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3 道试题
1 . 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君道》

材料二   1924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材料三   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材料四   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90年又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2)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二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3)依据材料三归纳苏联在发展国民经济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最终导致的社会结果。
(4)指出材料四中所说的“几次波动”中最严重的一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说明其原因。
(5)综上,谈谈古今中外在民生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
2022-04-29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我国部分重要工业产品产量在世界所占位次

产品年份原煤原油发电量水泥化肥化学纤维彩电
1978387543718
1997152111211

2我国部分主要工业产品人均占有量

产品年份布(米)纸(kg纱(kg原煤(吨)原油(kg发电量(千瓦时)钢(kg水泥(kg
197811.544.592.490.65107.98268.3633.2468.23
199720.2322.224.551.12130.68923.1688.57416.02

——表1、表2均摘编自吕政《对20年来我国工业发展的回顾》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表1、表2中反映的建设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入世前后中国钢铁业的显著变化及其成因。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本身并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出台的,而是以实施粮食税为开端逐步充实完善的。实施粮食税引发剩余粮食的交易,从而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市场机制。……后来布哈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时说:“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   国会于1938年2月通过了一项新的《农业调整法》,此法规定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5种主要作物的生产者规定生产定额,并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给予补贴。为防止生产过剩,价格猛跌,政府还给予贷款,以便农民将准备出售的农产品暂时贮存,以待善价。

——刘绪贻《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材料三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据材料一概括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措施,并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意义。
(2)据材料二归纳罗斯福新政时期农业政策调整的内容,并指出罗斯福调整农业政策的实质。
(3)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是如何“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弊端”的?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一经济理论在20世纪的1/3的时间里,曾经满足资产阶级的需要,一直指导着西方各国的经济政策。它多少缓和了危机,使30年代大萧条的恐怖景象不再出现。但是,长期执行这一经济理论也带来了积重难返的后果,这就是通货膨胀和国债大增。到了20世纪70年代,它已制止不了生产下降和失业不断增加的趋势。在反对这一经济理论的众多流派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人来尔顿弗里德曼和他的货币主义学派。他的基本观点是鼓吹“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反对用扩大政府开支、 增加预算赤字和多发钞票等办法来对付衰退和扩大就业。80年代,英国微切尔夫人领导的 改革和美国总统里根的经济政策调整,其理论基础都来自货币主义学派。

——摘编自王思德、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

材料二 改革开放新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存在的“严重缺点”作了深刻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下放权力,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对我国 最初几年经济体制改革成就的总结中,将经济体制的基本构架概括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并提出“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 一个根本性的问题。”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开始推向城市。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改革模式。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要 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摘编自願海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如何上升为基本制度的?》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经济理论” 是什么理论?并从产生背景和特点的角度比较“这一经济理论” 与货币主义学派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西方经济体制改革的相近之处。
2020-08-08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这场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以工厂制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中心的生产技术及管理方式的巨大变革,使社会生产力发生了一次飞跃。工业生产量、劳动生产率和人均产值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在新的生产方式面前,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封建制度残余迅速土崩瓦解。率先走上工业化道路的英、法、德、美等国迫切需要向国外扩大市场。建立在机器生产基础上的工厂大工业生产出的质优价廉的制成品具有无以伦比的竞争力,可以毫不费力地打开非工业国家的大门,成为“和平”征服的得力工具。

——摘编自王章辉《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统治的建立》

材料二   20世纪前叶,中国人在内忧外患中仍矢志于工业化建设,甚至认为“工业化为其他一切的现代化之基础,如果中国工业化了,则教育,学术和其他社会制度,自然会跟着现代化。”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建设,规划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但其后又曾经历大挫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推进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取得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等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张柏春《科技革命及其对国家现代化的推动刍议》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巨大变革”被称着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人对工业化的态度及中国工业化历程的特点。
2020-09-09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部分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本身并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出台的,而是以实施粮食税为开端逐步充实完善的。实施粮食税引发剩余粮食的交易,从而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市场机制。……后来布哈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时说:“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   国会于1938年2月通过了一项新的《农业调整法》,此法规定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5种主要作物的生产者规定生产定额,并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给予补贴。为防止生产过剩,价格猛跌,政府还给予贷款,以便农民将准备出售的农产品暂时贮存,以待善价。

——刘绪贻《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材料三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据材料一概括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措施,并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意义。
(2)据材料二归纳罗斯福新政时期农业政策调整的内容,并指出罗斯福调整农业政策的实质。
(3)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是如何“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弊端”的?
(4)综合上述各国经济发展的模式,谈谈你的认识。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20世纪的重要转折点。“新政”与以前的改良主义相比,有两点主要的区别,一是在范围和程度上要远远宏大和深刻得多,并且制度化、系统化。第二点是摆脱理想主义,高度实用主义。早期进步运动倡导者常常诉诸基督教义,诉诸人的良知其中还包括爱默生的“改造人”的思想。而“新政”倡导者的着眼点是改造体制,而不是改造人……为每一项计划辩护的依据不是从道义出发,而是从纯经济规律出发:设法救济穷人,增加就业等等,最终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买东西以维持工厂开工。

材料二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

年代主要内容
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79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
1980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1982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观点。
1983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19845月,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港口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5当年起,相继在长江、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发区。
1987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1992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001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材料三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不得照抄材料原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特点。
(3)结合材料及所学指出两国制定经济政策过程中在经济体制的借鉴上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何启示。
8 . 我国改革开放经历了由浅入深,稳步推进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8年夏秋之交,安徽速遇了特大早灾,秋种难以进行。安徽省委将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借”给农民。有些地方在“借地”的基础上搞起了包产到组,其中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搞起了包干到户。

——一吴恩远《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   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应该着手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材料三   到20世纪90年代,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人们思维深处的深层次忧虑没有解决。从南方讲话到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与此同时,政府进一步开放,到90年代中期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接——编自萧国充、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安徽“借地”的做法为何得到农民的支持。概括这一做法对农村改革的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中国经济体制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克服这些弊端的?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呈现的特点。
9 . 一些看似偶然发生的事件,往往成为社会巨变的见证,在历史长河中具有深远的意义,为时代打上了深深地烙印。

材料   

1978年10月起,广东清远县17个国营工厂,在全国率先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1980年又试行“利润包干”。

1979年1月4日,《天津日报》刊发牙膏广告,成为全国第一条商业广告。

1979年3月,文汇报和上海电视台先后刊登和播出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条外商广告——瑞士雷达表。

1980年4月10日,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被批准成立。

1980年12月11日,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1983年,杭州王星记扇厂厂长孙亚青签订了全国第一份厂长承包责任制书。

1984年7月20日,北京市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家正式注册的股份制企业。

1984年11月18日,上海飞乐音响公司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的公司。

1986年8月3日,新中国第一家破产企业——沈阳市防爆器械厂正式宣告破产,被誉为“惊天第一破”。

——据中国日报网《改革开放40年,这40个“第一”彻底改变了中国》等


通过对以上“偶发事件”的认识,说明其在历史发展中的时代意义,概括历史时代特征。(通过分析说明事件的历史影响,归纳概括历史阶段特征。)
2019-02-20更新 | 85次组卷 | 2卷引用:【市级联考】山东省日照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初期,中国领导人把前20年(1957一1977年)经济发展的失败归咎于当时思想激进的“左”倾经济战略和政策,因此改革最初目标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以完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还首次明确把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这标志着中国全面和系统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改革为重点转向以城市改革为重点;同时也标志着中国领导人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念、理论以及目标模式有了重大的突破。这也为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提供了一个中间过渡模式,到90年代初,已经形成“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机制。这就为90年代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不仅脱离计划经济体制,而且引入市场经济机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并没有宏大的预先设计,而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铺就了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

——摘编自胡鞍钢《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

材料二:二战中,国家干预保障了英国社会经济稳定,人民营养平均水平甚至还有提高,国家干预在英国人头脑中扎了根。1945年,“社会主义”政党工党执政,他们颁布《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服务法》,实行银行、交通、能源等部门的国有化。20世纪70年代,英国的经济处于颓势,英镑不断贬值,政局不稳。1979年5月,撒切尔夫人就任首相。她一改以往的凯恩斯主义政策,采取货币主义思想,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控制通货膨胀,重振英国经济。她的经济政策,被人们称为“撒切尔主义”。其主要内容: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福利制度。撒切尔主义实施的效果是明显的。通货膨胀率在撒切尔夫人执政前达到近27%,1988年降至4%.1987年度起,英国的财政由赤字转为盈余。英国的经济增长率1986年达3%,比同期的美国、法国、联邦德国和日本都快。1983年6月和1987年6月的两次大选中,撒切尔夫人得以两度蝉联首相。保守党连续执政达十八年。

——摘编自钟声《撒切尔夫人》等资料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78年后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撒切尔主义”和之前的经济政策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归纳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中英两国经济改革的共同之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