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隋唐的商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唐代洛阳城中的市多靠近漕渠,水路运输极其便利;南方的一些城市,扬州、杭州等地,也是商业繁荣的地区。荆南首府江陵,号称“全楚奥区,荆衡重地,凑舟车之都会, 控湖岭之要冲”。这说明了唐朝(     
A.水路运输能力超过陆路B.南方经济水平超过北方
C.政府不再限制商业发展D.水运具有重要经济地位
2023-02-05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据史书记载,汴州(今开封)在中唐时为雄郡,“自江、淮达于河、洛,舟车辐辏,人庶浩繁”,唐诗中对当时的汴州亦有“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之描述。当时汴州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A.汴州的都城地位B.交通位置优越
C.少数民族的内迁D.抑商政策废除
3 . 唐朝某城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都会,其形制是中国古代城市、尤其是都城建设的典范,影响了邻近国家的都城建设。这座城市是
A.长安B.洛阳C.扬州D.广州
2022-01-21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封氏闻见记》在谈及唐代后期的饮茶之风时说:“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这说明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日益松弛B.南北饮食习惯已趋一致
C.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D.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加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与唐前期相比,9世纪之后长安城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开始了从“象法天地”政治之都向世俗生活之都的转变。推动转变的根本因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B.经济重心的南移
C.世界交流的加强D.坊市界线的淡化
2022-01-01更新 | 155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北新巴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冲刺历史试题
6 . 史载,唐代除了粮食、绢帛这种家庭手工业产品在市场上比较普遍外,蔬菜、瓜果、酒类等在商品交往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反映了唐代
A.男耕女织生产方式遭受冲击B.商贸活动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C.小农经济开始出现瓦解趋向D.民众的生活与市场联系密切
7 . 唐代后期.长安、扬州等商业发达城市中,已出现了许多专营钱币存取与贷出的金融机构柜坊。同时,还出现了由藩镇设在长安的诸道进奏院实行货币汇兑业务。这表明唐代后期
A.重农抑商政策的明显松弛B.藩镇割据破坏了经济秩序
C.国家金融制度在创新发展D.社会商业信用在逐步形成
8 . 有学者研究指出,汉代骆驼文物寥寥无几,且形象非常稚拙或粗糙;唐代则出现大量的骆驼文物,骆驼两侧挂有袋囊长颈瓶、毡毯等,非常写实。骆驼形象的变化表明
A.汉代骆驼尚未进入中原B.唐代丝路贸易日趋繁荣
C.唐三彩制作技艺日趋成熟D.汉唐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9 . 唐代商船中有所谓的“俞大娘航船”,其水手多达数百人,船上可以长期居住。其航船南至江西,北至淮南,每年往返一次,获利可观。此材料不能佐证的观点是
A.航运贸易的发达
B.唐代沿海港口城市的繁荣
C.抑商政策的松弛
D.京杭大运河繁荣了商业的发展
2020-02-22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唐六典》记载:“凡市,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与会;日入前三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该材料表明在唐朝时期
A.鼓和钲是商人必备的经商工具B.人们喜爱鼓和钲这两种乐器
C.商业活动有地点限制D.商业活动有时间限制
2020-02-11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创新班)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