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开创外交新局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0月,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盖洛普民意测验表明,只有25%的被调查者赞成承认新中国。19501月,美国的全国民意研究中心就“美国应该承认中共政权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还是继续承认蒋介石政府”进行调查,61%的被调查者赞成继续承认蒋介石,只有11%的人赞成承认新中国。

——摘编自徐琪《从美国国内政治看新中国建国前后的美国对华政策》

材料二   1969年至1971年夏,美国“跳了一种微妙的外交小步舞”,如通过“巴黎渠道”“罗马尼亚渠道”“叶海亚渠道”等方式,向中国政府传递希望改善美中关系的信息,继之以基辛格秘密访华。对此,中国政府则投桃报李,如毛泽东会见斯诺时表示欢迎尼克松访华,导演“乒乓外交”,等等。美中双方的共同努力,最终促成了19722月尼克松的中国之行和上海公报的问世。

——摘编自刘家钦《1972年尼克松访华背景之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民众敌视新中国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美外交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以前,中国和俄罗斯并不接壤,17世纪以后,沙俄通过扩张,使得中国和沙俄互为最大的邻国。沙俄侵华政策基本方针早在彼得一世就已奠定,他的后继者亚历山大、叶卡捷琳娜等沙皇都继承了这一侵略方针。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苏俄支持中国的革命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苏形成了结盟关系,《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斯大林在维持苏联利益的同时,也真正给予了我们帮助。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撤走援华工程师,拆除设备,几令中国陷入极大困难之中,甚至还发生了珍宝岛战役。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演变成正常化的中俄关系。现在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深,最重要的是还建立了中俄边境贸易,在互利互惠原则上发展沿边城市的全面合作。

——摘编自王钰《近现代中俄关系走向》

材料二   二战后,日本一直处于美国的控制之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更重视日本作为战略基地的作用,要将其纳入它的战略体系中。美国片面炮制的对日“和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其目的是谋求使其长期占领日本“合法化”。19508月,美英公布了“对日和约草案定本”。其中,在领土问题上它违背了《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协议》的规定,故意把中国台湾、澎湖列岛等归属问题弄得含混其词。同时,日本吉田政府在美国指示下,也同蒋介石集团签订了所谓的“和约”,并建立“外交关系”。1958年,杜勒斯等人说蒋军驻扎在金门、马祖是“愚蠢和不明智的”,企图使蒋军撤出金马等沿海岛屿,把台湾与大陆完全隔离开。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面对国际格局的演变和超级大国霸权地位的起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得以恢复,美国开始调整对华、对台政策。1972年,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了《上海公报》,美国表示:“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这是中国对美斗争的重大胜利。

——摘编自高民政《19491979:中美围绕台湾问题的军事政治较量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俄两国关系发展进程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台政策的表现并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对外政策调整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政府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采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年11月8日)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国政府实行二十多年“遏止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加之美国与苏联争霸中所处的守势地位,使美国不能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巨大作用,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同样,中国也面临新的战略抉择。那时候,苏联驻兵中国北方边境,构成对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在这种形势下,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十分有利;同时,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也有重要作用。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的外交与近代外交相比发生的重大变化,并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外交关系改善的原因和影响。
4 . 现代中国外交。

材料一   19502月以后,美国对华政策逐渐趋于强硬和公开敌对。214日,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此之前,中国政府接管了美国驻北平总领事馆的房产。美国国内以歇斯底里反共为特征的麦卡锡主义开始肆虐。后来艾森豪威尔政府结束了朝鲜战争,但在敌视新中国方面比杜鲁门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台湾问题上,美国一段时间内采取“放蒋出笼”的政策,鼓励、纵容国民党军队对大陆沿海进行军事骚扰。但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两次台海危机中,中美双方虽在言辞上一再严厉警告对方并表达了绝不在原则问题上与对方妥协的决心,但双方开始显示出了不使事态发展演变为战争的某种意愿。在1958年台海危机期间,毛泽东一再下令,要求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只打蒋军,不打美军”。当时美国正专注于欧洲事务。因而美国方面对危机的反应令人寻味,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派遣第七舰队为向金门岛运送物质的国民党舰只护航,但同时他又命令美军护航船只不得进入沿海3海里以内,以免擦枪走火。

——摘编自刘凤瑞《战后中美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材料二   1969年至1971年夏,美国“跳出了一种微妙的外交小步舞”,如通过“巴黎渠道”“罗马尼亚渠道”“叶海亚渠道”等方式,向中国政府传递希望改善中美关系的信息,继之基辛格秘密访华。对此,中国政府则投桃报李,如毛泽东会见斯诺时表示欢迎尼克松访华,导演“乒乓外交”,等等。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最终促成了19722月尼克松的中国之行和上海公报的问世。

——摘编自刘佳钦《1972年尼克松访华背景之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年中美关系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呈现此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美外交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中外交往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不同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3年罗斯福说:“对于中国,我们有两个目标:第一是有效地联合作战;第二是承认和树立中国作为主要大国,在战时和战后与西方三大盟国俄、英、美并驾齐驱。”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1)材料一中美国对华政策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材料二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纽约每日新闻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一特定背景下,新中国采取相应的外交方针是什么?

材料三中国是一个伟大的生气勃物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的力量,要建立稳定的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华态度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020-10-18更新 | 321次组卷 | 1卷引用:《单元测试定心卷》-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基础过关)
6 . 贸易战的背后往往有政治利益或意识形态的较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美国政府就确定了要利用经济手段对新中国施加压力的方针。国务卿艾奇逊在1949年2月28日向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关于美国对华贸易的政策》的报告时就说,中共既要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又要重建国家,它势必寻求外援,寻求与西方的贸易,因此“在共产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现实之间的第一个冲突大概会具体地在经济领域中产生”,“正是在对华经济关系领域中美国具有对付中共政权的最有效的武器。”3月3日,这一报告作为国家安全委员会第41号文件获得总统批准。

——陶文钊《禁运与反禁运:五十年代中美关系中的一场严重斗争》

材料二   70年代初,美国维持对华的严格的贸易管制,不仅使美国商业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受歧视的不利地位,美国每年还要为此付出4000—7500万美元的经济代价,而且,这种管制中的治外法权“成为美国与西方盟国经济摩擦的火种,进而发展成为二者之间的外交问题”。尼克松在其回忆录中也承认这样的事实:近20年来,美国一直在世界上鼓吹和带头孤立和封锁新中国,不但没有奏效,反而遭致自己对华利益的巨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尼克松政府决定缓和对华的贸易管制,作为调整对华政策的突破口。

——何海波《尼克松政府对华贸易管制政策的缓和》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总统批准艾奇逊报告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政府决定缓和对华贸易管制的背景。
(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以“合作与分歧”为主题,就1949年以来的中美关系的发展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60字左右)

7 .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10月3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表示,美国政府继续承认国民党政府,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副国务卿韦伯、国务卿艾奇逊先后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没有作出“接受国际义务”的诺言,美国政府暂时不能决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二战后的时局)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说:“一个国家,不在美国领导的阵营内,便在苏联的阵营内,任何中间道路的幻想都是不明智的。”美苏对抗的格局使中国没有中间道路可以选择。

——谢益显《中国当代外交史》

材料二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材料三2001年6月15日,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提出:“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各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及其它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当代中国对外关系》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对华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做出的的外交选择.

(2)材料二说明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建国初期相比,在新世纪中国的外交政策、中苏(俄)合作内容等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8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许多国家建立和发展了友好合作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纽约每日新闻》

材料三中国人是一个伟大的生气勃勃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从长远看,如果没有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想象的……

材料四“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有异中共同发展……使人类更加和睦。”

——摘自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1)材料一“外交政策的原则”主要指的是什么?在这一总的外交原则指导下,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外交崭露头角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请列举史实证明。

(2)材料二中尼克松称中国为“海盗式国家”。这种称呼折射出怎样的时代特征?在这一特定的背景下,新中国采取的相应外交方针是什么?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原因是什么?70年代,新中国外交取得哪些成就?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在其指导下取得哪些外交成就?

9 . 外交是一个国家政治的延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纽约每日新闻》

材料二以“小球转动大球”而作为“破冰之旅”载入新中国外交史册的“乒乓外交”曾经备受瞩目。对此事件周恩来总理引用《论语•学而第一》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中国政府的心情,并开心地说:“现在,门打开了。”

——《环球时报》

材料三

图一:胡锦涛发表应对金融危机的演讲

图二:温家宝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并作出郑重承诺

图三:中国政府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图四:上海合作组织反恐会议

请回答:

(1)美国蔑称新中国为“海盗”式国家折射出怎样的时代特征?在这一特定背景下,新中国采取的相应的外交方针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一、二指出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结合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指出“门打开”后“有朋自远方来”的表现。

(4)材料三反映出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特点是什么?导致不同时期中国外交地位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在中美联合发表的《上海公报》中明确提及要“反霸”,“承诺中美双方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并且反对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在亚太地区建立霸权的企图"。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任何国家”主要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
B.该公报发表的相关背景是中苏关系严重恶化
C.中、美都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诉求
D.该公报发表后中美之间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