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隋唐的商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唐朝中叶,有的居民违反不得临街开门的规定,住宅大门朝街开;有的居民凿墙破洞,将屋舍扩建至街道……这种“侵街”行为(     
A.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B.表明商业活动不再受时空限制
C.说明商业开始打破官府控制D.对坊市制度构成了冲击与挑战
2023-02-07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题(等级考)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至隋开通大运河,扬州的经济中心逐渐向运河两岸发展,其城址也迁至运河方向。北宋时期的杭州在运河的推动下,城市的繁华地带从城南扩展至沿城内的主要水系沿岸,水系沿岸逐渐出现商业街,封闭的“市”被代之以开敞的集市。明清苏州沿运河的胥门、阊门、山塘街一带成为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吸引了四方商贾的云集,甚至太湖村民也出现了“莫嫌村坞行人少,夫婿经商不在家”的景象。

材料二   建国后,大运河江浙段的沿岸地区形成了带状形态工业区,大号污水直排运河。改革开放后,工业企业和码头不再是古运河发挥作用的象征,河边的历也建销和生态绿化逐渐成为发展主角。2019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为大运河沿线发展谋篇布局。2020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考察时指出:“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

——以上材料摘编自王静《运河与沿线城市商业发展探析》等


(1)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大运河的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运河沿岸区域服务功能的变化。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的时代价值。
2022-08-29更新 | 136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阳光指标调研)(延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3 . 唐代后期,出现了许多专营钱币存取与贷出的金融机构-柜坊,还出现了富商经营的“飞钱”,实行货币汇兑业务。这可用于论证当时(     
A.商业经济的发展水平B.坊市的界限开始被打破
C.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D.商帮大宗长途贸易出现
2022-08-19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庆阳市庆阳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唐代长安城西市是全国最主要的市场,交易区集中在一个开设市门、四面有墙的较为封闭的场所内,以“肆”(行店)为单位将若干同类商品聚集起来,集中交易,市内设有专门管理机构。这说明唐代(     
A.重视商业的发展管理B.商业大都会快速崛起
C.保持市坊分离的模式D.长安成为工商业市镇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5 . 唐代后期,出现了许多专营钱币存取与贷出的金融机构一柜坊,还出现了富商经营的“:飞钱”,实行货币汇兑业务。这可用于论证当时(     
A.商帮大宗长途贸易出现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C.坊市的界限开始被打破D.商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六朝时,扬州(广陵)屡经战乱,俗称“芜(荒芜)城”。唐中后期,扬州成为江南物产的集散地和中外富商巨贾的荟萃之所,繁荣冠天下,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隋唐交通的发展B.六朝对江南的开发
C.坊市制度的崩溃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2022-07-18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唐代诗人姚合写道:“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韩愈撰文强调“市肆贱类营衣食,尚有一事长处”,认为有一技之长者皆应得到重视。这反映了当时(       
A.农业赋税负担沉重B.传统观念发生变化
C.社会局势动荡不安D.阶层之间流动加速
2022-07-16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唐代长安城西市是全国最主要市场,交易区集中市门、四面有墙的较为封闭的场所内,集中交易。这说明唐代保持(     
A.农业为本B.商业为本C.市坊分离D.市坊结合
2022-07-11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理科)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白居易在《议婚》一诗中说:“红楼富家女……娇痴二八初。母兄未开口,已嫁不须臾。绿窗贫家女,寂寞二十余。……几回人欲聘,临日又踟蹰。”这反映出当时(     
A.礼教纲常规范婚姻习俗B.贫富观念影响婚姻选择
C.政治地位决定婚姻状况D.社会舆论左右婚姻制度
2022-07-07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茶从“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至今,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商朝以前,茶被视为珍物。六朝时期,我国佛教盛行,茶与佛教产生互动,促进了茶文化的萌芽。唐朝时期,茶叶品种更加多样,产量也更高。同时随着茶叶贸易活动不断完善,大众饮茶习惯逐渐形成。唐代大量与茶相关的作品出现,如茶诗、茶画等。世界上第一部专门写茶叶的著作《茶经》出现,其内容丰富,包含生物学、生态学、制茶学、分类学及数理学等一系列学科知识,还包括当时盛行的一些关于茶文化的传说、史记资料、诗词歌赋等。

——摘编自郝祁花《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内涵研究》

材料二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的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艾伦·麦克法兰,【英】艾丽斯·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并分析英国社会饮茶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积极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