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方法与规律提炼

材料一   中国古代货币简表

发展阶段

时间

标志

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秦代

秦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

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汉武帝时

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

唐高祖时

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

由金属铸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宋代

纸币交子在四川地区诞生

材料二   中国获得了世界白银供给的一个相当巨大的份额。彼埃尔·肖努曾估计,美洲白银的1/3以上最终流中国;魏斐德估计,约有一半的美洲白银落户中国;梁方仲认为,约占世界银产量15%的日本白银,也几乎全部进入中国。如果我们接受巴雷特提供的数据,即从1493年到1800年,全世界约85%的白银都产自美洲,那么世界白银产量的43%至57%可能都留在了中国。在众多版本中,Von Glahn的估计最为低调,他认为从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流入中国的白银占世界产量的三十分之一。相比而言,弗兰克关于中国获得世界银产量的一半的估计或许更接近真实情况。

——据高程《海外白银的输入与晚明中国商人阶层的兴起》

材料三   中国近代史上,作为主要货币的白银发生了两次持续时间长、流动数量大的外流现象。第一次发生在19世纪末……第二次发生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来自西部产银州的议员集团提出了意在提高银价的《1934年购银法》……其所造成的国际银价飞涨,给中国这样的银本位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财政危机。

——《中国近代史两次白银外流的比照》


(1)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宋两代货币演变的背景。(并指出历史学习方法中如何阐述事件背景的方法)
(2)根据材料一,明朝中国的白银供给主要来源于哪里?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
(3)请分析19世纪末中国白银外流剧增的原因有哪些?为应对第二次白银外流危机,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罗斯福在货币领域应对经济大危机的措施是什么?
2019-06-03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最为密集和完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内在的原因在于
A.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B.“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2021-09-04更新 | 694次组卷 | 172卷引用:2013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茶馆成形于唐代,到宋代,我国茶馆迎来了第一个发展兴盛期。据《朝野杂记》甲集卷十四《总论东南茶》统计,南宋绍兴末年,东南十路产茶地计有66州,242县。《夷坚志》所记的宋人故事中,有早行的人在茶邸之中等候官府开门办公。《太平广记》记韦浦在行途中与人一路说话,“俄而憩於茶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年间的汴京,凡闹市和居民集中之地,茶坊鳞次栉比,如潘楼东街巷的茶馆:“……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晚即散,谓之鬼市子”。南宋年间的临安“处处各有茶坊”,“今之茶肆,刻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敲打响盏歌卖”。《梦粱录》载:“大街车儿茶肆、蒋检阅茶肆,皆士大夫期朋约友会聚之处”,“又有茶肆……亦有诸行借工卖伎人会聚行老,谓之市头”。

——摘编自刘清荣《宋代茶馆述论》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宋代茶馆的社会功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宋代茶馆兴盛的原因。
4 . 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货币的发展与演变体现了商业贸易的发展和社会状况。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货币演变的趋势。

材料二   两宋时期,在城市和交通枢纽地段,不论是通都大邑,还是集市小镇,多是商贩云集。如北宋开封城内不仅有繁华的商业街区,而且有专业交易场所,“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经营。据史料统计,北宋时,东南亚、南亚等地区与我国发生贸易的国家已有50多个。南宋时,我国与这些国家的商业交往更频繁。陈正祥在《中国文化地理》一书中指出,从宋朝的城市分布图看,南方的城市数量和城市规模都很明显地超过了北方。

——摘编自章开沅主编《中国经济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商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材料三

                                             19世纪以来国际货币全融体系的演变


——据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货币体系的发展演变历程。并简要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
2021-01-16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759年,一位官员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这些言辞中包含的信息主要有
①清朝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十分发达
②丝绸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
③中国已经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④国内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形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 . 在现代经济中,货币起着根本性的作用。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货币简表

发展阶段时间标志
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秦代秦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
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汉武帝时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唐高祖时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
由金属铸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宋代纸币交子在四川地区诞生

材料二中国获得了世界白银供给的一个相当巨大的份额。彼埃尔?肖努曾估计,美洲白银的1/3以上最终流中国;魏斐德估计,约有一半的美洲白银落户中国;梁方仲认为,约占世界银产量15%的日本白银,也几乎全部进入中国。如果我们接受巴雷特提供的数据,即从1493年到1800年,全世界约85%的白银都产自美洲,那么世界白银产量的43%至57%可能都留在了中国。在众多版本中,VonGlahn的估计最为低调,他认为从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流入中国的白银占世界产量的三十分之一.相比而言,弗兰克关于中国获得世界银产量的一半的估计或许更接近真实情况。

——据高程《海外白银的输入与晚明中国商人阶层的兴起》

材料三中国近代史上,作为主要货币的白银发生了两次持续时间长、流动数量大的外流现象。第一次发生在19世纪末……第二次发生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来自西部产银州的议员集团提出了意在提高银价的《1934年购银法》……其所造成的国际银价飞涨,给中国这样的银本位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财政危机。

——《中国近代史两次白银外流的比照》

(1)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宋两代货币演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明朝中国的白银供给主要来源于哪里?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

(3)请分析19世纪末中国白银外流剧增的原因有哪些?为应对第二次白银外流危机,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2016-10-09更新 | 144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4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测试历史试题(高考类)
19-20高三上·河北邢台·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表反映了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开封商人借贷市易司钱数的统计情况。据此可推知,北宋时
类别户数钱数
大姓35154万余贯
酒户27
小姓2709383万余贯
合计27155237万余贯
A.中小商户经营困难
B.开封城市商业繁荣
C.政府重视商业税收
D.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社会。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等的平民社会。就宋代而言,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钱穆《理学与艺术》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者提出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理由。 (分清角度,从三个方面回答)
材料二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史实,概括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表现。(仔细审题,只答四点)
材料三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材料四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4)依据材料四,概括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轨迹,并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选一个时间点作答)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据《数字中国网》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出现71个工商业市镇,明代达到318个,清代(1840年前)增加到487个。”就明清时期而言,与这些市镇不相符的说法是
A.是商品经济发达,社会分工扩大的产物
B.位于经济繁荣、交通发达要冲
C.城市存在使用雇工生产的手工工场
D.推动了对外贸易的高度繁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