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消除贫困既是人类的共同理想,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追求和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村自主经营,从《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贫困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为扶贫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在脱贫攻坚战中,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十三五”期间,全国贫困人口每年净减少1000万以上,让贫困群众真真切切过上了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生活。2021年,我国终于整体上彻底摆脱了绝对贫困,同时成为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国家,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摘编自马振清、李明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的中国之治》


(1)根据材料,归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消除贫困所做的努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能取得脱贫攻坚伟大胜利的原因。
2022-05-19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在1949年3月于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举行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从一九二七年到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在乡村,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采取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现在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

材料二   2019年9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视察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参观香山革命纪念馆,观看《为新中国奠基》主题展览,主题展览由“进京‘赶考”“驻香山”“继续指挥解放全中国”“新中国筹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5个部分组成。习近平在参观结束时的讲话中指出,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25日进驻北京香山,这里成为党中央所在地。……我们党领导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总指挥部,是中国革命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人民日报》新闻稿

材料三   《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挖掘红色精神内涵,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打造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构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接受红色精神洗礼的重要平台,……实现红色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积极贡献。2016年12月,《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发布,全国共有300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入选。其中我省有西宁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海北州青海原子城遗址、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果洛州班玛县红军沟革命遗址、海东市循化县十世班禅大师故居等景区入选。


(1)阅读材料一,七届二中全会作出了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决定。那么,中国革命是以什么史实为标志,走上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的?
(2)阅读上述三则材料,除西柏坡及“西柏坡精神”外,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圣地及其“红色精神”还有哪几个?
(3)阅读材料三,简述我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的理由。
2020-01-17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3 . 2020年12月,中国与欧盟领导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谈判,但后来欧盟又宣布推迟审议和批准中欧全面投资协定。2021年10月,欧盟经济与安全事务部部长访美,和美国磋商针对中国的经济和安全增加“分离度”的问题。这一现象表明(     
A.国际秩序日益走向混乱B.国与国之间合作与竞争并存
C.政治多极化格局已形成D.大国强权意识普遍趋于淡化
4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一盘散沙之民众,忽而登彼于民国主人之位,宜乎其手足无措,不知所从,所谓集会,则乌合而已。是中国之国民,今日实未能行民权之第一步也。(孙中山1917年《建国方略之三:民权初步》)

材料二   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三   如果做更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这一错误不可避免地使人民内部矛盾不是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民主方法来解决……从而混淆了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把精力过多地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与此相适应,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以上三方面交织在一起,相互强化,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悲剧。

——(宋新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启示》)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全国人大常委会1998年通过、2010年修订)第二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2020年,全国人大十三届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囊括了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领域的1260条法条,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1)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史实,概述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20年的状况。(抓住某一方面概述即可)
(2)结合1949~1956年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果,驳斥材料二中“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错误观点。
(3)阅读材料三,归纳“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与法制遭到破坏的原因。
(4)阅读材料四,结合前三则材料,谈谈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历程的某一方面认识。
2021-01-15更新 | 261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5 . 2019年1月2日,习近平主席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指出:“70年来,我们秉持求同存异精神实现两岸领导人历史性会晤,使两岸政治互动达到新高度。”两岸关系取得这些巨大成就的政治基础是
A.“和平统一”的方针B.“求同存异”的精神
C.“一国两制”的构想D.“一个中国”的原则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代开始,中央政府经常派出使者“分行四方,延问疾苦”,以便及时“赈济百姓”。汉代各级政府与扶贫相关的财政事权就包括了收养孤儿、贩恤鰥寡、救疾医病、放贩救灾、助贷贫民、协助生产等十多项。汉代限民田,曹魏屯田制,北魏隋唐均田制,都是努力把人民和土地结合起来,帮助人民生产自救;另一方面则对农民生产提供帮助,如大兴水利、提供种子农具的贷款、编制农书等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独孤园等恤养老幼贫疾的常设机构。中唐时,刘晏强调国家赈济要适当:“赈给少则不足活人,活人多则阙国用,国用阙则复重敛矣”。唐宋时期,政府针对各种贫弱对象,都设立了专门的救助机构,这些措施为元明清历代所继承,并有新的发展。

——摘编自史卫《古代财政与扶贫》

材料二 最早到达美洲新大陆的移民主要是靠互帮互助来度过难关,移民到达新大陆不久之后很快就效仿英国建立了济贫制度。1929年下半年的经济危机,使人们强烈要求政府承担起社会责任。当时的美国总统死抱着“自愿救济”和联邦政府不参与社会救助的信条,未采取任何措施。1933年总统罗斯福推行“新政”,并于当年5月签署了《联邦紧急救助法》,标志着美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救济机构一联邦紧急救助署的成立,开辟了公共救助的新纪元。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障法》,这部法律一改济贫制度下事后救济的做法,将贫困的预防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启了社会救助立法的里程碑。该法案在对待贫困问题上采用了两道防线,即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该法案主要目的就是将失业者、儿童、妇女、老年退休人员与残疾人纳入公共援助体系,形成了不同类别的社会援助计划。

——摘编自于婷《中美社会救助制度比较研究》

材料三 改革开放初,中国广大农村分布着2.5亿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极端贫困人口。1986年,国务院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划定重点扶持区域,设立专项扶贫资金,开始实施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国家扶贫行动。有世界银行专家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成为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行动,尤其对减少农村地区的绝对贫困人数更是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进入脱贫攻坚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督战,提出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建立脱贫攻坚的责任体系、政策体系、监督体系、考核体系等。明确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奋斗目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国《社会保障法》颁布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扶贫工作的核心举措,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工作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邓小平在1989年曾说过:可能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这说明,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转引自《中国还能不能说“不”》

材料二   面对严峻的全球性挑战,面对人类发展在十字路口何去何从的抉择,各国应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积极做行动派、不做观望者,共同努力把人类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摘自习近平在2019年3月26日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上的讲话


(1)阅读材料一,列举70多年前西方国家挑起的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几个典型史实。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现实,指出当前人类面临哪些“全球性挑战”。
(3)阅读材料二并结合近年来我国领导人的外交活动,为了应对全球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提出了怎样的中国智慧或方案?(用凝练语句高度概括)
8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这个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坚定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意志,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史新征程!……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93日)

材料二   小华同学在学完第2223课“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相关内容后,开列了一份史事清单。

抗日战争史事清单①淞沪会战,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狂妄企图
②忻口会战,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
③徐州会战,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地区围歼日军一万余人,取得台儿庄大捷
④武汉会战,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⑤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拼死抵抗,最终取得会战的胜利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多方面因素。
(2)阅读材料一、如何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转折点”“新征程”?
(3)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对小华同学开列的这份史事清单予以简要评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