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隋唐的商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隋及唐前期,长安与洛阳是全国性商业都市;唐中期以后,长江流域商业城市崛起,扬州和益州尤其繁华,当时有“扬一益二”之说。这反映了当时(     
A.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B.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
C.南方社会经济影响力上升D.安史之乱使北方日趋衰落
2 . 有学者认为“唐宋以前,城乡之间呈现出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唐宋以降,城乡关系逐渐分离并形成了‘交相生养’的新型关系。”促使城乡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集权的强化B.经济形态的转型
C.税收制度的革新D.商品经济的发展
3 . 中唐以来,唐政府始则禁用铜器,以谋增加钱的数量;继则维持绢帛的货币地位,以谋补助钱的不足;再则限制蓄钱,以谋钱流通于市。这些举措旨在
A.满足商业发展的需求B.放松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C.推动货币制度的改革D.挽救日渐凋敝的社会经济
20-21高二下·浙江绍兴·期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唐朝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也见证了社会变迁。如“十里长街市井连”、“入蜀经蛮远别离”、“夜市千灯照碧云”。从这些诗中反映了唐朝
①商人远行贩运            ②夜市繁荣                 ③商帮形成          ④草市绵延不绝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材料对该“商人”的行为叙述正确的是
A.经常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B.在浮梁买茶时居住“会馆”
C.经商改变了他的社会地位D.“海禁政策”不能贩茶海外
2021-08-16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15-2016学年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历史模拟试题(三)
6 . 以下为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引用的图片。该同学研究的主题应是
A.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B.中国古代铸造业技术精良
C.中国古代抑商政策的演化D.中国古代手工业部门齐全
2021-01-02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17年12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7 . “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诗中“草市”指
A.固定的城市商品交易市场B.繁荣的边疆茶马市场
C.通宵买卖的城市夜市D.自然形成的乡村贸易集市
8 . 有学者统计古代纪实小说《太平广记》中唐代妇女经商情况,大约有32人,其中未见家人记载的妇女19人,其余多是夫死寡居或丈夫情况不详者。就经营内容种类而言,从事旅店、饭店和酒肆经营13人,从事日用品经营10人,不详者6人,从事其他经营3人。由此可推断
A.唐代妇女经商成为普遍现象B.唐代妇女经商范围广种类全
C.唐代妇女经商不占主导地位D.唐代妇女地位有了较大提高
10 . 我国古代的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最繁荣的大都会,以致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这一现象出现的时期是
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
2020-05-12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2014-2015学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