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中国外交以革命为视角,基本诉求是建立新型外交关系,核心观念是独立自主与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石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转以发展为视角,外交工作紧密配合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中国对世界的看法发生重大变化,做出和平与发展的新判断,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做了新诠释,致力于建立均衡的对外关系。中国成为现存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和建设者,谋求以渐进方式推动国际秩序的改进,决心走和平发展道路。进入21世纪,中国成为令世界瞩目的新兴大国。面对新挑战,中国的外交观念在继承以往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

——摘编自章百家《新中国成长历程中外交观念的变迁—从革命的、民族的视角到发展的、全球的视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所共知,50年代,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对尼赫鲁的不结盟政策持批评态度,认为“中立是一种幌子”,尽管如此,中国的对外政策实际上却有很多重要的内容与不结盟政策所倡导的是一致的,比如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应和平共处,比如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对第三世界的奴役,反对军事条约的存在等。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时,中国与这一运动的重要发起者印度和南斯拉夫的关系处于僵持状态,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中国对不结盟运动的态度。相反,中国对不结盟运动反帝、反殖的总政策,予以了高度评价和积极支持。

——摘编自刘中民《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外交战略六十年》

材料二   到了80年代,国际上出现了和平与发展的新形势,同时中国的改革开放也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所以,中国才关注不结盟运动的成功经验并采取尼赫鲁倡导的不结盟这种比较务实的外交政策。中国改革开放不结盟外交与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关系,基本可以认定不结盟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组成部分,是服务于独立自主的重要手段。

——摘编自张竹云《关于我国不结盟外交政策战略问题研究》

材料三   不结盟运动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反对富国剥削穷国,反对种族主义,反对军备竞赛,要求建立新的、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维护世界和平,揭示国际经济旧秩序维护国际垄断资本全球剥削的实质,对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摘编自尹承德《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不结盟运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在不同时期对不结盟运动的态度,简要说明其实质。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冷战时期的不结盟运动的本质和斗争特点。
2023-01-10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3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政府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多次制定“五年倍增计划”,逐步提升对外援助规模,并开始将外援动机与政治安全等问题挂钩。与以往外援主要服务于经济不同,20世纪70年代末,大平内阁提出了“综合安全保障战略”,强调利用对外经济援助来扩大日本在受援国的政治影响。1982年,中曾根康弘就任日本首相后,提出“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强日本对世界各个地区的“战略性援助”。通过对外援助,日本加深了与被援助国的交流,增强了国家之间的信任,实现了多重收益。

——摘编自刘艳《战后日本对外援助的政策演变及战略分析》

材料二   新中国在成立后的二十余年间,通过对外援助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斗争和民族解放,并多与受援国直接沟通,其中援助多用于反帝反殖活动。1979年,邓小平表示:“肯定我们过去援助第三世界是正确的,认为但具体办法要修改。”.19805月,我国政府明确指出援外既要“促进友好国家的经济发展”,也要为“加速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贡献”的方针。互利共赢成为此时对外援助的核心原则,以改变过去对外援助多采取单方面无偿援助的做法。我国还开始通过多边渠道提供对外援助,如1985年,我国向非洲开发银行提供了270万美元的捐款,并为其融资提供便利。随着援助经验的积累和丰富,我国逐步形成了互惠互利的外援格局。

——摘编自唐丽霞《新中国70年对外援助的实践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对外援助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79年前后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发生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