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主流观点认为美国不应该急于承认中国的新政权,并且居高 临下地认为弱势的中国定会有求于它,承认美国在华的既得利益。因此,对中共政权采取“观望的 态度”。在冷战的大背景下,中国为了表明立场,采取了一系列亲苏反美的行动。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 一文中特别强调“一边倒”立场。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它彻底改变了美国决策层对中国的看法,把中国和苏联联在一起,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

——摘编自李怀录《建国初期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原因再审视》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需要超越事务层面来思考和构建未来的国际社会。为世界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不仅需要中国拿出更多的物资贡献,还需要提出有价值的思想和学说,要发挥大国的“引领和塑造”作用,则要求中国的外交不但是“中国本位”,还要是“世 界本位”。只有如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与和谐世界的理念形成真正有意义的价值关联。

——摘编自崔立如《国际格局转变与中国外交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外交政策,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外交成果的认识。
2023-01-0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国家角色”是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自我定位,是国家对自身实力与外交关系的审视,也是国家对自身国际形象的建构。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国家角色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发生着巨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中的国家角色观念表述

年份《人民日报》元旦社论节选
1988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的改革同世界的和平和发展息息相关。世界是否能够走向和平、稳定和发展,会对中国的改革和建设带来重大影响同时中国的改革和建设也将在世界上产生影响。
1989从国际条件来看,全世界正从对抗转向对话,由紧张转向缓和,这种变化总的来说对我国是很有利的。我国有可能争取到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以集中力量搞好改革和四化建设。
1999我们的党、国家和民族在不断强大和成熟,我们的任务也更重了,对于历史、民族和人类所承担的责任更大了。
2000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和建设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华民族,拥有全人类l/5的人口,在新的历史创造活动中责任重大。
2005我们一定要坚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006一个志在伟大复兴的民族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一个坚持改革开放的大国理当对世界有新贡献。
2013这一年,我们扬帆致远,开创外交新局,“一带一路”联通四海,雁栖湖水拥抱五洲,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2016G20杭州峰会牵动世界目光,中国方案、中国主张为失调的全球治理开出新药方。
2017“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中国智慧引领世界。
2018世界上仍有战争、贫穷、不公,还要我们完善中国方案、提供中国智慧。

——摘编自韩红星、陈锦《中国国家角色的变迁:基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中的国家角色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理由。(划分阶段准确,角色定位准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3 . 2022年2月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会谈结束后,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俄关系上不封顶,没有终点站,只有加油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214日,经过毛泽东、周恩来同斯大林、维经斯基会谈,中苏两国政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规定:双方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协商;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等。苏联政府贷款3亿美元给中国政府。《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确定了中苏两国政治军事同盟关系以及发展两国友好关系的准则。

——摘编自人民网《党史上的今天》

材料二   经历了中苏关系的起伏后,双方着眼时代发展潮流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推动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开创性建立“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新型中俄关系,为两国关系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21世纪,面对国际形势新变化,双方签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理念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两国为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了典范。

——摘编自习近平《共创中俄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对中国的积极作用。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阐述中俄两国为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所进行的外交实践,并分析其意义。
2022-07-24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高县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二)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朝贡国接受中华帝国朝廷的洁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还要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

——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

材料二   晚清外交,经历了从传统的“华夷秩序”体系向近代西方“条约体系”逐步转型的过程。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是对处理日益增多的“洋务”的一种被动应对,也是对建立近代外交体制的初步探索;1901年“外务部”的产生,既顺应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需要,又为清王朝维持国家主权与独立形态提供了重要工具。

——摘编自王红续《中国外交从宗藩体制向近代体制的转型》

材料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各国要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思想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是当代中国外交重大创新成果,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已多次被联合国文件引用,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杨洁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外交体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晚清外交。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内容,说明中国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的努力。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之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一方面是晚清王朝死守“闭关锁国”政策的恶果,另一方面也迫使中国由“朝贡体系”向“条约体系”转变,中国外交体制开始了近代化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近代中国逐渐调整、变通、改革传统外交观念,接受、适应与运用西欧国际观的历史变迁过程。在这一转变中,一方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加深,民族危机愈发严重;另一方面,随着“朝贡体系”瓦解,清政府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交往逐渐频繁,对外认识也愈发加深,外交观念亦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外交政策更加务实,乃至出现了专职的外交机构,这一切都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

——摘编自王琦 李翔《晚清中国外交体制变化发展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里,为应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威胁,中国政府及时宣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通过与苏联的结盟和争取广大“中间地带”来维护新中国政权的政治安全,并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决策。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建交过程中把“一个中国”原则作为基本前提和国际合作的政治基础。1979年以来,中国外交任务转变为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为此,中国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关系。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由之前的侧重政治上的互利变为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把维护国家利益作为维护国际利益的前提和首要任务。为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确定了“大融入”的战略取向,把“入关”和“入世”作为最重要的外交任务之一。十八大以来,面对新形势,中国外交开始注重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全球治理平衡相结合。

——摘编自郭树勇《试论70年来新中国外交的主要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外交由“朝贡体系”向“条约体系”转变的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与1979年以来外交重点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9年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产生的重要作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的外交观念

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

改革开放时期

1.建立新型外交关系——中国革命的基本诉求
2.“独立自主”与“和平”——新中国外交的核心观念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政策的基石
4.国际统一战线与划分“敌、我、友”——基本外交策略
5.从“两个阵营”到“三个世界”——对现实世界的战略划分
6.战争、和平与革命——冷战时代的困惑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明确外交工作的主要任务、调整外交战略
2.重新判断国际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3.紧密配合改革开放的需要——重新诠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4.在多样化的世界中寻求均衡——建立全方位对外关系格局
5.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谋求合作共赢——以渐进的方式推动国际秩序的改进

——摘编自章百家《我们怎样走向世界——新中国外交视角与观念的演变》

(注:“三个世界”是毛泽东于1974年提出:第一世界指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美苏争霸是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的根源;第二世界指美苏之外的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第三世界指发展中国家,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主要力量)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新中国外交的认识。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整体或部分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中的①②③分别是现代中国外交史上不同时期中国外交官笑的场景。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①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决议恢复中国合法席位后,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仰头开怀大笑。

200111月,中国代表团团长石广生在入世协议上签字后与WTO总干事等人举杯庆祝,露出笑容。

2021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举办的国际媒体记者会被意外打断。

(美联社记者突然发问)“打断一下,你能不能直接用英文回答问题?”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哈哈一笑)“不如你用中文提问。”现场随即爆发出的大笑声中,美联社记者垂下头。

——摘编自冯春芬《中国外交概览》、时殷弘《中国的变迁与中国外交战略分析》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一个有关中国外交的观点,并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8 . 【新中国外交】

材料一


材料二   自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外交发生深刻变革并取得伟大成就。这40多年,中国同世界体系与秩序的关系,经历了由对立者、挑战者、革命者到跟进者、参与者、贡献者的重大变化。中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总体布局:中国率先把建立伙伴关系确定为国家间交往的指导原则,为国与国交往开辟了新路径;中国创造性地提出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为不确定性增多的世界指明了新方向。

——摘编自中国青年网《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外交的变革与成就》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59~1979年中国外交形势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变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继得到苏联率先承认之后,各国外长代表各自政府表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愿意立即建立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关系,并断绝同原国民党政权的关系。这些国家的外长包括:

10月3日保加利亚外长波普托莫夫、罗马尼亚外长安娜·波克
10月4日匈牙利外长卡莱·古拉、朝鲜外相朴宪永
10月5日捷克斯洛伐克代外长威廉:西罗基、波兰副外长斯达尼斯拉夫·菜西斯基
10月6日蒙古人民共和国总理暨兼外长却尔巴桑
10月2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外长窦丁格尔
11月21日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兼外长恩维尔·霍查

——摘编自朱纪华《档案揭密外交风云》

材料二   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内心和谐正是对儒释道这三种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的生动诠释。19世纪以后,列强的疯狂侵略让中国人民陷入了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苦难境遇,加深了无数仁人志士对自立自强的渴望、对战争侵略的控诉以及对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我国推动建设新型国家关系,就是要打破唯权至上唯利至上的思维牢笼,让世界各国认识到“除了权还有理,除了利还有义”。零和博弈这种水火不容,不可调和的竞争思维和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当今世界。{因此,我国在国际上打造“和而不同、包容互鉴”的崭新格局。

——摘编自常浩《新时代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几点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状况。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表现和相关外交活动对国家建设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时代我国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中国推动建设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
2022-06-29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巩义,中牟,登封等六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毛泽东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向全世界发表公告,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愿意同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任何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103日,中国政府复照苏联政府,表示欢迎立即建立中苏两国的外交关系和互派大使。中苏两国人民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并在困难中有过相互支持。

中苏两国人民建立外交关系后,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继苏联之后,中国又与其他很多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熊志勇《中国近现代外交史》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苏矛盾加深,直到边境上军事对抗。面对美苏争霸呈现出苏攻美守的新形势,毛泽东以联合求斗争的具体内容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当苏联成为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毛泽东从国际斗争的现实出发……我国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在国际舞台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摘编自刘光良《新中国外交战略演变(1949~1976年)的内在逻辑透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所推行的外交原则与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的主要表现。
(3)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国际地位与影响日益提高。请你谈一下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在国际事务中致力的重点是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