—1900)》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人海权思想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海权思想发展的影响。
2023-12-20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四校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